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津安二郎追求的電影感覺:餘味

小津安二郎追求的電影感覺:餘味

電影和文學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小津安二郎一直想要追求的電影感覺對寫作也很有啟示。

《豆腐匠的哲學》中那段著名的豆腐論:「不時會有人讓我去偶爾拍部不一樣的作品,我就告訴他我是個『豆腐匠』。你叫一個『豆腐匠』去做『咖喱』或『炸豬排』什麼的,當然不可能做出可口的食物。」

一心一意,將自己所擅長的發揮到極致,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這有點像黎戈提到的定於一,「做一件事,心無旁騖,寄托在所做之事上,是『一』,是『誠』,即是『涅槃』。」

要把一件事情做一輩子的那種人,如果沒有熱愛,很難做到吧。

少年時代的小津安二郎就喜歡逃學去看電影,入行的動機只是四個字:喜歡電影。年輕時一天到晚談論的也是電影,去電影院看電影一絲不苟,觀察前輩們的導演手法,拚命往心裡記筆記。哪怕日常生活他都以積累素材的方式,認為所見所聞都可做電影式的咀嚼。

後來一直拍著緩慢的「小津調」電影,一些主題拍過一次不理想,還要繼續拍。

「記得有一次里見先生看了《晚春》的試映,對結局發表看法說:『結局如果拍成:嫁出女兒後的那天晚上,父親寂寞地獨自歸來。看家的人離開時,父親不是從玄關,而是從廚房送他回去。正要進客廳的時候,他突然抬頭仰望女兒曾住過的二樓……』非常可貴。這樣的批評雖來不及用在這部作品中,卻可再下一部作品中發揮作用。」

所以,後來在《秋刀魚之味》發揮作用了?

這真是一種執念啊。

然而,小津安二郎說的也對,不管再怎麼變,本質上什麼都沒有變。小津安二郎電影中始終不變的是人性。

小津調的電影除了體現人性,人情以及人類融融的溫情,還強調減少戲劇化的東西,「所謂電影,我認為餘味最重要。」

他舉例:以小說來說,大概就是字裡行間的言外之意,以繪畫來說,大概就是留白之妙。

他想要追求的電影感覺是這樣的——在內容的表達中自然而然地積成餘韻,成為物哀之情,讓觀眾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感到極好的餘味。

這些對寫作都是有啟示的。蔣勛說過,刪掉所有主觀的內容。青山七惠也在說明一點,小說是用來表現的,不是靠道理去說明的。

「那部分留白將會變成美妙的回味。這種感覺,懂的人一定會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生性涼薄不喜主動
最有可能捧起奧布萊恩杯五支球隊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