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只是現代實行「一國兩制」,其實西漢時期就已出現!

不只是現代實行「一國兩制」,其實西漢時期就已出現!

導讀:如今,大家對於「一國兩制」早已不在陌生,可是你能想像到西漢年間就有「一國兩制」了嗎?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來看一看。

西漢立國初期,朝廷定了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郡國並行制」,即封國與郡縣並行。起初是功臣宿將所建異性封國,後來高祖為了消除這些潛在威脅,陸續剿滅這些異性國,並定下非劉姓不得封國的鐵律,只保留了一個異性長沙國。其餘的土地建立郡縣歸朝廷直轄。

這種局面持續了數十年,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力主削藩,吳王劉濞便聯合其他六國發動叛亂,並提出「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七國之亂表面上以誅晁錯為理由,實際上則將矛頭指向朝廷。後吳楚叛軍被太尉周亞夫平定,但郡國並行給朝廷帶來的麻煩卻沒有消除。

楚漢之爭,劉邦取得勝利。他手下大致有兩類人,一類如蕭何、張良,此類人立國後大都身在朝廷,封侯拜相,出任各種職務;一類如韓信、英布,他們被分封各地,成為新的諸侯王。時間一久,很多異性封國與朝廷的關係變得若即若離,影響到漢王朝的統治。於是高祖陸續取締了異性王,如遇反抗便興兵討伐,並分封劉姓王代之。起初,同姓諸侯服從朝廷號令,可是幾十年後血緣關係淡化,結果就出現了七國之亂!

分封諸侯本是為了屏藩中央。這種屏藩作用,在呂后專政的政治博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呂祿等人掌控朝廷實權後,最先起兵發難的是齊王劉襄,而琅琊王劉澤也始終站在維護劉氏皇權的立場上。後來的政治實踐表明,同姓分封與異姓分封一樣,都具有現實收益的舉措,在鞏固漢王朝政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無論劉姓諸侯還是異姓封王,其對朝廷的威脅都是相同的,到了文景時代已是威脅日重,弊端重重。諸侯形尾大不掉之勢,中央不能完全掌控地方。各諸侯國內部與漢王朝一樣實行集權制,等於事實上的割據,長此下去諸侯漸強而中央漸衰。

文帝即位不久,賈誼上《治安策》提出解決諸侯王坐大的問題已是刻不容緩。景帝時期,用武力平定了七國之亂。武帝當政後繼續削藩,一是施行「推恩令」,使諸侯國越分越小,以致無地可分趨於瓦解,被迫取消。二是任用酷吏嚴懲違法亂紀的諸侯王,治其罪而廢其國。

西漢「郡國並行制」貫穿王朝始末,不過武帝以後諸侯國實力大減,再也無力對抗中央了。這就是西漢時期的「一國兩制」,以後的王朝也有實行過,但歷史的走向是中央集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漢 的精彩文章:

古文學:西漢,嵌貝青銅鹿形席鎮,你可有見過?
為啥漢朝分為「西漢」、「東漢」,宋朝卻叫「北宋」、「南宋」?

TAG:西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