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男性墮落與少女之死:是誰殺死了18歲的蕾蒂西婭?

男性墮落與少女之死:是誰殺死了18歲的蕾蒂西婭?

遇害少女蕾蒂西婭。來源/La republique des livres

「為了摧毀一個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光是殺死他還不足夠。

「首先,必須讓他出生在一個暴力橫生、混亂不堪的環境里,剝奪他情感上的安全感,破壞他的家庭。接著,把他安置在邪惡的寄養家庭里,對他不聞不問。最後,當一切都結束之際,用他的死亡大做政治文章。」


蕾蒂西婭,或人類的終結

撰文/高興  編輯/孫玫

4月8日,《蕾蒂西婭,或人類的終結》中譯本出版。本書講述了2011年發生在法國西部的波爾尼克的一樁姦殺案。

遇害者是一名年僅18歲的少女蕾蒂西婭,兇手將她肢解後,棄屍在相距50公里的兩個池塘中。

事件發生後,媒體的連篇報道震動了整個法國。

涉及她遭遇和其後庭審的文章、新聞數以百計,她的名字甚至成為維基百科的詞條。法國總統為其發聲,將矛頭直指司法系統,並引發全國性的法官罷工潮,殺人案件由此升級為國家事件。

一則社會新聞,在媒體和公眾那裡變成了「死亡景觀」。

在歷史學家伊凡·雅布隆卡眼中,社會新聞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實」。

當媒體和公眾集中關注案件的殘酷性和司法改革時,他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採訪了與此案有關的人物,重建了蕾蒂西婭戛然而止的人生及其遇害的整個過程。

以此為契機,展現了法國當代社會的陰暗面:棄兒的悲慘命運、女性所遭受的暴力。同時反思了法國的兒童護理制度、累犯監管制度、媒體報道的媚俗以及政治領袖的非理性等,從社會的角度追蹤罪惡的根基。

《雷蒂西婭,或人類的終結》,[法] 伊凡·雅布隆卡著,陳新華譯,中信大方|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借中譯本發行的契機,穀雨有幸約訪伊凡·雅布隆卡,以下是本次採訪記錄。


 悲劇始於原生家庭

穀雨:為什麼會關注到蕾蒂西婭這樣一個案件?

雅布隆卡:在書的開頭,我引用了斯賓諾莎《倫理學》中的一句話,「快樂(La?titia)是一個人從較小的圓滿到較大的圓滿的過渡」,這句話很好地總結了我的想法。

La?titia(蕾蒂西婭)一詞在拉丁文中意為快樂。人如其名,蕾蒂西婭的性格也同樣樂觀陽光,對生活充滿希望和熱情。但她18年短暫的生命卻充滿悲劇,暴力事件無處不在,這樣強烈的反差讓人印象深刻。我想要寫蕾蒂西婭這個案件,希望將蕾蒂西婭這個人物的「磷光」帶進我的書里,並將這「磷光」傳遞給讀者。

穀雨:是什麼導致了蕾蒂西婭的人生悲劇?

雅布隆卡:蕾蒂西婭的悲劇命運始於她的原生家庭:她的父親有明顯的暴力傾向,他酗酒成性,曾多次毆打、強姦她的母親。而她的母親因虐待備受精神疾病折磨。可以說在蕾蒂西婭和姐姐傑西卡出生前,破裂的家庭就已經為她們的命運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同時,原生家庭的父母虐待並忽視自己的孩子,對孩子造成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傷害。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不只是在法國,每個國家都有。

當然各個國家都有許多法律制度和社會救助組織來保護這些被錯待的孩子。這些法律條文成功地拯救了不少無家可歸或因家庭殘缺遭受暴力的孩子。但是這一次,在蕾蒂西婭身上,它們失效了。

蕾蒂西婭的生父弗蘭克,2012年攝於法國南特的公寓。

穀雨:為什麼這些法律條文和社會救助組織沒能救下蕾蒂西婭?

雅布隆卡:由於家庭的破裂,蕾蒂西婭姐妹被社會救助機構救助,送到寄養家庭當中。在這個過程中,救助機構做了很多事情(為她們尋找寄養家庭等),但最終還是沒能挽救蕾蒂西婭的生命。

我的第一部作品(《非父非母:公共救助機構中的兒童的歷史1874-1939》)曾系統地研究過法國19世紀被拋棄的兒童群體和當時的社會救助制度。

蕾蒂西婭其實是19世紀遭到拋棄的兒童的一種延續,也是社會救助機構幫助的兒童的代表。通過這本書我希望能夠讓讀者了解到,法國政府和救助機構在收留及教養這些被拋棄的無家可歸的兒童中所採取措施的無力。同時呼籲全社會能更多的關注這些被寄養、被重新安置的兒童弱勢群體。

蕾蒂西亞和她的姐姐傑西卡。

穀雨:你認為蕾蒂西婭死亡的原因是什麼?

雅布隆卡:蕾蒂西婭被一個陌生的男子殺害,直到現在都沒人知道兇手謀殺她的動機。對於一個刑事案件,如果是警察,他首先會詢問「為什麼她會被殺」,而我想要探討的是她死亡背後更為深刻的緣由。

首先,蕾蒂西婭這個女孩子太年輕、天真,並未意識到她尾隨的這個男子的危險性,更沒有預料到這個男子會強姦甚至殺害她。

其次,由於從小生活的環境,蕾蒂西婭沒有獲得兒童救助機構良好的保護,導致她的自我保護意識薄弱。

第三,她的姐姐(傑西卡)被養父強姦這件事對她的打擊巨大,讓她一度陷入絕望。

蕾蒂西婭的死亡,有特別多的原因,我們也需要從多個維度解釋。即便她的死亡一直是一個謎。


 男性暴力最終殺害了她

穀雨:為什麼你稱「監獄」為「人類的垃圾場」,認為它在製造著下一個托尼·梅隆?

雅布隆卡:這個問題讓我們反思設立「監獄」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首先是保護社會和人民免受壞人的傷害;其次是懲罰犯罪分子;第三就是對犯人進行再教育。

法國大革命之後,懲罰和再教育罪犯成為「監獄」最主要的職能。二百多年之後的今天,雖然「監獄」隔離與懲罰犯人的功能依舊,但是再教育方面的工作卻每況愈下。很多罪犯度過牢獄生涯之後,行為會變得更加惡劣,出獄之後對於社會的危害更大。托尼·梅隆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出獄之後性情變得更加暴戾。

說到這裡我必須強調,本書的主人公只有蕾蒂西婭。我寫書的主要目的就是重現蕾蒂西婭在短暫的18年的生命中所經歷的一些事情,而不是強調她死亡的這個事實。我希望展現她陽光、開朗的個性,對生命的熱愛。

至於托尼·梅隆的犯罪過程並不是我的重點。而這本書之所以關注這名男子,並非因為他是本案的殺人兇手,而是因為他出現在蕾蒂西婭最後的生命中:夜半時分,蕾蒂西婭跟隨這名男子一起返家。這說明蕾蒂西婭對這名男子是感興趣的。所以我在書中才提起了托尼這個人。

殺害蕾蒂西亞的兇手托尼·梅隆。

穀雨:為什麼蕾蒂西婭會對托尼感興趣?

雅布隆卡:蕾蒂西婭會對這個殺人犯感興趣,是因為他們有著相似的童年經歷。托尼的父親也有暴力傾向、酗酒成癮,母親的精神狀況也不好。家庭破裂後他也曾被送到收養所。

可能因為這些相似的幼年經歷,蕾蒂西婭對這名男子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有可能將他當成大哥哥,所以才大半夜和這名男子回到他的家裡。但是她並沒有意識到這名男子的危險性,也沒有關心過他眾多的犯罪前科。這也是蕾蒂西婭的悲劇所在。

事件最後,以更兇狠的那個殘忍殺害更脆弱的一方告終。

殺人事件發生後,法國總統薩科齊曾用「怪物」這個詞來形容殺人犯,我覺得不是很貼切。畢竟我們生活在現實生活中,而「怪物」這個詞只存在於兒童的童話故事當中。

穀雨:這就是你提到「人性太複雜,沒有人完全是壞人,正是這點讓人痛苦」的含義嗎?

雅布隆卡:這句話其實是我引用處理蕾蒂西婭「養父案件」(蕾蒂西婭的姐姐傑西卡遭受養父性侵案)里一個法官的原話。

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非常震撼,這位法官在審理傑西卡遭受養父性侵案時面對罪犯感覺十分困惑,他發現了這位「養父」身上一些好的地方,一些善良的地方。他想表達的是「沒有一個罪犯是完全的壞的。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兩個面,一個是人的陰暗面,一個是人好的一面,善良的一面,慷慨的一面」。

我與蕾蒂西婭的姐姐傑西卡談話的時候,她也跟我說,雖然養父強姦了她,但是她仍然覺得養父一個很好的「父親」。我感到很驚訝,問她為什麼,傑西卡回答說,「就是這樣的,他就是一個很好的父親,即便他犯了那些罪」。

蕾蒂西婭姐妹的養父。

穀雨:「蕾蒂西婭案」在法國引起轟動的時候,薩科齊(當時的法國總統)將矛頭指向了法官等專業部門的失職,引發法官罷工。在你的書里,稱之為「統治的藝術」,「掌權者佔領了一個女性的頭顱」,這對於「社會團結」有何啟示或反思? 當社會機體被破壞時,是否每個普通人都會成為下一個蕾蒂西婭?

雅布隆卡:法國的政治體系是以共和國的總統為中心的。而我對此一直有所困惑:總統最重要的職責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應有兩方面:第一,給法國人民以信任感;第二,保證人民之間的團結。

然而在蕾蒂西婭這個案件當中,共和國總統的做法卻恰恰違背了這兩點。

首先,他並沒有給法國人民以足夠的信任感,反而在民眾中營造出一種恐懼感,讓人們時刻感到在他們的周圍充滿著犯罪分子,充滿著這些「怪物」。

第二,他非但沒有促進人民之間的團結,反而加深了民眾之間的矛盾衝突和分裂:在整個事件當中,由於薩科齊的指責,法官成為整個事件的「替罪羊」,讓人們相信這個事件所有的錯誤都歸咎於司法系統的不作為。如此直接導致全國性的法官大罷工。

共和國總統既沒有給人民以足夠的信任感,又沒有讓法國人民之間團結一致。那麼一個國家,我們的共和國到底該如何統治,如何運行,政府應該如何履行它的職責呢?

對於「社會團結」而言,作為總統本應是強調社會的團結,保證窮人的利益,要為弱勢群體發聲,要保護社會中遭受性暴力的女性的利益,這是我理解的社會團結。

你的提問還讓我想到:誰能來保護我們自身呢?我想應該來自:父母,自己,國家和社會。

蕾蒂西婭的遭遇正暴露出這些保護的缺陷。就父母而言,蕾蒂西婭的原生家庭父母、寄養家庭的養父,都沒有盡到保護她們姐妹的責任;蕾蒂西婭欠缺自身的保護意識;社會救助組織雖曾介入,但是監管無力,也沒能保護好蕾蒂西婭。

穀雨:你在書中提到蕾蒂西婭一案揭示了四種英雄化的暴力:21世紀墮落男性的幽靈,男性的專制,畸形的父親身份,還未死去的父權制;另外你還提到,「兒童的脆弱和女性承受的暴力,是這個時代的悲劇」,這樣的悲劇和上述的四種文化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雅布隆卡:其實,我認為是父權制最終殺害了蕾蒂西婭。父權制包含許多層面的男性暴力,這些不同類型的男性暴力最終導致了蕾蒂西婭的死亡。

蕾蒂西婭的生命當中,她的生父、養父、她遇到的殺人犯托尼,這些男性都有暴力傾向,這些男性暴力最終毀掉了蕾蒂西婭。

在她死後,又遭受了另外一種男性暴力:薩科齊總統將她的案件作為政治工具,達到他的政治目的。

所以這四種男性墮落、四種男性暴力、四種英雄化,不同程度地使蕾蒂西婭的死亡成為必然。這是在和平年代,發生在法國這樣一個比較富裕、文明的國家中的一種「還未死去的父權制」的現象。

穀雨:一個生命被終結的時候,我們最想追問的常常是:誰是兇手?那麼究竟誰是這罪惡的根源?

雅布隆卡:罪惡,一方面來自社會;另一方面,從心理層面來說,來自人類內心本身。因此罪惡的根源本身可能會非常複雜,或許探索罪惡本源的形成過程更有意義。


 一個社會新聞就是一個地震中心 

穀雨:媒介也是你書中關注的重要維度,「人們什麼都想看,什麼都想知道」,「他們的好奇心被現代交流工具強化」,是大眾傳媒建構了像類似「蕾蒂西婭案」的「死亡景觀」?

雅布隆卡:其實在所有的社會,刑事犯罪、殺人、意外事故、死亡,都是普遍存在的。然而一直到19世紀才出現了「社會新聞」這個概念,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究其原因有以下兩點:

首先,它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結果。城市變得越來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這種城市化在歐洲、在美國、在中國都是普遍存在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自19世紀媒體出現以來,大眾新聞能夠被廣泛傳播,從而對各種社會事件產生反應。

基於這樣兩個方面,「社會新聞」有了滋生的土壤。也正是因為這兩個方面,使得蕾蒂西婭這個案件被定義為「社會新聞」,成為「死亡景觀」,吸引全社會的關注。

另外,我並不認為媒體具有破壞力,因為媒體的職能就是傳遞信息,傳播真相,實時更新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媒體在當代社會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能夠保證我們的社會、政府正常運行,它本身並不具有破壞性。

2011年1月29日,2000名民眾自發聚集在一起,悼念蕾蒂西婭。來源/Iexpress

穀雨:如何理解「在一個變動的社會中,社會新聞就是一個地震中心」?

雅布隆卡:其實,任何社會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之所以說「社會新聞就是一個地震中心」,是因為它可以解釋所有的這些變化。

並非蕾蒂西婭的死亡被稱為「蕾蒂西婭案」,而是蕾蒂西婭18年以來的生命歷程,讓我們看到社會多個層面存在的問題:法國政府的變革、媒體在社會當中的作用以及司法系統的根本職責。

它不僅折射了法國政治生活中三大支柱——政府、媒體和司法體系——中存在的漏洞,更呼喚出對另外三個社會問題的關註:兒童弱勢群體的生存現狀、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現狀以及男性暴力問題。因此,一個社會新聞本身就是一個地震中心。


 關於伊凡·雅布隆卡

伊凡?雅布隆卡(Ivan Jablonka),1973年生,法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作家,致力於兒童與青年研究,發表著作十餘種,包括《我無緣得見的祖父母的歷史——一項調查》《大屠殺中的兒童》等,前者榮獲法蘭西學院頒發的基佐獎。

⊙ 運營編輯/周雙玲 洪雨晗 校對/阿犁 運營統籌/迦沐梓

穀雨致力於支持中國非虛構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了解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穀雨計劃(guyuproject)」,投稿與合作請發郵件至guyustory@qq.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穀雨計劃 的精彩文章:

旅居歐洲20年,她用中國式熱心腸征服難民與外國人
Flipboard紅板報「品質之選」榜單出爐,2018最值得閱讀的媒體都在這

TAG:穀雨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