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結節、息肉……「隱形炸彈」要不要拆?

結節、息肉……「隱形炸彈」要不要拆?

近年來,一年一次體檢成為大家重視的一項健康大事,同時,隨著檢查設備愈發先進,各種「結節」、「息肉」、「囊腫」、「血管瘤」等檢查結果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體檢報告上。

這些字眼的出現,很多人立馬會開始惴惴不安地聯想到癌症,即便事後門診複查確認過不是癌症,也總是擔心會不會發展成癌症。

那麼,這些藏在身體里的多餘部分,到底是不是「隱形炸彈」,到底要不要「儘早拆彈」?

對此,杭州市一醫院體檢中心潘韻峰主任醫師給出了解釋,並不是所有的「結節」、「息肉」這類具有病變風險的高危字眼就得等同於癌症,尤其是對於目前較為常見的甲狀腺結節、直腸息肉等病症,是否需要「儘早拆彈」也是需根據不同情況劃分病情,做出相應的治療。

而相比較「結節」、「息肉」的高危型,「血管瘤」、「囊腫」屬於溫和的良性腫瘤,相對來說更具安全性,而其中當屬肝血管瘤、單純性腎囊腫檢出率較多。

甲狀腺結節

「惰性腫瘤」切莫草率切除

「結節」現在對我們來說已經不陌生了,尤其是甲狀腺結節。據潘韻峰介紹,由於B超技術的先進和分級系統的優化明確,甲狀腺結節被發現的幾率大大提升,基本上3毫米以上的結節都能看到,檢出率大大增高,所以大家對甲狀腺結節越來越關注。

看到甲狀腺結節不必太過驚慌,關鍵還得看B超檢查鑒定的級別。根據美國放射學會(ACR)甲狀腺成像報告和數據系統(TI-RADS)標準對甲狀腺結節分為5類,其中1-3類的影響並不大,基本上是建議定期隨訪,一般是一年一次或是一年半次,而4-5類則需要引起重視,要按照醫生的建議做穿刺活檢。

潘韻峰表示,在醫診過程中會有很多過度檢查的患者,出於擔心頻繁的進行檢查。甚者還有患者過度治療,草率的進行甲狀腺切除手術,但這切除之後,不僅會對於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還需要終身服用甲狀腺片。其實,這些過度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甲狀腺結節緩慢發展,即便是甲狀腺癌大多數也都是「惰性腫瘤」,基本上不會轉移或是惡化。

但是,如果說結節比較大,且對氣管周圍器官造成壓迫癥狀,才需要考慮手術。

肺小結節

是肺癌的概率非常低

以前體檢大多是拍胸片,這種檢查一般查不出肺小結節。但是隨著肺癌發病率升高,很多單位把體檢項目中的胸片升級成了CT。隨著這個項目的普及,體檢報告單上「肺小結節」的字樣出現頻率增高。

肺結節是不是肺癌?或者發展下去會不會變成肺癌?

據資料顯示,肺部小結節大部分由良性疾病引起,小於6毫米的肺結節,是肺癌的概率不到1%,因此,並不需要太過擔心。直徑在6-8毫米之間的肺結節,肺癌概率在0.5%-2%,直徑大於8毫米的肺結節,肺癌概率大於3%。

潘韻峰強調,除了結節的大小,也還是需要由醫生綜合評估是否有邊緣毛刺化、增長速度倍增、肺小結節欠光整等。而在高危人群中,有較長吸煙史和有家族肺癌史,或是其它癌症史的人,需要格外注意,及時隨訪,一般間隔時間為3-6個月。

直腸息肉

肛檢早期檢出降風險

在體檢盛行之時,大家也仍有抗拒的時候,尤其是面對讓人感到尷尬的肛門指檢。

「大約有20%的人拒絕肛門指檢,有些年輕人怕難為情,有些呢是怕痛,所以對肛檢這一項就是直接跳過。」潘韻峰說,「但是肛檢是很有必要的,這對直腸中下段腫瘤的早期檢出率也非常有幫助。」

「不要覺得自己生活很健康,就忽略平時的體檢。」潘韻峰提到印象深刻的一位病人,是位69歲的大伯,因為自覺身體好,從不體檢。最近因為要去西藏旅遊而前來做健康檢查,結果發現了結腸癌,並且多發轉移到肝臟了。在醫生追問後,病人才恍惚想起來,自己曾有便血的情況出現,但他一直以為是痔瘡,所以未加重視,最終釀成了悲劇。

「很容易就是當做痔瘡出血了,沒放心上。」潘韻峰強調,直腸息肉的癥狀和痤瘡出血沒有區別,極容易被混淆。但是,部分腸息肉易癌變,一旦發現腸息肉,不可等閑視之,要弄清腸息肉的性質,特別是腺瘤性息肉。所以還是建議定期做肛檢或是直腸鏡,及時發現通過手術切除治療就可以降低風險。

膽囊息肉 超過0.8厘米建議摘除膽囊

據調查,膽囊息肉這個病在中國有近6%的發病率,差不多16個人里就有一個。而且,大部分患者沒有不適表現,往往是在健康檢查或人群普查時經腹部B超才偶然發現。有癥狀的病人,最常見的癥狀是上腹部悶脹不適,但一般也不嚴重。

膽囊息肉其實就是膽囊黏膜上隆起的一個「肉疙瘩」,算是良性腫瘤,是否會發生癌變,主要取決於息肉的大小和生長的速度。

膽囊息肉不同於常見的胃息肉、宮頸息肉、直腸息肉,可以做微創的摘除手術,膽囊息肉只能通過切除整個膽囊來治療。因此,對膽囊息肉也不要輕易動刀,一般來說,息肉直徑在0.1厘米或0.2厘米以下,患者完全不必恐慌,每一兩年內做一次B超檢查即可。那些直徑超過0.8厘米,特別是超過1厘米,或者是生長速度特別快、由息肉引發膽囊炎、有高度癌變風險的膽囊息肉,才建議治療。

膽囊切除對身體的影響會不會很大?潘韻峰介紹,膽囊主要負責我們身體內的膽汁分泌,影響消化功能,膽囊摘除總的來說對身體的影響不大。

肝血管瘤

5cm以內不用太擔心爆裂

肝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其中海綿狀血管瘤最為常見,病人基本上無明顯不適癥狀。

一般來說,小於5厘米的肝血管瘤,如果靜止不發展,無任何自覺癥狀,一般無需處理。但肝血管瘤過大,一般在5厘米以上,或壓迫周圍胃腸等器官時,就會出現相應的癥狀,如肝區不適、食欲不振、餐後飽脹感或噯氣、噁心、消化不良、黃疸等,這是就需要及時就診。

潘韻峰說,肝血管瘤患者最擔心的就是血管破裂出血,感覺像氣球那樣,一碰就破裂。其實幾厘米大的血管瘤是不會破裂出血的。但過大的或囊壁薄,尤其靠近肝表面的血管瘤,也會因外力等因素,甚至自行破裂出血,這種情況會很危險,要引起注意。

單純性腎囊腫

沒啥癥狀可以不用治療

腎囊腫也是體檢中經常發現的一種情況。其實和肝囊腫類似,單純性腎囊腫在人群中是普遍存在,不過不是天生的,其與年齡有關,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囊腫里是腎臟滲出的尿液,沒有惡變的可能,一般比較小,發展緩慢,無癥狀的,也不需要治療。

當腎囊腫超過5厘米,或是囊腫壓迫周圍組織,出現腰部疼痛、酸脹、下肢酸沉無力等癥狀時才需治療。

治療方法根據囊腫位置的深淺可分為穿刺和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囊腫兩種方式。發現單純性腎囊腫後應在三個月或半年後複查腎臟彩超,看一下囊腫的增長速度。如果增長緩慢,只需每隔一年查一次彩超觀察就可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商報 的精彩文章:

TAG:每日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