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產業觀察:癌症防治需求爆發,精準治療大有可為

產業觀察:癌症防治需求爆發,精準治療大有可為

來源:清科研究(ID:pedata2017)

文:清科研究中心 曹琦佳 高紅霞

背景導讀

《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啟動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鼓勵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國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領域傾斜,加強霧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關,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近年來,我國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癌症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腫瘤防治壓力巨大,也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國家高度重視癌症防治工作,特別是今年兩會期間,癌症防治成為熱點話題,並且提出2018年將癌症納入大病集中救治病種。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2018年中國醫療健康行業投資趨勢分析報告》來看,近年來,隨著以基因測序和液體活檢等為代表的檢測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降低,以及靶向藥物治療和細胞免疫療法等治療手段的日益成熟,精準醫療已然成為眾多慢性病臨床治療的主要發展趨勢,特別是在防治腫瘤領域,更是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兩會看點癌症防治,聚焦早檢查早診斷早治療

今年兩會期間,關於癌症防治的提議不斷,主要有: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抗腫瘤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羅永章:「我常呼籲常體檢,早發現、早治療,把腫瘤消滅在萌芽狀態。」

全國政協委員王貴齊:「醫保和新農合不光起到醫療保障作用,同時還起到健康指揮棒作用。中央政府給予癌症防治、基礎攻關加大投入的同時,建議拿出部分資金補需,放到醫保和新農合的資金里,對一些惡性腫瘤,有明確的篩查、早診早治的手段。」

省政協委員、山西省腫瘤醫院院長徐鈞:「在中國,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高發病。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是出現癥狀後才治療,還是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我覺得,健康體檢應該納入醫保體系,早診早治,這樣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徐鈞委員還表示,目前我國腫瘤發病率很高,50%的人發現時都到了晚期,醫療能給予的幫助很有限,只能看著一個個生命走向終點。實際上,早期腫瘤的發現只有10%,通常情況下有些能治癒,並且對身體損傷很小。


財政加大醫療救補,癌症將納入大病集中救治

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上介紹,2018年,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再增加40元,其中一半用於大病保險。中央財政將安排轉移支付資金221億多元,專項用於醫療救助補助。此外,今年還將把宮頸癌、乳腺癌、肺癌等納入大病集中救治病種,並進一步擴大救治人群,覆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農村特困人員、農村低保對象等。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好醫生、攀西藥業董事長耿福能認為,把宮頸癌、乳腺癌、肺癌等納入大病集中救治病種,將有效減輕老百姓看病就醫壓力,尤其有助於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

癌症發病率逐年攀升,死亡率居高不下

根據上世紀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及本世紀初的三次中國居民死亡原因調查結果,不論男性還是女性,惡性腫瘤死亡率均呈逐年升高趨勢。據最新統計數據來看,癌症已成為我國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癌症防治也成為我國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控制人群死亡率成為我國癌症防治近期工作的主要目標。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2017年發布的《2013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中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高達429萬,佔全球新發病例的20%左右,死亡病例281萬例,全國每天約1萬人成為癌症患者,平均每分鐘約有8個人被確診患癌。與2012年新發病例相比,癌症新發人數繼續上升。

從腫瘤的類型來看,目前,中國腫瘤發病居前五位的腫瘤依次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結直腸癌。其中,肺癌及乳腺癌分別居我國男性及女性的腫瘤發病首位,消化道腫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等)總體發病率逐年攀升。

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我國癌症標化發病率為174.0/10萬,低於世界平均標化發病率182.3/10萬;而我國癌症標化死亡率122.2/10萬,遠遠高於世界平均癌症標化死亡率102.4/10萬,癌症死亡人數佔全球癌症死亡總人數的27%,死亡率位居全球癌症死亡率第29位。那麼,我國癌症死亡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原因是什麼呢?以1975-2014年美國患癌人群避免死亡人數為例,過去二十多年,美國癌症死亡率累計下降25%,共約214萬人免死於癌症。此外,美國早期癌症佔到70%,其5年生存率也超過60%;我國目前超過80%的癌症患者發現時就已經是中晚期,而癌症發展到晚期,5年生存率已經極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中國癌症死亡率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與美國相比,我國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重要原因在於我國癌症防治理念的落後,包括早期診斷、治療方法選擇、癌症複發和轉移監控以及有效用藥等。此外,腫瘤發病機制複雜、發病高危因素難控制等因素,導致我國腫瘤預防難;有效篩查技術少、早期診斷技術水平低等因素,導致腫瘤發現時普遍偏晚;腫瘤治療效果差、複發轉移率高,腫瘤治療副作用大、精準性差等因素,導致我國癌症防治工作任重道遠。

基於上述現狀,普及癌症早期篩查將成為我國癌症防治的首要任務,而降低發病率、提高早診率將是我國癌症防治的重要突破點。近年來,隨著以二代測序為代表的基因測序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降低,精準醫療已然成為腫瘤臨床治療的大勢所趨。精準醫療是指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醫學前沿技術,對疾病進行精細分類及精確診斷,從而對疾病和特定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

腫瘤精準治療主要包含診斷和治療兩個方面,其中,「診斷」是基礎,「治療」是核心。從技術和市場應用方面看,目前腫瘤檢測技術比較成熟的有基因測序和液體活檢,腫瘤治療手段有靶向藥物治療和細胞免疫療法。

腫瘤檢測技術持續發展,助力腫瘤精確診斷

作為精準醫療的基礎,基因測序近年來發展迅速。基因測序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從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個體的行為特徵及行為合理性。

傳統化療總體有效率在30%到40%,而通過基因檢測篩選出獲益病人,有效率可以提高到80%。通過臨床試驗,研究人員發現基因測序可以很好地發現病情,對症用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耐藥性的產生,減少了藥物費用支出的巨大浪費,同時還能減輕患者身體負擔,因而更有利於癌症治療精準性。

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強制要求用藥前進行EGFR、KRAS等基因檢測。此外,NCCN(美國癌症綜合治療網路)已經將EGFR、KRAS、ERCC1、RRM1、HER2等基因檢測納入到癌症治療指南中。目前,癌症基因檢測主要技術是實時熒光定量PCR(RT-PCR),該技術具有準確率高、特異性強、靈敏度高、操作簡單、應用範圍廣、高通量等特點。

在國內,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加強及政策的鼓勵,基因測序產業鏈發展已經較為明晰:行業上游為測序儀器和試劑生產供應商,是全產業鏈中規模最大的一環,具有高技術壁壘和封閉性的特點;行業中游為基因測序服務提供商,包括測序服務及生物信息學的數據分析;行業下游是終端用戶,主要包括醫院、研究所、大學以及葯企的科研機構端。


液體活檢,主要用於實現對癌症患者的早期篩查、指導治療方案、治療監測和複發監控。液體活檢主要是對以血液為主的非固態生物組織進行取樣和分析,是一種新興的疾病診斷和監測工具,可針對腫瘤診斷與治療領域,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tumor cells,CTC)、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tumor DNA,ctDNA)和腫瘤細胞外泌體(Exosomes)等。

目前,傳統腫瘤治療方法是通過外科手術切除病灶組織,並利用病理切片分析腫瘤細胞的分型,以此制定靶向化療藥物。該方法的痛點在於用藥過程中無法實時地監控腫瘤的基因突變情況,所以在腫瘤細胞產生耐藥性時,無法繼續做到「量體裁葯」。而液體活檢技術則可通過實時捕獲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及時發現腫瘤細胞的分型和突變情況,協助醫生制定個體化的用藥指導方案,成為腫瘤檢測的重要手段之一。


腫瘤精準治療日益成熟,發展前景備受關注

目前腫瘤精準治療手段,主要有兩種:

精準靶向藥物治療:基於腫瘤患者基因檢測,以腫瘤細胞中特定分子為靶點,通過阻斷或影響其功能,從而特異性抑制腫瘤侵襲或轉移的治療手段。

精準細胞免疫治療:基於腫瘤患者基因檢測,篩選可引起強烈免疫反應的新抗原(neo-antigen),進而尋找並富集針對新抗原的精準T細胞,擴增後再回輸患者的治療新策略。


靶向藥物以腫瘤細胞分子機製為基礎,針對特異性的分子靶點研發藥物,可以針對變異基因、蛋白或者特定的受體和通路。主要靶向藥物有:信號轉導抑製劑,誘導細胞凋亡的靶向藥物,血管生成抑製劑,免疫系統類藥物等。常見的是針對癌細胞信號通路的酶或者生長因子受體,有單克隆抗體(後綴為-mab)和酪氨酸激酶抑製劑(後綴為-nib,替尼)。

相對於傳統的化療藥物治療,靶向藥物治療具有副作用小、治療效果明顯的優勢,因此被廣泛採用。靶向藥物與常規化療藥物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作用機理:常規化療藥物主要是通過對細胞的毒害發揮作用,但由於不能準確識別腫瘤細胞,因此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殃及正常細胞,所以產生了較大的毒副作用;而靶向藥物是針對腫瘤基因開發的,它能夠識別腫瘤細胞上由腫瘤細胞特有的基因所決定的特徵性位點,並有效阻斷腫瘤細胞內控制細胞生長、增殖的信號傳導通路,從而殺滅腫瘤細胞、阻止其增殖。

市場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特異靶向藥物是2001年上市的藥物伊馬替尼imatinib,是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KI),可針對慢性粒白血病患者的融合基因變異,極大地提高患者生存率。目前,針對癌症類型和亞型基因開發的有效的治療藥物已經有很多,而且不少藥物在批准上市後還逐漸開發出更多的適應症。例如:乳腺癌藥物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赫賽汀Herceptin),主要針對HER2受體,最初適用於乳腺癌晚期治療,後來發現對於其他HER2陽性的癌症治療也有效果。


精準細胞免疫治療(PrecisionCell Immunotherapy,PCIT)是基於腫瘤患者基因檢測,篩選可引起強烈免疫反應的新抗原(neo-antigen),進而尋找並富集針對新抗原的精準T細胞(PrecisionT cell for Neo-Antigen,簡稱為PNA-T),擴增後再回輸患者的治療新策略。相對於其它精準醫療治療方式,精準細胞免疫治療具有副作用小、有效性高等獨特比較優勢,已成為近年來中國腫瘤精準醫療市場的熱點。

腫瘤和機體免疫功能關係複雜。免疫功能降低導致機體腫瘤形成,腫瘤進一步發展又反過來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免疫功能降低、腫瘤發展引起病人體內環境平衡失調,並引起一系列併發症,最後病人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臨床上,大多數腫瘤病人死亡的原因並不是由腫瘤本身引起的,而是因內環境紊亂,誘發的一系列併發症所致。因此,保護病人免疫功能,在抑制腫瘤發生髮展和提高治療效果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細胞免疫治療分主動和被動兩大類。主動免疫治療是指給機體輸入具有抗原性的瘤苗,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產生抗腫瘤免疫以治療腫瘤的方法。該方法應用的前提是腫瘤抗原能刺激機體產生免疫反應。此種方法對手術後清除微小的轉移瘤灶和隱匿瘤、預防腫瘤轉移和複發有較好的應用效果。

被動免疫治療是指給機體輸注外源的免疫效應物質,由這些外源性效應物質在機體內發揮治療腫瘤作用。主要有以下兩大類:一是抗腫瘤導向治療,即利用高度特異性的單克隆抗體為載體,將細胞毒性的殺傷分子帶到腫瘤病灶處,可特異地殺傷腫瘤細胞;二是過繼免疫療法,即提取對腫瘤有免疫力的供者淋巴細胞轉輸給腫瘤患者,或取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在體外活化、增殖後,再轉輸入患者體內,使其在患者體內發揮抑制腫瘤作用。

隨著各項配套技術的日趨成熟與完善,精準治療將在癌症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上重視癌症早期篩查、癌症納入大病集中救治、醫保醫療救助力度加大等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國內癌症防治工作取得有效突破指日可待。

(更多醫療健康行業市場動向,敬請關注《2018年中國醫療健康行業投資趨勢分析報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癌症 的精彩文章:

人人都怕癌症,但癌症最怕它,比紅薯強百倍,最後一個少有人知!
奇葩漫畫:76歲老奶奶變身魔法少女 與癌症對抗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