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IMF預警:全球債務超歷史頂峰,這次中國也在內

IMF預警:全球債務超歷史頂峰,這次中國也在內

【文/觀察者網 奕含】高債務率不一定引發經濟危機。但債務多了必定會影響經濟政策的靈活性。

4月19日,英國《金融時報》刊發文章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為全球過度舉債敲響警鐘。2016年,全球債務已經達到164萬億美元,超過10年前金融危機最嚴重時的水平。

美國財經網站CNBC報道稱,這一債務規模相當於世界經濟總值的225%,創下了歷史記錄,比金融危機後2009年的歷史最高水平高出12個百分點。IMF認為,各國政府應該立刻採取行動,削減債務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中國也在內。

CNBC報道截圖

如何減少債務?不能再優先財政刺激

18日,IMF表示,私營和公共部門目前都迫切需要降低債務水平,以提高全球經濟的韌性,同時也保證形勢惡化時有更多的應對選擇。

IMF在美國華盛頓春季會議上發表報告稱:「不應該再優先考慮以財政刺激提升需求。」

與此同時,IMF建議各國停止使用減稅或增加公共支出來刺激經濟增長,並呼籲建立緩衝區減少公共債務水平,以使各國在下一次衰退來臨時有更大的迴旋餘地。

在IMF看來,目前全球經濟增長強勁。

17日,IMF發布了《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稱受益於強勁的勢頭、有利的市場情緒、寬鬆的金融環境以及美國擴張性財政政策影響,預測全球經濟今年將增長3.9%。這一數據是2011年以來的最高增長率。報告稱,各主要經濟體都將實現連續兩年增長。

CNBC稱,IMF財政事務部主管維托爾·加斯帕爾(Vitor Gaspar)表示,這些數據與商業上行周期合力,意味著各國政府有能力建立(經濟)緩衝區並削減公共債務水平,以應對「將來不可避免的挑戰」。

「因為時機適宜,讓我們儘快為經濟增加彈性。」加斯帕爾說。

不過,德國和荷蘭是例外。IMF稱,這兩個國家有「充裕的財政空間」來增加基礎設施公共投資。

維托爾·加斯帕爾

發達國家債務非常高

IMF表示,發達經濟體的債務遠遠超過新興市場的債務水平。根據最新報告,發達經濟體的平均債務佔GDP的10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對於中等收入經濟體來說,債務平均佔GDP的50%左右,而低收入國家債務與GDP之比平均上升40%以上。

加斯帕爾還特別對美國提出批評,美國是唯一不打算削減債務的發達國家,減稅舉措使公共債務居高不下。

外界分析指出,2018年第一季度,美國金融和投資行業進入了超負荷發展階段。

經濟學家克里斯·漢密爾頓(Chris Hamilton)撰文援引美國財政部的數據,2018年第一季度,聯邦債務增長了621億美元(按年率計算增長了13.1 %)。

如下圖所示,這是自2000年以來,美國聯邦債務的季度變化與實際GDP的季度變化。2018年第一季度是歷史上聯邦債務的增長率亞軍,僅次於2008年第四季度的大規模支出。

圖自Economica

加斯帕爾說,由於美國國會通過的支出計劃和最近的減稅,「美國是公共債務佔GDP比例預計將從2017年的108%上升到2023年的117%的唯一國家。」

IMF敦促政策制定者停止「在經濟活動已開始加快的情況下提供不必要的刺激」,並呼籲美國「重新調整」其財政政策,增加稅收以開始減少其債務。

加斯帕爾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除美國外,發達經濟體的公共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比率預計在2023年末下降。

中國這次也跑不掉

《金融時報》指出,全球債務規模目前是每年生產的商品和服務價值的兩倍以上,達到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225%,較2009年金融危機最嚴重時高出12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債務問題並不局限於發達經濟體:中等收入國家的舉債水平也在不斷攀升,目前已超過了上世紀80年代債務危機期間的水平。

具體來看,在這164萬億美元債務中,有一半產生於美國、日本和中國。其中,中國的舉債規模從2001年的1.7萬億美元飆升至2016年的25.5萬億美元,佔過去10年私營部門債務增加的四分之三。

IMF擔心,私營部門「突然去槓桿化的過程」可能引發又一場金融危機,因為借款人會同步緊縮開支。

崎嶇不平的道路前進?

CNBC報道稱,雖然IMF認為,全球經濟在今年會有比較好的增長潛力,但該組織於本月早些時間發布《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出,近幾個月來,由於股市波動加劇,短期金融穩定風險「有所增加」。

加劇的貿易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被視為增加短期風險的來源。

「迄今為止,我們所看到的是,關於貿易和採取的行動的討論增加了投資者的不確定。估值因此進行了調整,財務狀況比六個月前稍微緊張一些。」IMF貨幣與資本市場部主任Tobias Adrian說。

Tobias Adrian

報告還建議,全球各國政府採取措施應對風險,同時更廣泛的經濟形勢依然良好,並補充說「未來之路可能會出現顛簸。」

背景:中國學者爭辯未來兩到三年是否會有金融危機

本月1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美國經濟的結構性挑戰」分論壇上,IMF前副總裁、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就未來兩三年是否會發生金融危機的觀點產生了分歧。

李稻葵

朱民認為,在未來2-3年里市場再次發生危機的概率是很高的。一是全球總債務持續大規模上升,現在是131萬億美元;二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沒有空間了。「現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空間都沒有了。如果再有危機和波動發生時,政府不可能像2008年那樣大規模入市干預,如果有大的波動,是有危險的。」

朱民,圖自中新網

李稻葵則表示,兩年之內市場大調整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相信兩年之內再有類似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因為美聯儲和美元還有公信力,短期內全球還是會相信美國的政策。

「20年以後如果美國政策不變,那時候的危機就會是大危機。」 李稻葵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美國公布對華徵稅清單,中國誓言同等力度反擊
奧巴馬時期「大數據」曾是正面榜樣 怎麼到了特朗普美媒就雙標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