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陸秀夫:十萬軍民齊赴死,一千年來無後人

陸秀夫:十萬軍民齊赴死,一千年來無後人

原標題:陸秀夫:十萬軍民齊赴死,一千年來無後人


崖山之戰,以右宰相陸秀夫背負皇帝跳海赴死為終,是以辟專章以述並論秀夫之忠烈。《宋史列傳第二百一十—忠義六》載:


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景定元年,登進士第。李庭芝鎮淮南,聞其名,辟置幕中。秀夫才思清麗,一時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靜,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閣,賓主交歡,秀夫獨斂焉無一語。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德佑元年,邊事急,諸僚屬多逃亡者,惟秀夫數人不去。二年正月,以禮部侍郎使元軍前請和,不就而反。二王走溫州,秀夫使人召陳宜中、張世傑等立益王於福州。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間,知軍務,每事咨訪始行,秀夫亦悉心贊之,無不盡責。時君臣播越海濱,楊太妃垂簾,每時節朝會,秀夫儼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時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淚,衣盡浥,左右無不悲動者。益王以驚恐卒,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而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乃與眾共立衛王。時世傑駐兵崖山,秀夫外籌軍旅,內調工役,凡有所述作,又盡出其手。雖匆遽流離中,猶日書《大學章句》以勸講。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衛王舟,秀夫度不可脫,乃杖劍先驅妻子入海,即負王赴海死,年四十四。時翰林學士劉鼎孫亦驅家屬並輜重沉海,不死被執,搒掠無完膚,一夕得脫,卒蹈海。後之十萬軍民皆慷慨赴義,俘屍海上十餘里!宋遂亡。


據後人所編《三合鎮志》記載,陸秀夫投海殉國之後,其屍身漂到海邊,為忠義之人撈起,偷葬於新會二城。1370年,元亡於明後,有人在此為陸秀夫修建了莊嚴的墳墓,墓前設置石馬石獅。墳旁還蓋有房子,設有守墓人家。據說,二城村就是由原來的守墓人家發展而來。



崖山一戰,乃中華史上最慘烈之一幕,亦中華民族之歷史絕唱。思及四百年後明亡之時,崇禎帝赴死煤山,身旁僅有宦官一人而已;清亡之時,幾無一人為其忠義死命。十萬軍民為一王朝八歲之小皇帝齊赴海而死,如此重大之歷史事件,然中華之後來之士人,鮮有為之作紀念文章者,獨日本人田中芳樹著《海嘯》一書流傳於華夏,其何悲哉。然秀夫之負帝縱身一跳的背影,卻永遠定格成中華民族的壯烈絕響。清人史家蔡東藩曾論及陸秀夫等人曰:「及文、張、陸三人之奔波海陸,百折不回,尤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爭之一隅,城守不能而爭之海島,明知無益事,翻作有情痴,後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時局至此,已萬無可存之理,文、張、陸三忠,亦不過吾盡吾心已耳。讀諸葛武侯《後出師表》,結末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千古忠臣義士,大都如此,於文、張、陸何尤乎?宋亡而綱常不亡,故胡運不及百年而又歸於明,是為一代計,固足悲,而為百世計,則猶足幸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33)孫武和《孫子兵法》:讓世界追摹的東方遠古智慧——《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阿骨打的「鬼把戲」:擅長「心理戰」的統帥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