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課堂隨筆:駱賓王《詠鵝》

課堂隨筆:駱賓王《詠鵝》

以下內容改編自飛馬教育語文課堂

詠鵝

唐代: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鵝,鵝,鵝。這一句有兩種理解。第一,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是鵝發出的聲音,由遠及近。它與後面對鵝的形態,動作描寫構成一幅有聲有色,動靜咸宜的「美鵝圖」,從聽覺和視覺方面兩展現了白鵝的動人之處。第二,這三個「鵝」字如果理解成小孩看見鵝時興奮的喊叫更恰當。因為作者駱賓王寫這首詩的時候才七歲,對一個七歲的孩童來說,看見新奇的事物,連聲驚叫是最自然的反應。比如我小時候住農村,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玩遊戲,這時如果有飛機從天上飛過,誰第一個發現了一定會非常興奮地指著天上喊:飛機!飛機!飛機!然後大家就都伸長脖子朝天上看,直到飛機漸行漸遠越變越小,再也看不見了,還要看完飛機留下的那條長長的尾巴散掉才肯收回脖子繼續玩剛才的遊戲。

對一個孩子來說,發現新奇的事物說一兩遍是不夠的,說四五遍又顯得太誇張,所以通常會選擇說三遍。這大概就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的最初緣由。

曲項向天歌。「歌」雖然也有「悲歌」,但正常情況下,唱歌都是一件輕鬆愜意的事。所以一個「歌」字,奠定了本詩的情感基調:這是一首活潑愉快的詩。「曲項向天」寫鵝伸著脖子的姿勢。有的翻譯書上說「伸直脖子」,這個「直」我實在不敢苟同。因為「向天」所以就一定是竭力「伸直」嗎?有些人對「天」或許有一種骨子裡的敬畏,但對鵝或者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天就是天,並不如何特別,「向天歌」並不比向池塘里一隻小青蛙「歌」更隆重。所以它只是一個稍微向上的動作,並沒有改變鵝脖子優美的弧度,駱賓王用一個「曲」來形容「項」,也是對當時情形的真實描述。

作為家禽界的老大,鵝也比雞、鴨等更有氣質。無論游水還是在陸地行走,鵝都時時給人一種淡定穩重,雍容華貴的感覺。不像雞鴨那般見了人就眼神慌亂四下驚散。鵝不怕人,也不欺人。可是如果你想欺負它,比如用石頭扔它或者怎樣,它就會勇猛地向你衝過來。這時候,它的脖子才是伸直的,大嘴巴循著地面向你腳下猛啄……我們小時候經常被大白鵝追得撒丫子飛,這顯然不是鵝的過錯。當然,駱賓王這首《詠鵝》中的鵝情緒穩定。它們在水中遊盪,唱歌,姿態優雅。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兩句首先應該注意的是色彩。白(毛)、綠(水)、紅(掌),加上沒有明寫的藍(天)、青(山)、黑(眼睛)。顏色豐富,五彩繽紛。唐詩很善於用顏色來表達情緒。比如李白的《靜夜思》想表達孤獨凄清的思鄉之情,於是黑的夜,白月光——用了黑白色;杜甫的《絕句》想表達歷經動亂終於得以回歸平靜生活的喜悅——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顏色明亮而絢爛。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年紀尚小,估計識字沒多久,甚至基本的顏色都認不全。比如「紅掌」嚴格一點來說應該是「黃掌」。只是如果照實寫「黃掌」,韻味似乎又比「紅掌」差很多。從遣詞造句上來講,本詩顏色豐富,卻並不雜亂,反而有一種特別的單純。神童二字,駱賓王當得起。

再看兩個動詞,「浮」和「撥」,一靜一動,既寫出了白鵝在水中遊盪時的悠閑自在,又自有一種生動活潑。這不禁讓人想起讀書時很喜歡唱的一首歌:讓我們盪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

關於「撥」這個動作,通常的理解是慢慢划水,在這個動作的吸引下,我們看見水波清澈「紅掌」依稀。那天聽馬未都馬爺的節目,他的理解是白鵝這個時候是在扎猛子,「撥」水的動作很激烈,這樣才能清楚地看見「紅掌」,如果只是慢慢在水上游,那鵝掌隱在水底下,怕是看不太清。我以為只有見過真鵝的人才會認同這個觀點,而我恰恰是見過的。

行文至此,突然有一個疑問:一個七歲孩子寫的一首隻有十八個字的詩,我們給它做這麼多解讀,是不是有點扯淡啊?

這就要談一談文學創作的基本概念了。

小作者的本意當然沒這麼複雜,他大概也不懂什麼作詩的格律和技巧。可這並不影響讀者從各個角度來解讀。文學作品或其他藝術作品,作者的本意和出發點只是作品的一部分。作者把一篇(部)作品創作出來,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讀者(觀眾)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認知做出各自不同的理解進行再創作,這樣,一個作品才會更豐富,更完整。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經典作品的生命力在於人人有自己的體會,同一個人不同時間讀也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很遺憾的是我們中小學語文教學和考試中雖然設置了閱讀理解題並且分數佔比很大,但限於答案的標準化而基本失去了閱讀的初衷和趣味。

《詠鵝》這首詩經久流傳,除了駱賓王對白鵝恰到好處的描繪,更動人的是天真的兒童視角。換句話說,我們喜歡《詠鵝》這首詩,除了喜歡詩中的大白鵝,更喜歡的是看鵝的孩子。他看見鵝時新奇地連聲呼叫,然後饒有興緻地觀察它們,聽它們引吭高歌,看它們在水中遊盪,嬉戲。鵝最後「撥清波」的動作說不定就是孩子忍不住把一塊小石頭扔過去逗弄它們才引發的。這份童真童趣,煞是可愛。

我們喜歡孩子,其實是喜歡曾經的自己——每個人在童年時都曾對世界充滿好奇,並比後來任何時候更具備使自己快樂起來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講,童年是人類最有智慧的時期。越活越蠢是每個人的基本趨勢,任何學識和經歷恐怕都不能挽救。就像駱賓王成才後無法容忍武曌臨朝而參與叛亂,最後功敗身死,不知所終。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駱賓王。其時,唐詩的大幕尚未開啟。整個文學界還流行著上官體之類的宮廷應制詩。這些詩歌手法固化內容空泛。然,天縱英才群賢畢至,初唐四傑橫空出世。王、楊、盧、駱的創作一掃以往的靡麗詩風而另具氣象。駱賓王,四傑中出生最早的一位,在七歲時即以一首《詠鵝》,敲響了唐詩盛典的初音。

補記:

1.上課時發現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見過真的鵝!遺憾之際有孩子舉手發言:老師,我見過真的鵝,就是滷肉店裡掛著的澄海獅頭鵝。

2.一個學生突然指著自己的校服說:老師,我們校服的設計理念是不是就來自這首詩: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3.我們不能說這些和本詩無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文老師陳啟華 的精彩文章:

課堂隨筆:王之渙《登鸛雀樓》

TAG:語文老師陳啟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