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評2018普利策獎最佳特稿 | 是羌笛,是號角,是戰鬥的檄文

評2018普利策獎最佳特稿 | 是羌笛,是號角,是戰鬥的檄文

原標題:評2018普利策獎最佳特稿 | 是羌笛,是號角,是戰鬥的檄文



2015年6月17日,美國南部的一座黑人教堂發生槍擊案,21歲的白人男性迪倫·魯夫開槍射殺了九名黑人,迪倫·魯夫也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因仇恨罪被判處死刑的人。

案發後,GQ 記者 Rachel Kaadzi Ghansah 前往案件發生地查爾斯頓,她是一名黑人女性,她想把九名遇難同胞的故事寫下來。


但是,當她坐在旁聽席上,看到殺人兇手不僅毫無悔意,而且拒絕回答陪審團、倖存者、遇害者家屬提出的所有問題時,當她看到殺人兇手有權利保持沉默,家屬們卻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發表證詞,說明遇害的親人是如何如何的好人時,她憤怒了。


Rachel 因此改變原來的計劃,她前往迪倫·魯夫的家鄉,採訪他的父母、老師、同學、朋友、同事,她想要繪出一個美利堅本土製造的恐怖分子的逼真肖像。


「他說,你不理解我,你不理解仇恨是什麼。我說,不,我要去看看,你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而且我一定會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因為你就是仇恨。」作者接受 NPR 採訪時如是說。

隨著故事的展開,Rachel 毫不留情地展示了迪倫·魯夫和他的白人家庭的失敗處境。


他的出生不是意外就是私生,他的出生證上連父親的名字都沒有;


他高中沒有讀完就輟學了,他在學校的表現也很差勁;


他工作時經常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很多時候都得要別人直直地站在他面前糾正他才行;


他在網上狂熱地追尋極端恐怖分子的足跡,但即使在恐怖分子的圈子裡,他也被當成一個局外人;

他宣揚自己純正的白人血統,但卻不知道一個黑白混血的女人很有可能就是他的祖先;


他沒有任何業餘愛好,空閑在家時就盯著牆看,甚至,他很可能還是處男。


對所有人表示理解和同情,已經成為媒體報道的政治正確。當你讀過太多不痛不癢或者強行中立的文章後,Rachel 的文章一定能點燃你胸中的火焰。


這倒不僅是因為她通過採訪得到的事實和細節,更多是因為她在行文中毫不掩飾的情感流露,以及尖銳犀利的評論。


「他根本懶得張嘴回答任何人的問題,他不想解釋,他不想回應。一次又一次地,他不斷提醒我們:他沒有必要回答任何人的任何問題。他沒有必要給受害者家屬回應或者解釋。」

「迪倫·魯夫向來喜歡查爾斯頓。查爾斯頓有它自己的歷史。它曾是這個國家奴隸最多的地方。它是一座遍布著白人強權痕迹的城市。它能讓他回想起白人無所不能的時代,白人統治管轄的時代,白人無比優勝的時代。不像他自己的家鄉,也不像哥倫比亞城。」


「迪倫·魯夫的父親住在哥倫比亞城遠郊的一個死胡同里,隔著一個巨大又空曠的停車場,就像世界盡頭。......房子裝修不錯,房頂不高,黃色工匠風格的平房。周圍環境很好,但還是讓人生出『只有走投無路,才會來到這裡』的感覺。」


她不在乎新聞報道是否需要隱藏作者的情感和立場,相反,她理直氣壯地向美國社會的「白人優越論」以及由此導致的恐怖行徑發出了自己的控訴,以報道的方式。


即使是在接受 NPR 採訪時,作者的回答也很直接:

「白人從來都有窮人。但是,這些人從何而來?他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憤怒?我認為,關於這些問題的討論遠遠不夠。


......所以產生了一種迷思,認為黑人需要承擔無限的責任,黑人不能接受救濟,黑人不能做窮人。這種迷思是奴隸制的產物。


為什麼那些白人不把鏡子拿過去照照自己?為什麼自己會落到今天的境況?


迪倫·魯夫會有今天的下場,其中一個原因,恐怕就是他連高中都沒讀完就輟學了。 但在我的家庭,在我這樣一個黑人女性的家庭,我們家族已經連續200年沒有人不是大學生了。」


Rachel Kaadzi Ghansah 還很年輕,她1982年出生,剛剛36歲。除了新聞報道之外,隨筆也是她鍾愛的文體類型,她通過各種方式,為自己身在的群體鼓與呼。自始自終的黑人立場,情感飽滿的筆觸,犀利尖銳的觀點,讓她在同齡作家中脫穎而出,更讓她擁有了一個戰士的力量和智慧。


讀她的文章,我想,或許,重要的不是風格,不是故事,不是文筆,而是你在為誰發聲。


作者:康路凱


郵箱:lukai.kang@gq.com.cn


題圖:Portrait of Rachel Kaadzi Ghansah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GQ中國 的精彩文章:

那一夜,他傷害了他
一位中年男子給父母、老婆和兒子的 三封信

TAG:GQ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