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全面飛升!AMD銳龍7 2700X/5 2600X首發評測:性價狂U

全面飛升!AMD銳龍7 2700X/5 2600X首發評測:性價狂U

前些年大家都說PC沒意思了,沒得玩了,看起來似乎的確如此,畢竟整個行業都在走下坡路,但是過去的2017年,絕對可以用「刺激」或者「激情」來形容,完全可以拍一部大片了。

無論是內存價格前所未有持續暴漲、裝個機都讓人惆悵萬分,還是挖礦攪動整個地球、讓普普通通的顯卡變成「奢侈品」,我們都在經歷一段不平凡的日子。

其實單就技術進步而言,PC發展到今天,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以往高度創新的空間,尤其是再缺乏足夠的競爭,就會更顯得沉悶。

但這並不意味著沒得玩了,只看你有心沒心。

毫無疑問,AMD Zen的面世,堪稱2017年最大的驚喜。雖然貴為全球第二大x86晶元巨頭,但畢竟和第一各方面差距都比較大,過去十年來,AMD一直在Intel的打擊之下苦苦掙扎,而且幾乎讓人看不到希望。

但就是在所有人都不看好,乃至是對手都不屑一顧肆意擠牙膏的情況下,AMD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實現了空前絕後的逆襲,在PC歷史上書寫了濃妝墨彩的一筆。

AMD Zen架構,以及基於它的Ryzen銳龍、ThreadRipper線程撕裂者、EPYC霄龍等各條產品線的誕生,改變了AMD,也改變了整個行業。

從桌面(Ryzen/ThreadRipper)到筆記本(Ryzen Mobile),從企業(Ryzen Pro)到數據中心(EPYC)再到嵌入式(Ryzen/EPYC),從發燒級到入門級,從性能到價格,無不讓人眼前一亮,真的很久沒有呼吸這麼清新的空氣了。

有競爭才精彩的理念也再一次得到了真真切切的驗證。雖然以AMD的體量,不可能翻雲覆雨、談笑間撬動整個行業,但是競爭的火花一旦擦出,燎原之勢就是水到渠成。

一年之間,行業變革的速度也遠超之前N年的總和。逍遙自在慣了的Intel也終於被徹底打醒,很快就如大家所願,開足了馬力。

桌面主流處理器在過去將近10年的時間裡,一直都停留在四核心的水平上,現在被銳龍刺激得直接到了六核心、八核心,發燒級就更不用說了,一下子飛躍到16核心、18核心還真讓人不太適應。

輕薄筆記本上雙核心已經統治了8年,如今已經全面普及4核心,高性能遊戲本也從四核心邁向六核心。

AMD的種種努力,也取得了豐厚的回報,產品叫好叫座,比如2017年第三季度銳龍 7/5/3系列在主流電商平台上的份額居然超過了40%,而在公司層面AMD也更加從容,財務報表越來越好看。

其實在銳龍首發評測總結的時候,我們就曾提出,銳龍的推出對於AMD來說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後邊的路漫長又艱難,AMD需要做的還有太多太多。

幸甚,此後我們欣喜地看到,AMD一步步地踐行著我們的期望,不但只用一年的時間就鋪開了整個版圖,還在夯實基礎的同時,早早謀劃好了未來多年的藍圖。

Zen誕生之時,AMD就承諾這是其今後多年發展的基石,並在此後多次公開展示路線圖,每一步都十分明確,持續提升性能、能耗比,而且每一代的性能提升都將超越業界平均水準的7-8%。

2018年是12nm(14+nm) Zen+,工藝和架構雙重優化,在第一代產品的基礎上深度挖潛,穩紮穩打。

2019年是7nm Zen 2,直接跨越10nm工藝而進入下一個節點,同時整個架構全面升級,躍升一個檔次,現已順利試產。

2020年是7+nm Zen 3,工藝持續完善的同時,架構再次舊貌換新顏。

高級設計工程師和Zen架構師Mike Clark甚至披露,AMD已經在攻關Zen 5,完全停不下來的節奏。

當然,路要一步一步地走。2018年,我們正看著AMD整個產品線的陸續翻新:年初有了面向輕薄筆記本的新款銳龍+Vega APU,之後是桌面級的銳龍+Vega APU,再往後有第二代企業版銳龍 Pro移動版和桌面版,作為壓軸的則是第二代發燒級ThreadRipper。

而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基於12nm Zen+的第二代銳龍 2000系列,那麼值此Zen/銳龍誕生一周年,重裝上陣的Zen+/銳龍 2到底有何神奇呢?

【銳龍二代技術解析:好上加好 全面躍進】

在2017年各條產品線順利推進、大獲成功的基礎上,銳龍二代起著承前啟後的關鍵作用,一方面對第一代產品深入挖潛再提升,另一方面是未來一年各產品線的核心與基石。

接下來,我們就逐一了解下銳龍二代各個方面的改進和提升。

總的來說,Ryzen二代的變化可以分為性能、功能、平台三個大的方面,都有著令人驚喜的進步,與「牙膏」不可同日而語。

需要注意的是,在產品層面,這次我們見到的是銳龍二代,而在架構層面,這次使用的是Zen+增強版,而到了明年才會有真正的第二代Zen 2架構。

這當然也可以理解,一個新架構出來,首代產品必然無法發揮十成功力,只要優化調校得當,仍然是有潛力可挖的,必須吃深吃透,之後才是在整個架構層面的全方位升級,形成良性循環。

Zen+架構經過優化之後,IPC性能提升了大約3%,也就是保持頻率不變,理論性能也要比之前高出3個點。

更亮眼的是延遲全方位降低,一二三級緩存分別低了最多13%、34%、16%,內存延遲也低了最多11%。

更低延遲可能無法帶來很直觀的跑分提升,但對於整個硬體的執行效率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讓整個硬體系統更加順暢,工作執行也更加高效,減少不必要的遲滯。

另外,Zen+的內存頻率支持,也從DDR4-2667提高到了DDR4-2933,幅度達10%,而且這還只是JEDEC標準範圍內的,額外超頻空間也是大大的,DDR4-3400都不是難事兒。

先進的製造工藝,無疑是一顆晶元的基礎保障。銳龍一代和相關衍生產品都使用了GlobalFoundries 14nm工藝,表現十分優秀,發熱和功耗控制也很得當。

而這一次,Zen+搭檔的是GF 12nm,也就是在原有14nm的基礎上升級改進而來,這也是全球第一次在x86處理器上採用12nm工藝。

12nm工藝大大提升了晶體管性能,使得更高頻率、更低功耗成為可能,最高加速頻率普遍提升了200-400MHz,單核最高可以穩定運行在4.35GHz,全核加速最高4.2GHz,同時核心電壓則降低了0.05V,對於控制功耗、發熱、溫度以及進一步超頻都大有裨益。

按照官方說法,12nm相比14nm同頻下功耗可降低11%,同功耗下頻率可提升16%。

AMD SenseMI是五種不同技術的套裝,從不同方面對銳龍處理器進行加速,銳龍二代重點改進的是其中兩點,精準頻率提升(Pricesion Boost)、自適應動態擴頻(Extended Frequency Range)。

第二代精準頻率提升技術重點提升了多核心多線程實際負載中的頻率,結合對溫度、電流、電源的更好調控,基本可以實現隨著核心數量的增多、頻率呈線性提高。

舉例來說,上代旗艦1800X標稱最高加速4.0GHz,但一般只有在單線程狀態下才能做到,一旦啟動雙線程,就會迅速跌至3.7GHz的低加速狀態。

2700X則是隨著線程數量的的增多,頻率逐步降低,整體近乎一個直線,比如四線程仍能加速到4.2GHz左右,甚至跑滿16個線程都可以穩定在4.0GHz。

另外,加速調整幅度也細化到25MHz,因此可以實現最為精準的加速,做到性能最大化。

唯一的代價就是1700X的熱設計功耗增加了10W,來到了105W。

XFR自適應動態擴頻技術,就是在精準頻率加速的基礎上,在散熱條件允許下,進一步拉升頻率和性能。

比如說2700X搭配原裝幽靈Prism散熱器,可以額外獲得4%的性能提升,而如果換上更好的風冷,可以自動帶來7%的提升,堪稱免費福利。

以上是官方宣稱的2700X、2600X相對於1700X、1600X的多線程理論性能、1080p高畫質遊戲性能的提升幅度,大家看看就好。

接下來說說功能方面,首先是散熱設計。

我們知道,Intel處理器在內部的頂蓋和晶片之間,全線都是普通硅脂散熱,甚至最頂級的18核心i9-7980XE也是如此,導致熱量揮發效率低,核心溫度難以控制,導致開蓋盛行。

AMD銳龍則是一律採用更高效的高級銦合金釺焊散熱,將核心金屬化,相比硅脂可以直接將核心溫度降低超過10℃。

銳龍二代還全線標配原裝散熱器,而且不同級別的散熱器檔次也不同。作為旗艦的1700X這次搭配了新的幽靈稜鏡Wraith Prism,四條純銅熱管加大面積純銅底座直觸設計,轉速配置可調節和36dBA靜音的風扇,而且加入了獨立的RGB光環,支持獨特的RGB Dark模式。

它的設計也考慮了主板兼容性,不會造成和內存馬甲條安裝的衝突。

作為官方超頻軟體,Ryzen Master也升級到了1.3版本,功能更加細緻,比如可以檢測全晶元和每個CCX模塊最快的核心,可以針對每個CCX模塊進行單獨超頻,並有新的超頻穩定性測試。

【平台:介面不變真良心 五年之內全兼容】

除了處理器自身的提升,平台方面無疑也是AMD非常引以為傲的,單單一個介面不變就讓玩家送出無數個贊,另外這次AMD還帶來了一個特殊的「黑科技」。

從第七代APU開始,AM主流處理器全部都是統一的AM4介面,而且承諾將至少持續到2020年,也就是前後差不多五年的時間裡,AMD主流處理器只有一個介面,升級靈活性只能說那叫一個爽。

銳龍一代搭配的是晶元組是300系列,包括高端X370、主流B350、入門級A320三個型號,而這次伴隨銳龍二代到來的400系列晶元組,首發高端X470(據說後期還有個B450)。

X470重點改進了電源基礎架構,搭配銳龍二代可以實現更高的加速,獲得額外提升,另外還搭配了全新的AMD StoreMI存儲加速技術。

當然了,X470主板依然是AM4插槽,兼容銳龍一代和二代,而此前的300系列主板,也同樣可以搭配銳龍二代,只需刷新BIOS即可。

為了方便消費者選購,今後上市的300系列主板,如果已經直接支持銳龍二代,包裝盒上會打出一個「AMD Ryzen Desktop 2000 Ready」的標籤,說明拿回去就能用。

IO技術規格上,X470、X370晶元組其實沒有什麼區別,都支持兩個USB 3.1 Gen2、六個USB 3.1 Gen1、六個USB 2.0介面、八條PCI-E 2.0匯流排、八個SATA 6Gbps介面(其中四個可設置為SATA Express)。

銳龍處理器繼續支持四個USB 3.1 Gen1、20條PCI-E 3.0和兩個SATA(可能會設計為一個x4 NVMe)。

此前有說法稱X470會原生支持PCI-E 3.0,但其實X370就處於待認證狀態,看來這次暫時還是沒通過。

不過有曝料稱AMD後續還準備了X490,終將支持原生PCI-E 3.0,到時候M.2 SSD什麼的帶寬就更充裕了。

內存頻率方面也要注意,最高的2933MHz只能在兩條或四條、單Rank下才能實現,而且需要主板PCB不少於六層,2677MHz則需要至少四層PCB。

另外,AMD這次還同步推出了AMD StoreMI,這是一套針對SSD固態硬碟、HDD機械硬碟混合系統的加速技術,理念上有點類似蘋果的Fusion Drive或者Intel的傲騰內存。

它可以將快慢不同的硬碟融合為一塊獨立、快速、易於管理的硬碟驅動器,將慢速文件區塊分配到快速硬碟上,而且有自主學習演算法,越用越快。

它支持NVMe、SATA乃至是Intel傲騰固態盤,可以支持最多2GB DDR4作為緩存。

400系列主板免費贈送相關軟體,300系列主板用戶可以單獨購買。

加速效果方面,AMD宣稱遊戲在速度可以提升最多2.8倍,程序啟動速度最多可提速9.8倍,融合機械盤、NVMe固態盤、內存三者的終極形態下,更是可以獲得將近13倍於機械盤、3倍多於SATA固態盤的讀寫速度,相當誇張。

限於時間關係,StoreMI技術我們將在今後單獨體驗。

【銳龍二代產品線解析:與APU完美搭檔】

銳龍一代產品線從上到下先後發布了九款產品,全面涵蓋500-4000元價位段,而銳龍二代首發了四款產品,再搭配兩款銳龍APU,形成了新的完整體系。

銳龍2 2700X是這一代的旗艦擔當,雖然(至少暫時)沒有「銳龍2 2800X」,但是2700X的規格其實已經超過了老旗艦1800X,取而代之毫無問題。

主流和入門級方面,目前由銳龍APU主力擔當,銳龍5 1500X、銳龍3 1300X兩款產品則繼續堅持,後續有望得到單獨升級。

銳龍7 2700X仍然是8核心16線程、4MB二級緩存、16MB三級緩存,其中基準頻率提高到3.7GHz,而最高加速頻率達到了4.3GHz,分別比老旗艦1800X高出100MHz、300MHz,相比於1700X更是高出300MHz、500MHz。

以隔壁的風格,直接命名為銳龍7 2800X其實都完全沒問題的,但也從側面暗示,或許未來會有規格更高的真正銳龍7 2800X。

唯一的代價就是熱設計功耗高了10W,現在達到了105W,所以AMD官方附送了更強的原裝散熱器。

更良心的是,銳龍7 2700X首發價格僅僅2699元,相比於1700X便宜了足足400元,比起1800X更是低了1300元。

換言之,你可以少花三分之一的錢,獲得更強的旗艦!

Ryzen 7 2700頻率降低到3.2-4.1GHz,比前代1700下提高了200/400MHz,而熱設計功耗相同保持在65W,自帶幽靈螺旋(Wraith Spire)散熱器,也有RGB燈效。首發價格2499元,保持不變(有降價空間)。

Ryzen 5 2600X為6核心12線程,主頻3.6-4.2GHz,比前代加速高200MHz,熱設計功耗不變為95W,幽靈螺旋散熱器。首發價格1799元,便宜了200元。

Ryzen 5 2600的頻率降至3.4-3.9GHz,比前代高200/300MHz,熱設計功耗繼續65W,配幽靈潛行(Wraith Stealth)散熱器。首發價格1599元,便宜了150元。

【銳龍二代圖賞:原裝散熱器就這麼給力】

銳龍二代仍然採用了AMD傳統的針腳式封裝,AM4介面,一共1331個針腳,和一代毫無區別,彼此完美兼容。

銳龍7 2700X的產品編號為YD270XBGM88AF,銳龍5 2600X的則是YD260XBCM6IAF,都是美國紐約州工廠出品,中國封裝。

散熱器方面,銳龍7 2700X原配的幽靈稜鏡Wraith Prism剛才已經介紹過了,銳龍5 2600X配的則是幽靈螺旋Wraith Spire,相對簡單一些,主體為鋁材質,搭配一個銅芯,風扇也支持溫控。

銳龍7 2700X:

銳龍5 2600X:

【測試平台配置:大戰八代酷睿i7/i5】

銳龍7 2700X對標的競品是酷睿i7-8700K,八代酷睿家族的旗艦產品,6核心12線程,頻率3.7-4.7GHz,集成核顯UHD 630,熱設計功耗95W,目前售價2899元左右,貴了200元,而且不帶散熱器。

銳龍5 2600X的對手則是酷睿i5-8600K,6核心6線程,主頻3.6-4.3GHz,集成核顯UHD 630,熱設計功耗95W,目前售價1999元,也是貴了200元,同樣沒有原裝散熱器。

測試平台配置如下:

銳龍二代搭配的主板是華碩最新款ROG玩家國度的頂級作品Crosshair VII Hero (WiFi),相比前代X370 Crosshair VI Hero供電區域增大了金屬散熱片的覆蓋面積,並利用表面溝槽進一步擴大散熱面積,同時內存插槽變成帶金屬扣的加固式,CPU下方的PCI-E x1介面換成M.2介面並輔以散熱片,背部還增加了一個PS/2介面方便操作,也提供非Wi-Fi版本。

內存採用芝奇的兩條Sniper X,迷彩馬甲設計,單條容量8GB,頻率可以運行在3400MHz,實際測試中頻率設定為2933/2900MHz,時序16-16-16-36,電壓1.35V。

電源是安鈦克的HCG(High Current Gamer),額定功率850W,體積僅150×140×86毫米,轉換效率優於80PLUS金牌標準,99% +12V高功率輸出,100%日系電容,DC-DC直流轉直流全橋式LLC設計,18+10針全模塊化接頭設計,工業級線路保護,120mm FDB液態軸承靜音風扇。

【CPU性能測試:八核碾壓六核】

部分測試項目中加入了上一代銳龍7 1800X、銳龍5 1600X的成績作為對比,以便了解銳龍二代的提升幅度,不過因為時間關係,還有很多項目沒來得及測試兩款一代U。

之所以加入銳龍7 1800X而不是銳龍7 1700X,主要是因為銳龍7 2700X的規格已經全面超越了作為旗艦的銳龍7 1800X,對比更值得參考。

CPU-Z 1.84測試中,2700X表現威猛,單、多線程已經分別超越1800X 15%、5%,對比8700K單線程落後8%,但多線程遙遙領先36%。

2600X也比前代提升了16%、8%,比對手8600K則是單線程落後8%,多線程領先26%。

簡言之,銳龍二代的單線程性能在架構、頻率的雙重提升下有了很大的飛躍,大大縮短了和對手的差距,而多線程性能依然碾壓。

CineBench R15是考察CPU性能的最常用、最權威工具。2700X單、多線程相比1800X分別提升了7%、13%,相比於8700K單線程落後14%(頻率還是偏低),多線程則領先多達36%(16線程打12線程)。

2600X比前代提升了多達13%、20%,而相比於8600K單線程僅落後8%,多線程則領先27%(12線程打6線程),甚至略微超過8700K(12線程打12線程)。

SuperPI 1M雖然是個比較古老的單線程測試項目,但也十分經典,至今依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銳龍二代的速度比前代加快了約8%,包括2700X對1800X這樣的非對稱對比,進步明顯,不過這方面Intel依然有較大優勢。

wPrime和SuperPI類似也是通過計算圓周率考察CPU性能,但可以完善地支持多線程,更能真正反映實力。

銳龍二代在這裡大發神威,不但比前代明顯進步,也遠遠超過了八代酷睿,特別是在計算1024M(10.24億次)的時候能快上足足半分鐘。

HandBrake是個典型的視頻轉碼工具,這裡我們將一段1080p MKV視頻轉換為720p MP4格式。由於素材更新,上代銳龍沒有加入。

跑這種多線程轉碼,銳龍還是很佔優勢的,2700X相比8700K快了17%,2600X也領先8600K 4%。

銳龍二代的內存延遲高出不少,但是一二三級緩存的延遲確實大大降低了,已經全面領先或者持平八代酷睿,十分驚喜。

3DMark物理成績主要反映的是CPU性能,銳龍二代表現搶眼,不同項目領先對手5-30%。

【遊戲性能測試:玩遊戲誰也不怕誰】

本次遊戲項目測試中使用了一塊超頻版GTX 1080顯卡,其中遊戲解析度均為2K,畫質中高。這種情況下,其實處理器已經不是瓶頸,滿足遊戲性能沒啥問題,就看是否穩定了。

3DMark圖形測試中,Fire Strike Ultra項目中大家不分彼此,都在誤差範圍內,Time Spy項目中銳龍二代稍微落後3%,影響也不大。

Ungine SuperPosition是此前常用的Heaven(天堂)測試項目的升級版,特別針對現代負載、8K超高清解析度、DirectX/OpenGL兩種API介面都做了優化,可以更好地體現系統圖形性能。

這裡大家完全平手,無論總分還是平均幀率,都毫無區別。

《文明6》中,銳龍二代在平均幀率上領先了2-3FPS,不過第99百分位幀延遲稍稍有些高,意味著遊戲中出現輕微卡頓的幾率會高一些。

《GTA5》裡邊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兩款八代酷睿在平均幀率上優勢明顯,領先7-9%,但是最低幀率最高幀率波動特別大,最高的超過銳龍二代,最低的卻又不如,顯然很不穩定。

事實上此前測試這款遊戲的時候,Intel處理器就出現過這個問題,顯然並未得到根治。

《古墓麗影:崛起》不是銳龍的優勢項目,差距大約為9%,也還能接受。

【功耗溫度測試:原配散熱足矣】

功耗、溫度表現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但因為不同平台屬性不同,比如熱設計功耗指標各有各的規定,散熱條件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很難做到公平對比,結果也僅供參考。

滿載測試都使用AIDA64的拷機穩定性測試,持續運行15分鐘後讀取穩定結果,其中功耗讀取功率計數值,溫度讀取AIDA64感測器檢測數值。

兩款銳龍都搭配各自的原裝散熱器。

2700X隨著熱設計功耗增加到105W,實際功耗確實相對高了一些,不過可喜的是待機控制還不錯。2600X則比8600K明顯高出一籌。

由於幾套平台搭配的散熱器不完全相同,溫度其實更沒有直接可比性,不過很明顯可以看到,銳龍二代在新款散熱器和釺焊散熱材料的加持下,AIDA64滿載拷機時最高溫度都只有64℃,即便是不算特別高級的原裝散熱器也已經足以鎮壓。

相比之下,硅脂散熱的酷睿「高熱」大家都已經見識過了,8700K這種一不留神就會衝到100℃。

【結語:再一次謝謝AMD 期待更精彩】

這一年多來,每次評測AMD的處理器產品,我們都有一種感恩的心態,相信很多用戶和玩家也都感同身受。

確實,經過多年低迷,很多人都覺得PC沒什麼可玩的了,技術進步也越來越慢,時不時的持續缺貨、漲價更讓人痛苦不堪。

但就在最低谷之中,沉默了近乎十年的AMD給所有人帶來了一份大大的驚喜,Zen架構和Ryzen銳龍處理器的誕生,絕對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

而在無敵寶座上舒舒服服享受了多年的Intel也很快被驚醒,猛然間才發現,那個被自己藐視了太久、被踩得早就毫無招架之力的老對手,竟然像個不死小強一樣,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早已微弱的競爭戰火,很快就燒遍了每一個角落。

更令人感慨的是,AMD並沒有因為取得一點成就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是一直都把自己擺在一個很低調但堅定的競爭者位置上,在各條線上不斷出擊,以人折服的產品和價格,贏得行業、夥伴和用戶的認可與尊重。

過去一年,AMD憑藉紮實的基本功和額務實的態度,在各個產品領域都初步站穩了腳跟,但這畢竟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行業形勢風雲變幻,競爭對手強力反撲,都需要AMD不忘初心、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很顯然,AMD比誰都深深懂得這一點,一方面豪氣衝天,提出無論桌面、筆記本還是伺服器數據中心,都要重返乃至超越當年的低峰狀態,另一方面繼續堅持產品為王,不斷用新的產品證明自己。

銳龍二代的誕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產物,在前代成功的基礎上完善和提升,幾乎做到了能做到的一切:新的12nm工藝、新的Zen+架構、200-400MHz的頻率提升和更靈活的動態加速、不變的全線不鎖頻和更大的超頻空間(後續待測)、更高的內存頻率支持、大幅度的內存與緩存延遲降低、不變的釺焊散熱材質和更好的新散熱器、新的主板、不變的介面與完美的向下兼容性……

結果也是理所應當的,銳龍二代的性能輕鬆提升了10-20%,銳龍7 2700X甚至已經全方位超越了第一代旗艦銳龍7 1800X。

面對大幅度躍進的八代酷睿,二代銳龍也絲毫不落下風,單線程性能誠然還有些差距,但並不算很大,而憑藉更多核心與線程,多線程性能則呈現更加無敵的全方位碾壓態勢,尤其是銳龍堅持全線開放多線程技術,八代酷睿家族則為了拉開不同檔次,銳龍5/3竟然都砍掉了。

更讓人內牛滿面的還是價格,新一代普遍有了大幅度下調,尤其是旗艦2700X,比前代1700X大幅度降低400元,更是比老旗艦1800X便宜了足足三分之一!

除了良心,真的想不出別的形容詞了。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Zen 2、Zen 3……我們等著你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驅動之家 的精彩文章:

三星Galaxy S9/S9+國行宣布:3月6日登場
90%屏佔比!OPPO公布R15新功能:人像拍攝大提升

TAG:驅動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