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校內評審材料公開乃職稱改革關鍵環節

校內評審材料公開乃職稱改革關鍵環節

4月13日的《中國教育報》2版刊發華南師範大學陳先哲副研究員的時評《打破學歷資歷瓶頸只是第一步》。文章指出,浙江省近日公布《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打破學歷資歷的限制,對一些學歷不高、沒評過職稱但實際能力強並取得重大「標誌性業績成果」的人才,可直接申報評審高級職稱。該省打破學歷資歷瓶頸只是職稱制度改革的「第一步」,並不意味著自然就能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後還需要更為細化、精準的系列措施跟進。

這一提醒顯然非常必要和及時。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全國多地陸續公布職稱制度改革方案,有人擔心,高校職稱評審權全面下放到學校以後,對本科高校而言,由於專業人才相對集中,且有晉級「比例」(名額)限制,一般而言尚能在相互競爭和同行監督中維持基本公平;但到了高職院校、專科學校一級,由於學校基礎薄弱,高層次、高質量的人才相對較少,許多學校存在「正高」職稱有名額空缺卻多年無人夠條件申報的現象,有不少教師甚至自忖無望「正高」,而在獲批「副高」以後就長期遠離教科研,滿足於漫無目標地「撞鐘」混日子。此番職稱評審權下放學校以後,部分學校可能會出於多種考慮(如照顧人情、裝點門面、滿足學校項目申報等),降低評審要求批量、突擊晉級「正高」職稱。

其實,在辦學自主的語境下,高校爭取到職稱自評權以後,學校領導的壓力並不見得輕鬆。以前尚有「省評」作為難以逾越的硬性條件,許多人情世故被「攔截」,而如今決定權到了學校,如何拿捏分寸就顯得特別難定。尤其是同行管理幹部本人提出的職稱晉陞訴求,更會讓人左右為難:如果無原則地「放水」,討好了一人卻會因為有失公平而失去群眾信任,而如果嚴格執行評審標準,又擔心影響班子團結。

如何才能變被動為主動,公平公正地做好職稱自評工作?及時、全程、全面公開評審材料內容,全方位接受群眾監督,堪稱治本之舉。

眼下的職稱評審,大多由省級人社或教育部門每年定期發文部署,然後逐層逐級地轉發文件要求,再由最基層的申報者所在單位組織申報,材料收齊後集中報省,再由省級發文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學科組「通過」後進行名單公示接受監督,最終由省職稱辦下文認定。從表面上看,這一程序合理合法,似乎無懈可擊。然而,細思之後卻會發現有許多瑕疵。在傳統的「省評」模式下,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即使評審專家都從專家庫里隨機抽選,即使每位專家都業務嫻熟、公平公正,但他們也無法在極短的時間內對申報者的各方面情況做出全面客觀的判斷。而相比之下,本來最熟悉申報者情況,最該維護公平公正的基層學校的權力,卻被有意無意地弱化了。在絕大部分學校,何人申報、哪些人通過,可能有「結果式」的公示,而申報者憑何而上卻鮮有公開,除了極少數的領導和評委,教師們相互都無從知曉。由於校內不夠公開和透明,每年都有不少學校出現省級公示之後越級舉報的現象。

因此,將申報者職稱材料具體內容進行校內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和同行比較,是解決當前職稱評審亂象的關鍵舉措。毫無疑問,申報材料一旦公開,各項條件都是硬碰硬,想評職稱的教師自然不敢公然觸犯學術不端底線,那些因自身條件不足而未能通過的申報者自然也會心服口服,這種監督關口的前移,也可以有效減少投訴,增進和諧。

(作者系浙江永嘉學院教授、副院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19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他們用更廣闊的閱讀,帶給孩子生命的成長
「減負」,還得釜底抽薪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