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李曼兮×中國香港:香港精神是香港長盛不衰的力量之源

李曼兮×中國香港:香港精神是香港長盛不衰的力量之源

撰稿:笑笑生

一座大廈裝進一個世界

2017年2月份,李曼兮從新華社亞太總部辭職後,跳槽到了一家位於太古廣場的廣告公司。

她的同事有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各國人士。「香港是一座多元化的城市,包容性很強」,李曼兮說,走在街上,隨處可以聽到英語、粵語、普通話,以及來自東南亞各國的語言。

太古廣場坐落在香港的商業中樞——金鐘,是全球十大奢侈購物地之一,各種世界著名品牌的商品琳琅滿目。浪漫法式、新派港式、風味泰式、正宗日式、特色美式……各國美食應有盡有。

太古廣場(圖片來自途牛網)

不過,最能體現香港國際化的地方不是太古廣場這樣的豪華購物廣場,也不是擁有超過100家跨國金融機構和外國領事館的中環,而是「另類孤島」重慶大廈。

有人說,重慶大廈因殘舊而顯得陰暗,因陰暗而顯得神秘。大約有來自120個國家的人曾在這裡生活過。除香港本地的少數族裔外,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裔和非洲裔人士最多。他們帶著曖昧迷離的表情出沒在重慶大廈里,以各種方式招攬顧客。店鋪的牌匾密密麻麻:餐館、商店、旅店、美容美髮乃至性服務……

重慶大廈。(圖片來自攜程網)

一座大廈能夠裝進一個世界。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居住,彼此相安無事,香港社會的多元性由此體現。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麥固敦教授(Gordon Mathews)在《世界中心的隔都:香港重慶大廈》一書中說道,重慶大廈只是位於香港但並不屬於香港,「它是由外來者在香港黃金地段築就的一個另類孤島,是繁華香港中一個底層世界的隔都」。

也許正是這樣一個底層世界真實地存在於香港,才顯示出香港社會高度的寬容性和開放性。

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和曾蔭權都曾經強調:包容多元是香港的核心價值觀之一,也是香港的生命線。

至於內地學生在香港,李曼兮坦言,在香港與內地之間的商務交流越來越緊密的大環境下,內地學生在香港發展具備天然的優勢。

「內地學生在香港很有市場。對於內地公司來說,它們需要香港這樣一個市場幫助他們拓展海外業務。同時,對於香港來說,隨著與內地公司的合作越來越頻繁,內地的重要性逐漸凸顯,招收內地學生也是自然的趨勢。可以說,內地學生具有雙重優勢。」

以香港為家

菠蘿包得夾黃油,上好的牛排可以配米飯。冬至放假,聖誕節一起HAPPY。與大多數在香港生活工作的人一樣,李曼兮在中西文化之間遊刃有餘。

不過,她發現了融入香港社會的一件「法寶」——粵語。「去超市,市場買東西,跟平常人交流的時候還是用他們的母語比較好。」

中環超市(圖片來自途牛網)

「儘管在香港,英語被視為『更高端 』的語言,普通話的『疆域 』不斷擴大。但是,粵語的地位不可撼動。」

這是香港本土意識的體現。香港本土化意識形成於上世紀70年代。對戰後出生的香港居民來說,內地是回不去的遠鄉,同時又無法建立殖民認同。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的祝捷教授分析,擺脫了移民心態的香港居民,一方面樂於建設和維護家園,另一方面則開始向殖民當局積極主張民權。諸如「中文運動」、「反貪污、捉葛柏」、「金禧事件」、「公務員薪酬運動」等一系列社會運動的風起雲湧,推動香港居民走出政治冷漠,形成了「以香港為家」的本土意識。

香港作家西西以這一時代為背景創作了小說《我城》,刻畫了一代香港人真實的生活狀態。70年代的香港不夠美好,甚至也許很糟糕,但這是我們的城市。港人對「我城」既批判又熱愛,他們認同「我城」。

平均兩個月回一趟重慶老家,返港前一定要帶上火鍋底料的李曼兮非常理解香港本地人之間喜歡用粵語交流。「這就是一個習慣,不存在什麼語言歧視。如果我的母語是粵語,我也希望別人尊重我的語言。」

李曼兮最喜歡的重慶火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彼此尊重,但並不冷漠

一位在香港生活多年的自媒體人曾穿過極致繁華的香港看到深巷的老人院里,有人望著木板牆上的全家福一聲嘆息,默然熄燈。

她在《待渡香港》的文章里,這樣形容香港的晝與夜。

就像《百年孤獨》里寫的那樣: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李曼兮同她的朋友住在一起。她說,在香港生活時間還短,尚未體會到浸入骨髓的孤獨。

某天夜晚十點鐘,李曼兮走出辦公室,拍下了燈火通明的瞬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管是公司同事還是香港本地人,她與他們的交往都僅限於工作、公務方面。「沒有人過問你的隱私,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涇渭分明。大家都遵守同一套社會規則,彼此尊重,也不越界」。

隱私權建立在個人在一定範圍內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時間和思想的基礎上。任何超越範圍的「關心」不僅令他人困惑,也會滋生不良的公眾環境。這也是民主自由的基礎之一。

與亞洲大多數企業推行的「公私不分明」的文化不同,「公私分明」的企業文化似乎最適合這個擁有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人群的多元社會,讓這個實行自由經濟體制的市場煥發出持久的活力。

但「公私分明」不等於冷漠。

直到現在,李曼兮還是會感慨:哎,當時,怎麼就忘帶了呢。

那是早上五六點鐘,黎明破曉時分。志願者們把熱氣騰騰的早餐發放給老人和窮人,在街頭忙碌著。

李曼兮看著看著,一股暖流湧入心頭,她下意識摸摸口袋:啊,沒拿相機。

不過,這種景象會經常出現在香港的各個角落。志願服務文化在香港有上百年歷史,是香港城市文化的特色。據不完全統計,香港擁有兩千餘家志願服務社會團體,每七個香港人中就有一個是志願者。這些志願服務社會團體的服務範圍從學前特殊兒童的監護者早期教育中心,到導盲犬協會,再到幫助唐氏綜合症的康復協會等,觸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香港義工聯盟(圖片來自人民網)

這讓李曼兮覺得香港是座溫暖的城市,「我好想紀錄那樣一個瞬間,那是一座城市一天的開始。」

香港精神是香港長盛不衰的力量之源

李曼兮喜歡攝影。在她的鏡頭裡,出現最多的是維多利亞港灣的日出和日落。

不論是紅日欲出的黎明還是霞光萬道的黃昏,維多利亞港灣兩岸的摩天大樓永遠燈火通明,映照著香港的驕傲和榮光。

黃昏中的維多利亞港。(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李曼兮的經歷配得上這座城市的榮耀。

17歲留學古巴。18歲考入四川外國語大學。在校期間,擔任校翻譯協會會長,併到丹麥王國駐重慶總領事館實習。22歲年獲評重慶市優秀大學畢業生。23歲來到香港中文大學讀研。24歲進入新華社亞太總分社。

她說,人生就是不斷爬樓梯的過程,雖然總有一天會因為爬不動了而停下來,但在那之前,為什麼不趁還有力氣多爬幾層呢?

同班同學中不少人回到內地。不知道李曼兮有沒有意識到,其實,她身上有種「香港精神」。

當初,霍英東、李嘉誠等很多老一輩香港人身無分文,白手起家。他們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歷盡千辛萬苦,創造了今天的輝煌。這種吃苦耐勞、勤奮拼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精神就是「香港精神」。它被視為香港長盛不衰的力量之源。

李曼兮曾是新聞攝影部的編輯,每天處理幾十到上百條圖片新聞稿,卻不叫苦叫累。

對於生活,她也樂觀向上。去年聖誕節,她拍了一張照片:一對老夫妻在聖誕樹前自拍。「照片里能看到他們的老年斑,但是我覺得畫面特別美,老奶奶笑得特別甜,老爺爺一臉寵溺。特別美好的愛情,淡淡地。」

李曼兮非常喜歡的照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李曼兮希望自己的照片有血有肉,有溫度。「世界上有特別多美好的東西,我要把它們記錄下來。」

她並非沒有痛苦。在香港中文大學讀研的那一年,面對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她告訴自己:我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吃苦耐勞、獨立自主、積極向上、樂觀、勤奮,特別好。嘻嘻~」,電話那頭,李曼兮笑著自誇起來。已是深夜11點,李曼兮掛了電話,準備休息。

李曼兮去登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明天早上8點,香港、太陽照常升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小扎最近很鬧心!臉書醜聞又發酵了!
重點查華人!入境各國到底能帶多少現金?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