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育兒和職場可以互利共贏

育兒和職場可以互利共贏

提起職場媽媽,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恐怕是產假、哺乳假、孩子病了或在學校出現問題時請各種事假……包括很多媽媽自己,都會下意識認為「媽媽」是「職場」的包袱,所以職場媽媽是用人單位眼中的雞肋。被朋友稱為「一路高歌猛進的學霸」媽媽,我之前甚至偷偷在心裡認為:生孩子是女人停止自身發展的不二法寶。

然而,9年前的一天,我開始重新審視「職場媽媽」這個特殊人群。那時我的大老闆是5個孩子的爸爸,但絲毫不影響他勝任巨型跨國公司的高管。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跟我們聊如何更好地維護跟合作夥伴的關係,如何在工作中更好地獲得其他部門的支持。他說,你要像愛護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去愛護和對待他們,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他們、更有效地與他們溝通,並且獲得他們的支持。

那時我還沒有成為媽媽,這句話卻一直印在我的腦子裡。多年後養育二胎的我,越來越覺得這句話含義深刻。

在育兒中學會工作:同理心和共贏

同理心,是從國外的心理學裡舶來的,其實我們常說的設身處地就是對其很好的解釋,英文有個說法叫作「put yourself in their shoes」,「你去穿上他們的鞋子」,即體會他人的視角和感受。

記得孩子小的時候,我帶他們去博物館。說好要參觀的是他們喜歡的宇宙、科技主題,他們也都興緻勃勃的。可進去沒多久,倆小人兒便鬧著要出去。我特別鬱悶,門票可是花了40多分鐘排隊才買來的呀!可孩子畢竟是親生的,他們哭鬧,我不能坐視不理,只好蹲下來一手抱一個。這一蹲,我才發現,如果我是孩子,也早就膩味透頂了,因為在他們那個高度,看到的全是別人的大腿和屁股!

這就是同理心。因為我們愛孩子,會很自然地蹲下來,會把自己的腳穿到孩子的鞋裡,看孩子看到的東西,體會孩子的感受。正因如此,我們不會認為孩子哭鬧是「找茬兒」或「故意惹人生氣」,而是會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後來我們在博物館待了很久,因為我可以將他們輪流抱起來觀看。

換成工作中的衝突呢?在一次金額上千萬美金的合同執行中,團隊成員告訴我,供應商將供貨時間單方面推遲了半個月,將嚴重影響我們某一家子公司的正常運營,潛在經濟損失很大。更可氣的是,我們多次和對方交涉,卻未獲得理解和支持。

憤怒和埋怨在我們心中蔓延,彷彿對方處心積慮要給我們設置障礙,彷彿上輩子結下了冤讎一般。在這種心態下,我們和供應商之間的關係屬於「零和博弈」,要麼你贏我輸——你延遲供貨,我停產虧損,要麼你輸我贏——你按時供貨,沒有任何理由。在這種心態下,誰也不願意讓步,誰也不願意心平氣和。每個人似乎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對方的不是,誰也找不到妥善處理的辦法。

最終,我們決定放下成見,開誠布公地和對方共同解決問題。此刻我們才知道,原來是他們的供應系統出現了過度擁擠的問題,他們盡了最大努力才能僅僅推遲兩周供貨。換作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去處理,結果恐怕也是一樣的。此時我們從他們的視角看問題,怨氣已經減少了很多。而對方看到我們當場核算潛在的經濟損失以後,也不停地道歉。至此,雙方的心態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從完全對立的雙方,漸漸轉化成站在同一條陣線的夥伴。

對方拿出供應計劃來和我們一起找解決辦法,甚至去聯繫他們另外的幾個大客戶嘗試調整供貨時間,最終將供應計划進行了大幅度調整,最大程度滿足了我們的要求。我們不再是你贏我輸的零和博弈,而實現了共贏。

有了孩子以後,我常常提醒自己「蹲下來、聽他們說、把自己想像成他們」,便不再頑固地認為孩子是無理取鬧。同樣,工作中的我也常提醒自己「放下成見、開誠布公地交流、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才有可能把自己從劍拔弩張、你死我活的死胡同里拉出來,找到一個平衡雙方利益的點,從根本上解決矛盾。

從職場學育兒:平等尊重、有效溝通

如果說是孩子教會我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問題,那麼職場則鍛煉了我用對方能夠理解的方式去溝通。

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家裡,我們都會遇到和別人觀點不一致、需要說服他人接受自己觀點的時候。例如你可能需要說服董事會去投資A公司而不是B公司,你可能需要說服孩子這個周末不去看電影而是一起去超市購物。雖然要說服的對象和內容可能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和人溝通,以實現我們的目標。

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方法有很多。你可以藉助自己在公司或在家裡的權威地位去下命令,不給對方任何商量和反對的機會;你可以採用引誘討好的方式,承諾對方接受你的觀點以後給予相應回報;你也可以採用威脅的方式,讓對方不得不接受你的建議;你還可以和對方一起分析不同方案的優勢與劣勢,通過共同協商實現目標。

任何一個經過職場長期洗禮的人都能體會到,利用權威或引誘的辦法來實現目的,雖然立竿見影,但是絕不能持久,而且不可複製。一旦遇到類似但又不同的情況,對方依然會我行我素。這時如果你權威不再,或同樣的引誘不再具有吸引力,該怎麼辦?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常常選擇「權威」或「引誘」,比較典型的說法就是「你要聽大人的話」,或者「你這麼做了以後可以吃到巧克力」。但無論是耍權威還是引誘,都只能在孩子小的時候發揮一兩次作用。等孩子大一些,說再多次「你要聽話」,也都會變成耳旁風;再多給幾次巧克力,巧克力的誘惑也會慢慢消失。因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意志和觀點。工作中,同事、合作夥伴乃至上級都不吃「權威」或者「引誘」這一套,孩子同樣不會。

唯一能夠可持續解決爭端的方法,就是放下架子,進行平等而尊重的溝通,將爭論化為討論,圍繞你們共同面對的問題,一起來分析不同方案的優劣、風險與可行性,和對方一起尋找最優方案,而不是固守你認為的最優方案。

育兒與職場有共性:愛是根本之道

同理心和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地溝通,都需要我們壓抑自己的本能——那種遇到矛盾、爭吵和逆境時就心情不順、滿腔怒火的本能,需要我們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放下情緒包袱,對事不對人地考慮問題,需要我們放下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立場,替他人著想。

做到這一點,尤其能將克制變成行為慣性,需要很強大的自律能力。而自律的根本,則是愛。

這種愛,不僅是愛自己、愛家人的小愛,更是對於人性的愛,一種感覺自己和每個人都命運相連的大愛。畢竟,用進化論的說法,人類對世界的終極使命,無非在於將人類的基因往下繁衍而已。無論高貴低微、貧窮富貴,人都有一死,絕大多數人為世界發展做出的根本性貢獻僅僅是他們的基因而已。既然如此,無論是你我他,還是世界的每一個物種,誰又比誰更高級一些、誰又比誰在自然規律面前更強大一些呢?

自然面前的每個人都很卑微。生命如此脆弱短暫,為何非要劍拔弩張地度過,為何不能放下自己的成見,與孩子、家人乃至生命中每一個交往的人和平共處呢?

孩子雖然個子小點兒,但也是有獨立思維、有喜怒哀樂的獨立個體,也是可以在愛和平等中對話的。有一次,閨女玩耍了一天,明明困得眼睛都睜不開了,卻偏偏哭喊著要看電視。我跟她講:「現在你的腦袋瓜子已經很累很累了,如果現在偏要看電視,會減少你睡覺的時間,讓腦細胞那麼活躍,對身體和腦袋瓜子都不好。你可以現在去睡覺,明天早一點吃完飯,留出足夠的時間,既能看電視也不影響休息。你想怎麼樣對待自己的腦袋瓜子呢?」

閨女想了想,乖乖地跑到床上睡覺去了。

(作者系獨立教育文化評論人,著有《我不要巧克力味兒的蘋果——劍橋媽媽的有機養育手記》)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19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廣東:校內課後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
新模式解決德育老問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