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瑪塔·佩雷格林西費爾南多·佩雷斯

西瑪塔·佩雷格林西費爾南多·佩雷斯

日常建築

MEDIOMUNDO建築事務所

Everyday Life Architecture

MEDIOMUNDO Architects

[西]瑪塔 · 佩雷格林 [西]費爾南多 · 佩雷斯 著

Marta PELEGRíN, Fernando PéREZ

萬琦睿 譯 田唯佳 校

Translated by WAN Qirui, Proofread by TIAN Weijia

Abstract

「建築作為生活的介質」展覽的主題為:日常經驗作為創造性建築設計實踐與訓練中不可缺失的要素。相比21世紀初期以來的設計模式,「建築作為生活的介質」提出了一種新角度——在務實的同時,又抱著批判且詩意的態度來看待建築實踐。從對施工和材料的實驗與整合出發,形成跨學科思考建築的框架:包括技術人員、市民、機構在內的多方參與到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與建造者充分整合起來。MEDIOMUNDO建築事務所的作品正是這種設計策略的體現。其作品結合了思考與實踐,歸納出一種建築作為介質的創作思路。

在線閱讀

1 過程

建築設計就是以思考過程為主導,集合多種操作手法,生成一個公共空間的過程。正因如此,MEDIOMUNDO建築事務所(以下簡稱「MEDIOMUNDO」)的業務也囊括了策劃、展覽設計、會議和工作坊等。其中,以「建築作為生活的介質」為主題的活動屢獲國際殊榮。

在策劃「建築作為生活的介質」展覽時,我們認為展品由一種共性相互關聯:對於空間及材料的即時體驗,以及日常生活事件,還有施工方與使用者之間的契約關係。這種系統性、實驗性的態度使建築師與當地城市、文化和環境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在時代精神(Zeitgeist)與創新精神(Erfindergeist)之間,建築師需要協調管理、技術和材料的運用。①這種源於建築設計的態度,隨後又體現在施工過程中。

「生活的介質/介詞」是指主體與日常生活空間的關係:介質(介詞)明確地指示了主體在空間中的位置關係(在……之前,在……之下,介於……之間,始於……,在……裡面,朝著……,結束於……,在……之上,在……之後),更重要的是,它也指示了建築生產、設計和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施工方之間的關係(從屬於……,相對於……,在……中缺席,對於……,被……創造,同……,為了……)。如果說介質(preposición)一詞中的前綴詞「pre-」指先決的概念、規定或是狀態,它同時也可表達對於即將發生的情況而提前做出的布置與預案。

來上海之前,「建築作為生活的介質」展覽曾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三個城市巡展:塞維利亞當代藝術安達盧西亞中心(2014年),埃沃拉大學藝術學院(2015年)和馬德里的西貝雷斯中心博物館(2015年)。展覽呈現了過去十年中,包括MEDIOMUNDO在內的不同事務所,在南歐的三十多項工程的圖像、視頻、音頻和模型材料。在解釋建築設計、建造和使用方法的同時,展覽也引發了關於在不同地域卻有著相似手法這一話題的討論。

1. 埃沃拉藝術學院「生活作為一種介質」展覽,葡萄牙,2015年

2. 馬德里西貝雷斯中心博物館「生活作為一種介質」展覽,西班牙,2016年

3. MEDIOMUNDO事務所於塞維利亞安達盧西亞當代藝術中心「生活作為一種介質」展覽參展作品,西班牙,2014年

展覽在每個城市的展出內容和形式都因時、因地制宜,並增加了南歐新的參展作品、邀請不同的施工方嘉賓參與會議及對談,因此在每個地方都出現了新聲音和新思考。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展覽不再是一個靜態產品,而成為一個動態的過程,它能夠不斷自我修改和變化。塞維利亞工作坊和對談的主題是空間及功能的「空」,除了專註空置住宅的利用以及工業建築中的空餘,也討論了建築中的「空」白:在當代社會,建築學應著手處理這些閑置的空間、進程和地段。埃沃拉展出的主題是「材料實踐及建築表達」,會議討論了以系統且批判性的態度看待建構和材料的過程,以及什麼是人賦予建築所表達出來的東西,而哪些又是建築自身所傳達的東西。馬德里的工作坊和對談以「建築作為文化代表和機構產物的角色」為主題,集中討論和反思了從文化角度激發空間生產的過程、如何用建築傳達文化精神,以及建築在文化中扮演何種角色。

在準備展覽的過程中,我們根據每個場館方所能提供的材料及素材,重新布置不同的場地,桌子、牆壁、投影儀和顯示屏是展示的主要設施。展覽空間以自由流線組織,實現了自我平衡、自我指證和自我調整,展期中的對話和會議就在日常生活場景般的展場里自然地發生。

2 有益的風險與矛盾

我們有意將MEDIOMUNDO事務所不同作品裡存在的問題與矛盾都呈現在展覽中。在項目里,我們的思考試圖越過基地紅線的範圍,更確切地說,這個邊界本身也消失了。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重新定義邊界,更是為了擴展和探索邊界自身的意義。我們將基地與場地的邊界理解為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人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建築與周邊環境的關係。

在過去幾十年中,我們的這種做法不斷被加強,形成了一套結合感知、技術和方法的建築設計指導框架,總結如下:

將項目理解為持續建造的過程。在綜合現有文件與材料的基礎上,以獨特的視角來陳述觀點和提出問題。從實驗的角度出發,以系統的態度來處理設計問題。並且根據每個項目、每個流程和場地改建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來對方案做出調整,堅持讓生活體驗成為創造性建築設計實踐與訓練中不可缺失的要素。

建築設計相較展覽設計的靈活可變而言需要更長的周期。建設的先決條件應當首先被分析,包括建築的適用年限、更新周期以及如何再利用等。

使用一個具有實驗性的、簡單有效的方案來融和跨學科的知識與技術,這是為了避免為了形式而創作的形式,以及以精工細作為目標的設計。這樣的作品能夠表現不同材料之間的組合,並使人明確地理解空間,能賦予用戶與作品之間一種更加親和的關係。

我們把建築理解為物體(subject)與空間(space)的產物,這意味著建立一個共享的空間。這裡說的共享涉及到多個主體,包括建築使用者、空間佔有者以及參與施工的建造者,這些不同群體的主體性在建築中表達出來時,建築就成了集體的遺產。

在任何提案前,我們會整合各個施工方的能力,以跨學科方式去做設計,從而避免只從建築學科內部進行討論,營造一個將技術人員、市民和機構聯繫在一起的共同生產空間。從當地施工能力、當地材料、當地工程技術手段,到設計師、工人和本地專業人員的技術配合,這些隨著方案的推進,直接成為建築分配、使用和調整的元素,也被視為物質文化和信息,包含進每個作品中。

3 MEDIOMUNDO的日常實踐

通過展示MEDIOMUNDO的一些項目工程②,我們將分享一些「導則」(我們喜歡將那些標準和方法稱為導則),或是一些面對突發事件時所採取的設計技巧。這些導則和技巧隨著項目的不同而各有特點,我們希望還原項目自然發展的過程,擺脫標準流程和教條。

有一條線索能將MEDIOMUNDO的作品串在一起:從建造和政策的角度,將建築設計朝著材料、文化和經濟多方推進。這種做法能夠激發、擴大與整合基地現有的技術與社會條件。

我們將建築理解為日常生活的舞台和基礎:建築存在、表達、轉變和消失的能力。我們小心、簡單、真誠地處理建築的複雜性:在工匠和工業生產邏輯之間轉換,把當地的文化價值與全球生產模式結合起來,致力於創造本地的經濟、技術和文化邏輯。我們關注可持續的生產方式:避免運輸和不必要的生產(整合和平衡環境變數);在不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前提下為當地提供經濟動力和社會知識(社會經濟);最重要的是,將建築與無論是當地還是全球的日常生活(社會文化)聯繫起來。③建築參與到生活之中,並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從日常思考和行動出發,我們完成的改建項目有:貝赫爾德拉夫龍特拉劇院(加的斯),卡尼亞達羅薩爾市立圖書館(塞維利亞),分布在加的斯、烏埃瓦和塞維利亞的社會住宅,以及裝配式建築項目如馬卡雷納社區中心(塞維利亞)、門夫里利亞健康中心(雷阿爾城)。在所有這些方案中,為了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設計、材料和施工之間必然需要協同。一些小項目中的思考也適用於複雜項目,如教育類建築格拉納達健康科學院,以及格拉納達桃金娘小學教育中心。我們在德國、美國、烏拉圭和阿根廷參與的國際競賽中,以及與Eddea y Atlántica Atl公司合作的莫斯科、聖彼得堡、明斯克和內羅畢的城市設計、居住區規劃中,也採取了這樣的策略。

正如上文所言,「建築作為生活的介質」展覽不僅僅是在思想和生產之間搭建橋樑。下面的五個項目將會是最好的說明。

3.1 科尼爾社會住房(西班牙加的斯):「隱私的梯度,重構與適應性」

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是設計、材料和生活方式的交匯點。抽屜——一件有趣的日用品,是一個包含在另一個空間中的空間;一個空置則無用、只有被填充後才獲得其完整意義的空間。抽屜作為一個日常生活的基本用品,既私密又開放,既普通又特殊。抽屜中一切隱蔽的東西,一瞬間就可以被「暴露」在外。

4.5. 科尼爾社會住房

三十二單元社會住宅競賽項目位於加的斯海岸的小鎮科尼爾。基地狹長,位於城郊垃圾填埋出的陡坡上。在這個項目的開發過程中,除了成功應對現場條件的限制外,我們還解決了三個問題:首先,由於基地常年暴露在強風與日晒下,我們提出了房屋自我防護體系,不在建築的外部設計百葉窗、屋檐和遮陽等容易產生變形的構件;第二,提出了一個內外銜接的空間過渡系統,使門窗與過渡空間相連,將建築轉化為私密性的過濾器,提供從公眾到個人再到私密的梯度關係;第三,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允許住戶對室內及室外進行改變和調整,我們將改建規範降到最低,並預備了幾種備選方案。

這些住宅可以成為一個既保有隱私,又使大家分享生活的地方嗎?半地下的車庫解決了基地原本的高差問題,車庫上面的建築在同一個標高連接起來。每個單元在平面上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樓梯與衛生間,另一部分是如同抽屜一樣的開放空間(其結構系統允許兩者脫離)。這樣的布置不僅使標高的變化富有節奏,還使得房屋與街道、房屋與景觀之間的過渡空隙能夠過濾強烈的日照和風,併產生了開放的公共空間。

為了解放平面,我們選擇了鋼柱混合結構。同時使用易於維護的設備和材料,便於今後的更換與安裝,這樣就為住宅內部更加頻繁的更新與裝修提供了可能。在回訪中,我們既驗證了之前的假設,同時也發現一些未曾預料的場景——居民們在不改變住宅整體特徵的情況下,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居住方式。

3.2 卡尼亞達羅薩爾市立圖書館(塞維利亞):「日常閱讀」

書籍——生活中另一個常見物品,是一種在字裡行間包羅萬象的物品。有誰沒在書中夾過一些旅途中的樹葉、乾花或是當地的紙幣呢?這些動作賦予了書特別的意義。當我們再一次打開它時,它將你帶回到那些未被書寫的故事裡,那些樹葉和乾花提醒著你曾去過的地方,那些你與書共同的經歷重見天日。

6. 卡尼亞達羅薩爾市立圖書館,朝向城市廣場外部

7. 卡尼亞達羅薩爾市立圖書館,閱讀室室內

卡尼亞達羅薩爾市立圖書館④的基地位於城市主廣場上,面寬5 m,進深20 m。在參觀完基地,調查過當地的居民生活和幾個不多的公共場所後,我們不禁自問:這個小圖書館能成為當地公共空間的延續么?

我們提議清空基地,以一個與相鄰建築呼應的屋頂覆蓋基地,並用天窗來定義一系列內部空間層級。屋頂下,是一個無盡的過渡空間,中部挖空,四周布置定製書架以替代隔牆。如此,不需要隔牆便能夠分隔不同功能空間。一個簡單的公共空間梯度就這樣形成了,不同高度的空間有著不同程度的私密性。

在正立面後有一個比內部公共空間高出一倍的入口,並用一個電梯井標誌出入口的界限,在那之後是諮詢接待區域,然後經由兒童空間——那些「書中的花瓣」,又一個兩倍層高的空間將室內延伸到後院和銀杏樹下。在上層,曲折的屋頂通過精緻的天窗照亮了可以觀看下層空間的閱讀室。側面牆壁上都布置書架,彷彿室內的空間都由書支撐起來。

該項目創造了一個信息諮詢與活動場所結合的建築,建築被使用的頻率與效率提高了,在有覆蓋的公共空間里容納了緊湊的活動:學習、閱讀、諮詢、交往、表演、對談、舉辦活動等。

捨棄了使用成品書架的想法,這些定製書架成為兼具隔熱與照明作用的隔斷。再一次,一個簡單的建築,優化了物質與非物質資源,施工方面的技術和知識在空間體驗中也得以呈現出來。那些處理細節的匠人們就像夾在書頁之間的葉子一樣,成為了故事的一部分。

3.3 馬卡雷納社區中心(塞維利亞):「聯結與聚會」

「漂流瓶」,或是愛倫坡筆下的「手稿」,本是普通的日用品;一旦被置入信息,就有了生命,隨波逐流至無人知曉的地方。物品藉由人的動作而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馬卡雷納社區中心⑤的方案便是如此,搖擺在展露其外的大眾消費與被隱藏其內的隱私與隱私的再創造之間。

8. 馬卡雷納社區中心,室外

9. 馬卡雷納社區中心,室內大堂

馬卡雷納社區數字中心的業主要求建造一個配備計算機等硬體設施的社區中心,一個為塞維利亞退休工人提供信息資源和虛擬培訓的場所。

這個交往空間是否可以同時成為一個虛擬社交與現實社交並存的地點?該地區周邊都是八層住宅樓,而基地以前是街區籃球場,住宅樓底部將景觀花園和休閑區相連。方案的設計初衷是增加公共空間並提供垂直疊加的社交活動區域,使市民的活動空間增加三倍。

我們將底層打開,形成一個直接與多功能廳及街區市民集聚的酒吧連接的門廊廣場。上方使用紅色的塗漆金屬板,用來分隔如行政辦公或計算機房那些需要嚴格安保的空間。最後,屋頂被處理成一個高空廣場,為了保護周圍鄰居的隱私,金屬板向上延伸,形成一個沒有屋頂的房間,四周由長椅圍合。

該方案提出了一種簡單但獨特的建築形象,使用標準結構模塊組織施工,並致力於標準化建設。外立面使用了鍍鋅摺疊板,打孔大小不一,在創造動感的同時,也為建築提供了隱私和保護。這種板材的生產、運輸和安裝過程是連續的,由塞維利亞附近的工廠負責(摺疊、塗漆、穿孔、安裝),不僅縮短了材料的轉運流程,廠家還會提供定製解決方案和碰頭會,這是一般裝配式廠家不可能提供的服務。

就像我們之前提及的「漂流瓶」那樣,這種裝配式建築提供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可能性。作為物,它可以調整和「溢出」。在其中的活動多種多樣,人們在屋頂上舉辦音樂會與詩歌朗誦;在一樓上計算機課,裁剪弗拉明戈舞裙;在底層舉辦展覽和聚會。在這「浪濤」中,這個「港口」不僅僅能接收到二進位加密的信息,同時還形成了許多隨活動形式而改變的空間。

3.4 貝赫爾德拉夫龍特拉劇院(加的斯):「遺迹與表徵」

一幅裝裱的油畫——掛在房屋中的物品,將房間變成了小型博物館:這是在歷經了幾次文化浩劫後,仍被傳承下來的資產階級傳統。薄薄的一片畫布,由作者整個的想像世界凝結而成,而無數人從它面前經過,觀察世界的簡單表徵。

10. 貝赫爾德拉夫龍特拉劇院,市場廣場

11. 貝赫爾德拉夫龍特拉劇院,大廳內部

我們在貝赫爾德拉夫龍特拉劇院項目⑥中思考了很多關於空間表徵以及遺迹重構的問題。劇院是由言語轉化而成的空間,是為身體的表達而創造的空間,就像截斷畫作的畫框一樣。這裡是向社會和市民傳達事務的地方,是當下的發聲渠道。

項目競賽中,我們提出:在修復整個歷史文化街區的過程中,對其下屬的一個老電影院進行改造。舊電影院像是一個封閉的盒子,背對城市空間。新劇院朝狹窄的廣場開放,使之成為一個城市大廳——像是一個舞台,在這裡既可以觀看他人也會被旁人觀看。通過這種方式,廣場扮演了一個門廳及大堂的角色,建築臨接廣場部分有一部明亮的樓梯,它被建築的頂光照亮,還有一個露台般的巨大凸窗回望著廣場。

兩座小山勾勒出貝赫爾德拉夫龍特拉城市的景觀。東山上,城牆邊,幾棟公共建築——城堡、教堂、宮殿——浮在有著連綿「洞龕」的白色房屋的背景之前,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歷史。西山上,原本有一處古老修道院遺迹,遺憾的是,它幾乎沒有被保護下來。城市在原來修道院的庭院和馬廄的地方,建了現在的市場和電影院。

劇院所需要的新空間——大廳與舞台——採取了城市現有歷史公共建築的材料及尺度,與對面的住宅群透過橫向格柵相望。靠近街道標高的小空間,則布置了與當地村莊白色房屋體量相近的小型白色體塊。

在城市中建造這所房屋不僅需要注意建築形式和材料肌理,為了明確空間的構成,使劇院在開放之前就融入到當地生活中,更要關注城市「文化」媒介,諸如演員、舞蹈學校和文化之家。

同樣,為了使建築更好地融入當地,材料與施工順序的選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施工過程包含了很多工種和系統,能賦予細節獨特的個性。操作人員與建築和環境有著良好的互動,因此使得這些集體操作的痕迹不是「出現」在建築上,而是從建築中「顯現」出來。我們恢復使用了傳統的建造技術,比如門廳和大堂都採用水磨石地板,大堂鋪設取材自當地的雪松木地板,並由木匠負責設計木材的切割與拼接方式。

3.5 格拉納達大學健康科學學院:「張力與鬆弛」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忽略花盆的存在——一小塊被捕捉到的自然;一方無甚生機的地面,只需少許土壤、氧氣和水,就可自土層中生長出一個美好世界。

12~14. 格拉納達大學健康科學學院

格拉納達大學健康科學學院⑦位於城市的南邊,介於維加(公元8世紀時,這裡適於耕種的肥沃土地吸引了阿拉伯人來此發展農業)與格拉納達城市邊緣之間。

在2006年該校校園設計國際競賽中,我們取得了第三名,因此得到了設計新的健康科學學院的機會。克魯茲與奧爾蒂斯團隊(Cruz y Ortiz)當時獲得了第一名,他們的規劃有效地分配了每個院系建築的佔地面積——分別為130 m長、19 m寬。校園外圈1/3的建築物高十層,校園中心的建築物高三層。 由於這樣的安排,健康科學學院的基地位於校園最靠近城市的區域,每一邊都有一個入口。基地有著4 m的高差,為了在校園內部和城市之間排水排洪。

基於出入口數量及體量的限制,建築造型的生成基於不同尺度上的感知和關聯。場地除了緊靠城市外,還毗鄰格拉納達南部科技園,因此建築在校園、城市與建築之間起到過渡作用。我們提出用兩至三倍的標高差別營造一個具有不同性質和尺度的內部空間序列,這些空間同時與中庭和抬高大廳建立了視線上的交流。最後,19 m×85 m的屋頂花園是休閑、教學和娛樂的公共空間。在花園中,步道連接了咖啡廳與被葯圃香草環繞的休閑空間,在花園盡頭可以看到維加與內華達山脈的景觀。如此,建築即是一個小小的被捕獲的自然片段,藉以恢復曾被抹去的景觀。

這是一個簡單而真誠的建築。我們在主體純白混凝土外殼上,製作了傾斜板條的紋理,使得表面具有動感和連續性。取材於當地的水磨石地板採用了和混凝土類似的工藝,交通和公共空間的吊頂採用生黑鋼,樓梯也使用同樣材料。小報告廳的內裝材料使用了與外部模板相同類型、尺寸及傾斜度的木材。

這個項目實現的過程是與當地施工互動的過程,它的複雜性表現在:不同的肌理和材料表明了這些勞動者沉默且明確的存在,因為每一個人以其特有的技能,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建造著這個空間。入口處混凝土的挑檐和螺旋樓梯、天窗的模具、小報告廳和公共區域的覆面,都是他們在靜默中悄然存在的例子,默默告訴那些在其中行走的人,建築自身的故事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4 結論:獨一無二的過程與材料的實踐

我們致力於使建築成為日常生活的平台與基礎,其目的是讓居住者能夠更多地參與到建築之中。我們所做的不僅是重新組織空間,還建立了一個能夠記錄參與空間創造的過程,從而使建築完整。

我們從偶發性出發,將建築視為可能發生任何事件的場景;並以一種系統且經濟的眼光來看待和理解建造的過程;認為建築應該展示材料的粗糙特性、施工過程中的優點、成果的缺憾,而這樣的過程體驗在建築中必不可少。

毫無疑問,我們的項目也涉及到經濟問題,並在可能的範圍內平衡物質與技術資源,當然預算在任何情況下也不是建築質量的決定因素。我們想借用馬里亞諾·阿拉納(Mariano Arana)教授在蒙得維的亞建築學院一年級學生班上充滿激情地闡述過的一個概念:「貧窮的建築不等同於建築的貧乏」。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反對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的「少即是多」,或是皮埃爾·維托里奧·奧里利(Pier Vittorio Aureli)的「少即足夠」。我們反對並質疑那種體系,那種美學上的極少主義觀念。對我們來說,少一些可能是不夠的:建築應該包含儘可能多的內容。

作為建築師,我們對各種材料都感興趣,並會為了突顯材料的特點,有意識地對材料進行改變。同樣,我們也對製造和再生產(維護)這些材料的人有興趣,再生產者並非指那些不斷生產同一款式鞋子的工匠,而是那些為了創造一種新的行走方式而製造鞋子的設計者。

這就是我們做設計的方式與態度,沿著這條道路,我們的作品不斷被轉變為實體,並將繼續追尋自身的位置。

(圖片來源:圖1~圖3攝影: MEDIOMUNDO architects; 圖4,圖5,圖11攝影:Jorge Yeregui; 圖6~圖10,圖12~圖14攝影: Fernando Alda)

注釋:

① 作為擴展閱讀,以上策展項目、會議安排以及工作坊都記錄在《建築作為生活的介質》一書中,該書曾獲第十三屆西班牙城市與建築雙年展研究與傳播獎。參見:瑪塔·佩雷格林,費爾南多·佩雷斯. 建築作為生活的介質[M]. 塞維利亞:塞維利亞大學出版社,2015年.

② 瑪塔·佩雷格林和費爾南多·佩雷斯曾兩次到訪蒙得維的亞建築學院進修。第一次,瑪塔為了探索城市及建築設計的新形式,受西班牙外交部資助,來到蒙得維的亞建築學院的理論與城市部門見習。領土規劃條例(POT)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同年,費爾南多也來到這裡,教授大一建築設計課程。時值每年例行的「建築旅行」剛剛結束,因此他們很少有機會碰頭。他們都在經歷一個自我訓練與成長的階段,四處尋訪建築。第二次是兩年之後,在該學院舉辦的第三次國際建築課程上,教授這門課程的有E. Gigantes(Gigantes & Zenghelis)、N. de Vries(MVRDV)、H. Hara、A. González-Cordón、C. Andriani和G. D,Ardia。他們一致認為接觸了與之前全然不同的設計方法,雖然這些教授來自不同的國家與地區,但其設計的建築卻令人驚奇地相似。經歷過多次競賽合作後,他們彼此熟識,終於贏得了第一個競賽,有機會能夠將理論結合到實踐中,實踐那種「邊做邊想,邊想邊做」的工作方式。而他們遇到的問題又反過來提高了他們的方案能力。他們很難將思考與實踐、研究與設計分開對待,在瑪塔和費爾南多看來,它們雖然是兩面,但卻是一體的。

③ 通過「追溯」施工方、材料和技術發生作用的各個階段,記錄這些過程。這使瑪塔和費爾南多能夠分析在建造過程每個環節中,由時間配給、材料產地等因素所決定的人員介入頻率、材料與技術的選取和使用。也就是說,這可以通過每一種建築類型所包含的以下方面來定義:建築的方案、尺寸以及所在地理環境、工藝、技術和材料的選擇和使用,特定工作的知識儲備,亦或是某類建築隨時間所獲得的性格,獨立的根基和由此而產生的發展,也包括建築物對於強化某種認識和對周邊經濟所起到的促進作用。參見文獻[9]。

④ 第十屆西班牙建築及城市雙年展提名作品(2009年—2010年)。

⑤ 20+10+X世界建築協會獎提名,收錄於Atlas Phaidon,2015年。

⑥ Arquia總錄及論壇提名作品,2010年。

⑦ 該建築主要獲獎獎項:2014年Donau Uni Krems日光獎(奧地利);第24屆Cemex國際建築2015年(墨西哥)最佳可持續建築獎二等獎;第24屆Cemex國際建築2015年(墨西哥) 最佳公共建築獎;安達魯西亞2016年設計一等獎;2016年最佳產品設計入圍獎:多功能廳座椅設計「Alejo」。

參考文獻:

[1] Mariano Arana. Discurso para el Otorgamiento del título de "Doctor Honoris Causa"[EB/OL]. https://es.scribd.com/document/8675722/Doctor-Honoris-Causa-Mariano-Arana, 2018-1-15.

[2] Pier Vittorio Aureli, Menos es suficiente[M]. Bercelona: Gustavo Gili, 2015.

[3]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Salir de la burbuja y agitar la espuma. Sobre los desafíos de la profesión y el proyecto contemporáneo [M]// Taller Danza. Placer en la Disciplina. Universidad de la República: Facultad de Arquitectura Dise?o y Urbanismo,2016: 240-243.

[4]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Faculty of Health Sciences Granada University[J]. The Riba Journal, 2014: 10-11.

[5]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Nueva Facultad de C iencias de la Salud de Granada[C]// CIAB 6. VI Congreso Internacional de Arquitectura Blanca, 2014: 190-197.

[6]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Proyecto Teatro San Francisco de Vejer de la Frontera[J]// ARQUITECTURA ESCéNICA/00. Revista de Infraestructura Escénica en Andalucía. 2002. Junta de Andalucía. Consejería de Cultura. Dep legal SE-4.298-2002:20, 21, 22,23.

[7]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Proyecto y Obra Biblioteca Ca?ada Rosal: Mediomundo Arquitectos[M]// Guía para la Aplicación de Criterios de eficiencia energética en la Planificación Urbanística y la Construcción Pública Municipal. Libro blanco. Provincia de Sevilla: Diputación de Sevilla: 118-119.

[8]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Arquitectura Dispuesta: Preposiciones Cotidianas[M]. Sevilla, Espa?a: Universidad de Sevilla , 2015.

[9]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TRAZABILIDAD Dónde/Qué/Quien/Porqué[M]// 2a Bienal de Proyectos de Edificación y Urbanismo Sostenible. Greencities, 2014 (1): 464-504.

[10]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Proceso y Trazabilidad en Arquitectura: Proyecto, Obra y Uso[R]// Comunicación en congreso. ARQUITECTONICS 2013. International Workshop. Architecture, Education and Society. BARCELONA - COAC (Colegio Oficial de Arquitectos de Catalu?a), 2013.

[11]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Urban Attributes, urban dynamics in the Andalusian territory[M]// Alterarchitectures Manifesto, Eterotopia Infolio, 2012: 107.

[12]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Ciber Centro Macarena Tres Huertas[J]. Revista OFICINAS, 2011(291): 84-89.

[13]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Cibercentro Macarena Tres Huertas: Mediomundo Arquitectos[M]// 37o 23"N 5o59"W: Guía de Arquitectura Contemporánea de Sevilla (2000-2010), 2011.

[14]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Proyecto Teatro San Francisco de Vejer de la Frontera[M]// Quintáns, C., Arranz, F. y Fundación Caja de Arquitectos. Arquia/Próxima 2010?: en cambio. Barcelona?: Fundación Caja de Arquitectos, 2011: 212-213.

[15]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Positive Emptiness[M]// Alterarchitectures Manifesto, Eterotopia Infolio, 2012: 106-107.

[16]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Un Punto de Conexión un Punto de Encuentro: Cibercentro Macarena Tres Huertas, Sevilla[J]. Domus Internacional. Domus Israel, 2012(021): 82-89.

[17]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Atributos Urbanos[J]. Neutra: Revista del Colegio Oficial de Arquitectos de Andalucia Occidental, 2009(17): 122-127.

[18]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Proyecto Naturaleza urbana: Ordenación del Campus Universitario de Granada[M]// Concurso Internacional de Ideas Para la Ordenación del Campus Universitario de Ciencias de la Salud de Granada. Universidad de Granada, 2007.

[19]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Intentos e Inventos[J]. Le Carré Blue, 2008(1/2): 50-55.

[20] Marta Pelegrin Rodriguez, Fernando Pérez Blanco. Proyecto Teatro San Francisco de Vejer de la Frontera[M]. Montevideo: Revista D"Espacio, 2004: 128-129.

完整深度閱讀請參看《時代建築》2018年第2期 定位中國:當代中國建築的國際影響力,[西]瑪塔 · 佩雷格林 [西]費爾南多 · 佩雷斯.《 日常建築:MEDIOMUNDO建築事務所》,萬琦睿 譯,田唯佳.校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作者單位:MEDIOMUNDO建築事務所,西班牙塞維利亞大學建築學院

作者簡介:瑪塔·佩雷格林,女,建築師,博士,MEDIOMUNDO建築事務所 合伙人,西班牙塞維利亞大學建築學院 副教授;費爾南多·佩雷斯,男,MEDIOMUNDO建築事務所 合伙人,西班牙塞維利亞大學建築學院 建築與可持續城市碩士

譯者單位: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

譯者簡介:萬琦睿,女,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 建築學博士候選人

校者單位: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高密度人居環境生態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校者簡介:田唯佳,女,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副教授

===================================

本期雜誌責任編輯:鄧小驊,王秋婷

如有任何有關定位中國的建議、問題或討論等,

標題請寫明前綴【定位中國】,謝謝!

===================================

《時代建築》Time+Architecture

中國命題 · 世界眼光

學術性 · 專業性

時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時代建築》雜誌電子版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代建築 的精彩文章:

面嚮應用的深度神經網路圖說

TAG:時代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