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深知識淺解讀—請在確認一次「我沒有嘮叨」

深知識淺解讀—請在確認一次「我沒有嘮叨」

專家解碼三欄目

《深知識 淺解讀》——想跟孩子的關係和諧輕鬆,培養孩子上進出色的個性,就先了解孩子的內心和他們行為背後的秘密。但是,心理學實在太艱澀難懂,怎麼辦?沒關係,梁老師會用淺顯的方式,帶我們探索這些奧妙,你會發現,可能某一天我們一不小心也成了專家。

《小技巧 大智慧》——有了知識還不夠,怎麼用才是重點。家庭教育需要通過操作來實現,每一個細節,怎麼做,怎樣才有效果?梁老師手把手教我們,還有什麼難不能解呢?

《有問題 專家答》——如果你有疑問,不用擔心,這裡就有專門提供的問答渠道。

點擊↓↓↓↓↓↓聽專家解碼

深知識淺解讀——請在確認一次「我沒有嘮叨」

大家好,我是梁老師,這裡是「深知識淺解讀」欄目,今天我們來聊聊嘮叨這東西。每次我問朋友或者家長,「你覺得你嘮叨嗎」,他們會說「沒有啊」,可是經過討論了之後,他們又會不好意思地說「可能是有點」

我作為諮詢師,我自己嘮不嘮叨呢?我也曾經以為沒有,但後來遭到女兒的投訴之後,經過慎重思考,我還是不得不承認自己有時也是嘮叨的……

於是,有一段時間,我專門去關注試圖「研究」了這個「嘮叨」,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如何讓人慾罷不能?「研究」的結果竟然讓人十分意外!原來嘮叨並不完全是我們原以為的是壞習慣、是溝通的毒藥、是關係的殺手……不,不是,因為如果是,我們就能很容易找到方法擺脫它。嘮叨的存在就像零食和飲料:它是垃圾食品,但著實帶給人快樂;它可能讓你發胖,但有時又讓人難以抗拒;它並不成為生活必備,但又覺得不能完全沒有它;它幾乎沒有優點,但有時確實成為你和他人建立關係的小橋樑……嘮叨就是這樣一種東西,明知道不好,但有時又似乎很依賴它。

問題來了:有誰絕對沒有過嘮叨?我們還要不要繼續嘮叨?怎麼應對才更好?我們要探討的就是這個。

小時候,如果有人問我,在家裡最痛恨的東西是什麼,我會說,嘮叨。那時我以為只有自己的媽媽那麼嘮叨,恨不得有個金鐘罩把我保護起來,不用聽不想聽那些的聲音。後來每個同學都說自己的媽媽嘮叨,於是我小小年紀,就對自己信誓旦旦——將來我一定不做嘮叨的大人。直到有一天,我女兒剛上一年級,我在她睡前叮囑了一句「記得明天開始,早上6點半就要起床咯,把鬧鐘調好」,我女兒一邊收拾書包一邊提高嗓門說「好啦,媽咪,你今晚說過好多遍了,這麼啰嗦。」那一刻,我忍俊不禁笑出聲來,對女兒說:「好吧,媽咪檢討,媽咪應該信任你。」一邊說我一邊心裡暗暗嘲笑自己,什麼時候,我也變成我老媽的樣子了?後來我趟在床上,看著天花板,這一幕又回到我腦海,於是開始琢磨。我當時為什麼忍不住反覆叮囑呢?我第一時間會解釋為,因為孩子有過前科,我無法再無條件信任她。再深入一些的時候,發現,其實不然。這種叮囑,確實是因為不敢信任,但不是對孩子的不敢信任,是對自己。因為沒有信心認為自己有耐心應對孩子的變化,甚至太清楚如果孩子沒有按期待的去做,作為媽媽可能會情緒失控、無助、失望、焦慮,內心的擔心,其實是沒有信心處理自己這些情緒,所以,就想盡辦法叮囑,以防這些情況發生。更糟的是,這樣的嘮叨給我們帶來一個好處,就是給自己未來的情緒失控找一個借口做鋪墊,到時候我們如果情緒失控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責備孩子,我已經叮囑那麼多次了,你還這樣(潛台詞就是說,現在別怪我不客氣啦)。現在冷靜一下,想想,沒有任何科學實驗結果表明,反覆叮囑的事情就一定不會有意外。想想我們小時候,這種意外發生得還少嗎:一時忘了,被其他事情打擾了,等等,好多原因都可能干擾想要做到的那件事情。而那時,我們作為孩子,最希望的是什麼,最希望的,是回到家媽媽溫柔地對我們說「沒關係,我們再努力一次好嗎」,而不是一直叨叨叨到天黑,吃飯時都沒有停。

好,大家從剛剛梁老師這個活生生的案例里,是不是也看到,嘮叨這個東西很狡猾。它是一個好壞難辨的物體。如果明擺著它是一個不好的東西,對我們有害,那我們是很容易擺脫它的。比如,說粗話我們都知道不好,所以會拒絕說。可偏偏嘮叨還是一定的吸引力的,也就是說,有一些人,需要嘮叨幫助解決一些心理困擾。什麼樣的人會有了這樣的需求呢?一會說。

先來看看,嘮叨是什麼?百度里有人解釋為「閑聊或者漫無目的地說不停」。也有人說這是一種特殊的溝通方式。而實際上,語言領域裡沒有這個詞,社交層面里沒有關於嘮叨的研究。所以嘮叨其實是一種邊緣溝通方式,類似於單向溝通(單向溝通方式是指信息的流通方向是單一方向的,一方只發出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不需要信息的互通,比如情況彙報、命令下達等)。

嘮叨其實是有其本身的吸引力的。對於一部分人,那是重要的心理需求。

什麼人會選擇嘮叨來溝通:

1.冷暴力受害者(在某些關係當中經常被忽略冷落或被冷漠對待)——實際上是一種求助,希望別人真的重視自己說的話。在冷暴力家庭里的夫妻間比較容易發生這樣的嘮叨。

2.心靈孤兒——實際上是自我感受的壓抑。嘮叨者通過內容混亂的嘮叨,逃避直接面對當下的事件,刻意忽略自己的感受來表達,因為心理恐懼對方的反應對她產生重複傷害。所以,他們主動選擇了這種單向溝通方式——嘮叨。

3.不能信任的人——嘮叨對他們來說是焦慮情緒的體現(區分焦慮症),對未來有過多的悲觀猜測。所以他不希望直接談未來和將來,而是直接用嘮叨來宣洩他們的焦慮情緒。

4.追求完美者——對很多的事情都要求得完美,所以對很多事情都容易有比較消極的看法和情緒,這種情緒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就需要藉助某種途徑來發泄,而嘮叨就是一種相對安全和相對溫和的發泄形式,所以他們其實是想通過嘮叨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5.心理創傷者——過往有過心理創傷,把事情都歸結成同一模式,認為不強調的話,事情就會像過去那樣再發生,而這時我無法接受的,所以他們會非常非常在乎這個事情能不能避免。為了避免這個事情,就需要藉助嘮叨來達到他預想的目的。

以上說的幾種情況,並不一定是事實上的類型,還包括是自我定義的類型。也就是說,在事實上,當事人可能並沒有遭受過冷暴力或者其他的對待,但如果他自己認為自己遭受了冷暴力、認為自己很孤獨、某一刻他覺得對方不值得信任、或者認為這件事對未來影響實在很大、覺得這件事需要並且必要追求完美、覺得自己某件事上是受傷了……等等,也會導致當事人容易採取嘮叨這個方式來應對,也就很自然地走進這個嘮叨的區域。自我定義的類型,不一定有事實證據的支撐,它只是當事人的主觀認知。比如,明明在這件事上都沒有犯過什麼過錯,但如果他認為你無論如何都一定會犯一次錯誤的,而他無法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那麼也會對你無法信任,開始嘮叨。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嘮叨聽起來會讓人莫名其妙。

綜上所述,嘮叨其實並不是溝通方式,而是說話的人對自己內心的某種需求做出的反應,嘮叨的人並不思考問題本身,而是在表達一種內心深處的情緒,比如擔心、焦慮和受傷的感覺。所以,每當人感到內心脆弱或無力時,更容易採用嘮叨的方式來表達。這就是為什麼嘮叨這種現象更容易在老人和女人身上發生。從關愛的角度來說,喜歡嘮叨或者經常嘮叨的人,其實是需要關愛的人。從自我成長的角度來說,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嘮叨其實並不能幫助我們讓事情變得更好,我們是需要學會應對和處理的。怎麼應對呢?下一期,在「小技巧大智慧」欄目中我會跟大家分享。

好了,今天的解讀就到這裡。「深知識淺解讀」,帶你輕鬆學習專業知識。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知識產權唯本公眾號所有,如需摘錄、引用或轉載,請標明出處。

以往解讀:

深知識淺解讀——誰的節日?

深知識淺解讀——真愛離不開「抗逆力」

深知識淺解讀——有種陷阱叫「但是」

深知識淺解讀——成就感

深知識淺解讀——別誤解安全感

深知識淺解讀——自尊

深知識淺解讀——習得性無助

長知識,在這裡變得很容易!

家長們常說:「孩子的情況讓人頭疼,我該怎麼做?」「我沒學過心理學,處理問題起來束手無策,怎麼提升?」「孩子的教育方面有疑問,可以問誰?」

如果你也需要這些幫助,現在,都有了!

羅格實驗學校重磅推出專家欄目《專家解碼》,帶你走出家庭教育的迷霧。

提問方法

在公眾號對話框發送「家長姓名+電話+孩子年齡+問題內容」,我們會選取問題,由梁老師在本欄目回答和分享。

以上所有內容,語音和文字會同時推出,忙碌的你,開車可以聽,靜坐可以讀,抓住碎片時間就有大收穫。輕輕鬆鬆長知識,就在這裡。每周三晚10:00前更新,敬請別錯過。

梁志華

佛山市禪城區羅格實驗學校特聘心理督導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資深心理諮詢工作者

自2000年從事教育和心理諮詢工作,堅持在一線接詢學生、老師、家長來訪者,專心致力於以專業技術助人成長,個案經驗豐富。尤其擅長親子教育諮詢、幼兒教育諮詢、青少年心理諮詢、家庭關係諮詢、情感婚戀心理諮詢,同時涉及職場心理、團隊心理、人際關係領域。擅長從行為現象分析問題,高針對性處理問題。

曾受聘為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心理督導、社工督導、家庭教育顧問;長期應邀到佛山、順德多個政府、司法、教育部門、學校、社區、教育機構、企業、社工機構等單位開展心理專題講座;受邀佛山電視台多檔節目嘉賓,受訪於《佛山日報》、《珠江時報》等媒體的教育專欄。

往期精彩回顧:

羅格實驗學校2018-2019招生簡章

感動無處不在——羅格實驗學校第二屆「戲劇周」圓滿落幕

綠蔭場上,激烈賽事,槍聲不斷,奔跑吧少年!

2017年全國傳統武術比賽,羅格力挫群雄,首創佳績!

昨天,佛山這個學校真的火了!

「你怎麼那麼沒用!」這句話不能再對孩子說了,因為……

學習原來可以這麼有趣——」字的奧秘「單元結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