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九一八事變日軍私人相冊曝光!「畜」目驚心!

九一八事變日軍私人相冊曝光!「畜」目驚心!

原標題:九一八事變日軍私人相冊曝光!「畜」目驚心!


來源:網易新媒體


作者:鄒德懷


1931年9月18日晚,東北日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突然向駐守在瀋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由於東北軍執行「不抵抗政策」,當晚日軍便攻佔北大營,次日佔領整個瀋陽城,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短短4個多月內,12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


1931年日軍策劃「九·一八事件」後悍然發動侵略,東三省各地部隊在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下迅速潰退。在此期間,日軍第20師團也從朝鮮半島趕赴遼寧加入這場侵略,這支部隊就是後來常被人們稱為「朝鮮師團」的軍隊。這本相冊屬於此師團下轄第78聯隊第一大隊第二中隊的一位士兵所有,照片幾乎涵蓋了九一八事變全過程。

以下內容較長,請耐心看完,這些都是歷史證據,勿忘國恥!



△ 路邊的日軍陣地。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台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後,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夜22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一個小分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現瀋陽)北面約7.5公里處,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



△ 戰壕中的日軍士兵。日軍在炸毀一段鐵路後,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守各隊,此事件被稱為「九·一八事變」。由於當時中國東北地區稱為滿洲,因此日本方面將這次事變稱為「滿洲事變」。



△ 九一八事變期間,進軍中的日本部隊。九一八事件發生當夜,蔣介石正在去江西南昌的船上,第二天他才由上海報紙得知事變發生,通過19日晚7點至9點間蔣介石發給張學良的電報來看,他當時並不知道東北事變詳情,故要張「近情盼時刻電告」。



△ 日軍繳獲的大量武器彈藥,圖片下方是被俘虜的大批東北軍士兵。1931年9月18日事變發生當夜,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根據張學良之命,命令東北軍「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 左邊遠處黑煙滾滾的地方,就是北大營所在地。次日1931年9月19日張學良在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話時再度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由於執行張學良不抵抗命令,北大營8000名守軍被只有300左右的日軍擊潰。



△ 攻克奉天的日軍部隊,右上角是日本空軍戰機。日軍獨立守備隊在向北大營進攻的同時,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日軍兵分三路分別向奉天市區南市場、北市場及大、小西門一帶進攻,繳了第一、第二警察分局的槍支,佔領了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省政府、憲兵司令部、無線電台、東三省官銀號、中國銀行等重要軍政、金融、通訊機關。



△ 佔領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的日軍。不願投降的部分東北軍將士曾在此處和其他街口與日軍展開過激烈的巷戰。



△ 佔領奉天城內東北軍兵工廠的日軍。牆上右側寫著「日本軍佔領」,左側寫的大意是「僅限日軍出入,擅闖者擊斃」。日軍所說的東北軍兵工廠,就是當時的瀋陽兵工廠。1921年由奉系軍閥張作霖建立,正式名稱為奉天軍械廠、東三省兵工廠、奉天造兵所及兵工署第90工廠。1921年,張作霖設立修械及製造槍彈工廠,稱為奉天軍械廠。1928年擴建完成,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



△ 日本在佔領東三省後,偽滿政府於1937年投資二千萬元,全資本額二千五百萬元,將這座兵工廠改為理事制,擴充為八課及六個製造所。圖為日軍部隊走出兵工廠。


△ 全廠機器已逾萬部。由三村友茂任理事長。增建高射炮廠。最盛時期有職員1200餘人,工人30000餘人。圖為日軍部隊走出兵工廠。



△ 日軍在兵工廠抓獲的東北軍俘虜,大部分人可能是放下武器的警察。



△ 日軍繳獲的奉天城內炮兵隊的輕重武器。



△ 剛遷移至奉天城內的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這座建築物(現為瀋陽市總工會辦公樓)前身是1922年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奉天支店。1931年9月19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從旅順搬遷至此,作為侵略東北的臨時指揮所。於第二年遷往偽滿洲國首都長春。圖片左上角是本庄繁,日本兵庫縣人,陸軍大將,九一八事變時下令侵佔東三省的關東軍司令。後來在「二·二六事件」中因替叛軍說情而被昭和天皇解除職務。日本戰敗後,被列為甲級戰犯的嫌疑名單中,遂畏罪自殺。



△ 瀋陽街頭被俘虜的東北軍將士。至9月19目10時,日軍先後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


△ 火光衝天的紅頂山中國兵營。19日,日軍沿中長鐵路沿線北進相繼攻佔鐵嶺、開原和昌圖火車站。因為昌圖縣城附近紅頂山兵營駐紮著東北軍第20旅17團,所以日軍在昌圖站稍事休整。



△ 進攻紅頂山的日本士兵。第二天,日軍在佔領開原老城的同時,派遣其鐵道守備隊第5和第6兩個大隊在飛機和大炮的配合下攻擊紅頂山兵營。隨後,日軍佔領昌圖縣城(今昌圖老城鎮)。



△ 東北某地激戰後的廢墟。九一八事變後,長春地區的東北軍自發反擊,可惜戰至次日,長春還是陷落敵手。1931年9月21日,日軍第2師主力佔領吉林。1931年10月1日,東北軍黑龍江洮南鎮守使張海鵬投敵,且奉日軍命令派出3個團進攻齊齊哈爾。1931年11月19日,日軍攻陷齊齊哈爾。



△ 向前線運載重武器的日軍列車。張學良在九一八事件爆發後即離開奉天,帶領屬下轉移到錦州。



△ 日軍機場。1931年10月8日,關東軍派出12架轟炸機空襲錦州。對此,南次郎陸軍大臣依然對若槻禮次郎首相聲稱「由於受到中國軍隊的防空炮火攻擊,才不得已採取自衛行動」。


△ 日軍航拍的錦州地標性建築大廣濟寺塔。這座被當地人成為「大塔」的建築建於遼道宗清寧三年(1057年),磚實心密檐式,現高57米,塔檐共十三層。塔座在1933年曾用青磚維修。古塔體量宏偉,是遼西最高的古代建築,是京沈途中唯一能從列車上望到的遼代高塔,被認為是錦州古城的標誌。



△ 相冊封面的標誌,清晰印有紅色領章78聯隊的番號,下方書寫著「在營紀念」。78聯隊屬於日本陸軍第20師團。78聯隊通稱「朝」。於1915年12月24日的龍山(今韓國首爾漢江北岸的龍山區)編成,補給軍區在京城(即漢城)。日本在1910年8月22日武力吞併朝鮮後,只有一個師團駐守朝鮮,而且還是輪流更換。從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在朝鮮半島新設兩個師團的計劃就一直在被國會商討。但是這個方案因為財政上的困難而難以實現。1915年終於得到認可。第19、20師團也就因此誕生了。



△ 照片背面書有「昭和五年(1930年)的前朝鮮軍司令官陸軍大將南次郎」。相冊的前幾頁均是軍隊領導人照片,按照官階大小依次向後排列。南次郎於1929年任朝鮮軍司令官,晉級大將。1931年任陸軍大臣。1934年底任關東軍司令官。1936至1942年再次出任朝鮮總督。日本戰敗後列為甲級戰犯,被判處無期徒刑。1954年假釋出獄。



△ 照片背面書有「第20師團長陸軍中將室兼次」。雖然第20師團的編成地在當時的朝鮮,但是師團的兵員補充是日本國內,徵兵選拔之後送往朝鮮服役。不過,也有徵用當地朝鮮人的說法,所以現在不少人稱這個師團和另一個在朝鮮編成的19師團為「朝鮮師團」。



△ 照片背面書有「第三十九旅團長陸軍少將嘉村達次郎」。日本當時的編製是一個師團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下轄兩個聯隊。


△ 左邊這張照片背後沒有注釋。但是筆者通過查證,能確認此人為川岸文三郎。右邊是戰時日本發行的關於「滿洲事變」的紀念冊《從軍》的一張內頁,這就是九一八後的川岸文三郎。他1931年8月晉陞陸軍少將,第二次出任天皇侍從武官。1936年12月任第20師長.七七事變爆發後,率第20師團轉戰華北,突破娘子關要塞。死於1957年,時年75歲。



△ 照片背面書有「昭和六年(1931年)朝鮮軍司令官陸軍中將林銑十郎」。他曾留學德國。1930年任朝鮮軍司令官。九一八事件中與關東軍配合,擅自出動軍隊,發動對中國東北的進攻,被稱為「越境將軍」。



△ 照片背面書有「第78聯隊長陸軍步兵大佐山縣樂水殿(「殿」為尊稱)」。



△ 照片背面書有「第七十八聯隊第一大隊長陸軍步兵大佐師橋渡」。



△ 左邊這張照片背後沒有注釋。筆者通過查證,確定此人是川島義之,(右圖為筆者查到的川島義之照片)。此人於1932年5月26日接任林銑十郎成為朝鮮軍司令官,並於1934年3月5日晉陞陸軍大將。


△ 左圖為樋口情登少佐。這張照片背面沒有註解,所以筆者是從網上一張相冊截圖中發現的(右圖)。



△ 這張照片背後書有「吾等初年兵時代教官陸軍步兵少尉山根隆殿(「殿」為尊稱)。



△ 這張照片很可能是朝鮮當地日本僑民歡送準備趕赴東北前線的日軍,因為左側店鋪牌匾上有不少韓文。



△ 這張圖片應該是即將從朝鮮出發開赴東北前線的日軍78聯隊第一大隊(遠處的旗子是第一大隊旗幟)。1931年12月15日,關東軍已經開始進攻錦州。12月7日,日本陸軍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並從朝鮮調第20師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轟炸飛行中隊以增援關東軍。12月28日,第2師主力渡過遼河進攻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進攻打虎山(今大虎山)。



△ 圖為在身穿日軍冬裝的第20師團長室兼次(中央者)。日軍進攻錦州時,國民政府多次電令張學良抵抗,1931年12月25日,令其「積極籌劃自衛,以固疆圉」,張不遵令;張學良部隊開始從錦州撤退後,12月30日國民政府還急電令其「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但已經無濟於事。


△ 這張照片可能是運載從朝鮮趕赴東北前線的日軍的列車。



△ 這張照片可能是東北當地日本僑民正在歡迎從朝鮮趕赴東北前線的日軍的列車。



△ 圖為剛抵達奉天火車站的日軍。筆者根據其他老照片判斷出遠處建築為當時的瀋陽火車站。照片里有相冊主人的出現(右圖為放大圖,中央者即相冊主人),所以這個站台上的士兵應該是日軍第20師團第78聯隊第一大隊第二中隊。這些細節後文會提到。



△ 圖為在奉天火車站前合影的78聯隊的部分隊員。右圖為放大圖,最左邊戴眼鏡者應是之前出現過的相冊主人的教官山根隆殿,前排最右是相冊主人。



△ 在奉天火車站前合影的78聯隊的部分隊員。右圖為放大圖,中央者為相冊主人。1931年混成第39旅團在9月20日到達奉天,第20師團司令部也被暫時移動到滿州。


△ 左圖為一名在遼寧某地駐守的日軍士兵。筆者推斷,此人便是相冊主人,因為他在相冊內出現的次數最多。圖片背後的大門,應該就是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大門(右圖)。雖然門頭上的匾額換了,牆上的花紋塗白了,但是龍形浮雕還在。所以有可能是日軍佔領後,將「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的匾額換成了「東北學生隊」。



△ 這是78聯隊抵達奉天后拍攝的照片,筆者結合其他老照片推斷,這應該是今天的瀋陽四塔之一。瀋陽四塔是清太宗皇帝皇太極敕建的盛京(瀋陽的舊稱)城外東南西北四座塔寺。



△ 奉天某處兵營內部,長官正向78聯隊訓話。遠處即瀋陽四塔之一。



△ 高舉聯隊旗,準備集結出發的78聯隊,應該是相冊持有者所在的第一大隊,因為最左邊的指揮官很像前面出現過的第一大隊長師橋渡。最右邊戴白手套持軍刀者應是之前出現過的相冊主人的教官山根隆殿,教官身後一排最右的士兵就是相冊主人。



△ 集結出發的78聯隊士兵,應該是在瀋陽街頭。



△ 日軍將士穿過奉天小西邊門,向城外進軍。康熙年間,瀋陽城外設有8個關門。其中小西關是歷代清帝來盛京必經之路,鐵制關門上立有「陪都重鎮」匾額,門椽上有二龍戲珠圖案,民間稱之為龍門。1942年,日偽強行收繳民間金屬器材,將小西邊門龍門拆除收繳。



△ 開赴前線的日軍部隊。



△ 當時不少自發抵抗的東北軍將士及游擊隊時常會偷襲日軍的運輸線,比如炸毀鐵路或襲擊列車等。圖為日軍在冰面上行軍時,路過的一段被毀壞的列車和軌道。



△ 佔領遼寧某處的日軍士兵,有方牌匾上書有「日本軍佔領 步XX二中隊」。相冊主人位於二排右三,所以筆者推測他所在的應是78聯隊第一大隊第二中隊。從肩章上可以看出,他們都是新兵。



△ 右二為相冊主人。這應是激戰之後,與戰友們在戰跡前合影。



△ 被日軍繳獲的大批東北軍武器彈藥,右二為相冊主人,此時他已經從之前的新兵升為一等兵。他手中正拿著一把繳獲的中國大刀。1932年1月1日,日本侵略軍從三面向錦州發動總攻,1月3日第20師佔領錦州。而此時駐錦州的東北軍第12、第20旅和騎兵第3旅等三萬人馬早已奉張學良命撤退至河北灤東地區和熱河。



△ 根據窗戶和牆面等信息,可推測這張照片應該也是上張照片相冊主人留影的地方。



△ 根據剛才照片遠處大門口兩側的鐵門樣式來推斷,這應是上一張照片所在位置的門口。大門右側清晰書有「日本軍佔領」。



△ 根據剛才照片遠處大門口兩側的鐵門樣式來推斷,這應是上一張照片所在位置的門口。大門右側清晰書有「日本軍佔領」。



△ 中央者為相冊主人。由於他在相冊中有兩張使用重機槍的照片,所以筆者推測,他的身份很有可能是一位重機槍手。



△ 78聯隊部分士兵合影。由於照片較為模糊,所以無法辨認相冊主人在不在其中。



△ 兩名78聯隊士兵在一個「街基」站牌前合影,站牌下方還有小字「距東京10308公里」。此處應該是位於遼寧省西部阜新的街基,這座街基公交車站至今仍是阜新交通網路重要站點之一。不過遼寧距離東京的直線距離也就上千公里,所以筆者不清楚這上萬公里是怎麼個意思。



△ 一名騎著馬的日軍士兵在「盤山縣」站牌前。民國三年(1913年)設盤山縣。現在是遼寧省盤錦市的下轄縣,位於盤錦市北部。西連錦州市凌海市,北與錦州市北鎮市接壤。



△ 這張照片很可能是日軍繳獲的東北軍轎車,因為車牌上寫著「旅司18」。日軍在行軍中較少使用「旅」這個稱呼,所以筆者推測「旅司」這應該是屬於東北軍的某個旅級司令部的簡稱。車窗上還貼著「步七八9」,「步七八」應該指的是相冊主人所屬的步兵第78聯隊,9或許是該部所繳獲的第9輛車。



△ 遼寧某地被俘虜的東北軍將士。



△ 相冊主人(右一)和戰友與一對東北夫婦的合影。



△ 相冊主人(第一排中央)與戰友們合影。雖說第20師團的兵員由日本本土補充,可是筆者也見過不少日本人與韓國人,說實話,相冊主人的不少戰友們的樣貌的確很像朝鮮族。



△ 一名78連隊士兵在部隊繳獲的東北軍武器前合影。



△ 這張照片里的日本士兵,手裡拿的是一把左輪手槍,很可能是從東北軍手裡繳獲的。



△ 相冊主人(右側)與戰友的合影,他的戰友雖然戴著中國的瓜皮帽,穿著中式服裝,拿著煙袋。但是腳上穿著的軍靴卻出賣了他。



△ 左圖為相冊主人(左)與戰友的合影。右圖為放哨中的相冊主人(左邊)。



△ 在另外兩張放哨的照片中,兩位士兵旁邊各有兩組字元,很像是二人各自的簽名。當時在軍中,戰友間經常互贈簽名照。不過筆者發現,這字元很像韓文,尤其是左側的簽字。因為當時韓文在朝鮮半島的街頭店鋪仍能經常看到,所以私下簽寫點韓文應該不會被嚴格禁止。現在一直有傳言說日軍第19和第20師團是朝鮮人組成的「朝鮮師團」。所以這張照片如果真的是韓文簽名的話,的確是一個很不錯的發現,那這兩個士兵很有可能包括相冊主人在內的很多人都是朝鮮人。而且再看一下照片里的面貌,的確更像是韓國臉。



△ 在河岸作戰的日軍。



△ 日軍的鐵甲列車。



△ 兩名馳騁在沙漠上的日軍騎兵。可能這張照片拍攝於遼寧西北部的科爾沁沙地。科爾沁沙地是一塊位於內蒙古東部西遼河中下游赤峰市和通遼市附近的沙地,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是中國最大的沙地。



△ 這張照片應該是往來遼寧與蒙古的駝隊。



△ 在遼寧某地駐守的日軍士兵,中央那堆人右起第三位是相冊主人。



△ 激戰後被東北軍遺棄的戰壕。右側兩枚手雷是中國軍隊遺留的。



△ 日軍舉行的一場祭祀儀式,很有可能是悼念死亡的日軍官兵。



△ 祭祀儀式開始,花圈等也各就各位,大門前的旗子也拉開了。左下角就坐的應該是關東軍的高層們。



△ 這應該是「靈堂」的內景,前面擺放著貢品和死亡日軍的牌位。



△ 奉天「忠魂塔」,用以紀念陣亡的日軍將士。該塔位於當時的千代田公園內,由於當時這裡不允許中國人進入,所以照片里都是日本人。這座忠魂塔後來被拆除,現在是瀋陽的中山公園。從此照片可以看出,上面幾張祭拜儀式就是在這座「忠魂塔」的腳下舉行的。



△ 登上火車的日軍第78聯隊士兵。右起第四位是相冊主人。日軍第20師團在1932年1月協助關東軍攻下錦州之後一直在遼寧境內活動。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東北局勢穩定後,日軍第20師團於4月返回朝鮮整休。



△ 78聯隊回到朝鮮後的入城儀式,因為最左側的婦女身穿韓國傳統服裝,而且78聯隊是4月份返回的朝鮮半島,與這張照片的衣著相稱。由於規模如此之大的城門不可能是地方城市所有,所以筆者推斷這是當時漢城的主門之一。



△ 休整期間的日軍78聯隊士兵,右三為相冊主人。



△ 相冊主人像很多日本兵一樣,在自己的相冊里貼上「肉彈三勇士」的照片。「肉彈三勇士」是指1932年1月28日,日本出動軍隊進攻上海,打響了第一次淞滬戰爭,史稱「一·二八」事變,結果遭到國民黨十九路軍頑強抵抗,日軍損失慘重。



△ 2月29日,日軍在上海閘北廟行鎮受阻多時,指揮官命令工兵用爆破筒開道。日本久留米工兵第18大隊第2中隊第2小隊的陸軍一等兵江下武二(左)、北川丞(中央)和作江伊之助(右)懷抱即將爆炸的爆破筒,闖入中國軍隊陣地,炸毀了防禦的鐵絲網,為日軍進攻開闢了道路。日軍為鼓吹戰爭,將他們標榜為「肉彈三勇士」。



△ 遼寧某處激戰後的戰場照片。



△ 拂曉或傍晚時分的日軍第20師團照片。



△ 拂曉或傍晚時分的日軍第20師團照片。



△ 正在吃飯的日軍第20師團官兵。



△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第20師團被調往華北前線。1942年底,第20師團被派往太平洋巴布亞紐幾內亞前線。先後轉戰於維瓦克島、麻丹、愛達培之間,傷亡慘重。兩任師團長青木重誠和片桐茂也相繼因疾病和戰爭而死。至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最初登陸的25572名如狼似虎的官兵,只剩下785具連槍都舉不動的「活骷髏」了。由於相冊只記錄到九一八事變第20師團返回朝鮮後,所以筆者也無法推測這位相冊主人是否倖存到戰後。圖為夜間的日軍第20師團第78聯隊官兵照片。



△ 以下照片是筆者收藏的另一位日本關東軍的私人照片,這張應該是日軍佔領吉林省磐石縣大南門(崇禮門)時的照片。



△ 這是位於東北的日軍作戰時的照片。



△ 這張照片里,五位中國俘虜的右側門牌上,清晰寫著「奉天(瀋陽)警備隊本部」。



△ 這是應該是當時的照片持有者,在九一八結束後,很可能是七七事變後自己所在部隊南下時拍攝的照片。右側被捆綁的俘虜表情絕望而痛苦,胸口可能已經被刺過數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館 的精彩文章:

如果讓你學習一門中國國粹,你會學什麼呢?
復甦的日本:戰爭陰霾遠去的1950年代

TAG:國史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