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月綜藝創新乏力:文化與科技花開兩朵,《王牌對王牌》勝負未知

3月綜藝創新乏力:文化與科技花開兩朵,《王牌對王牌》勝負未知

文丨水諾

2018年3月份電視綜藝榜單新鮮出爐,綜N代《王牌對王牌3》《二十四小時3》的播放增量、總播放量、微博提及量、微博互動量位列前茅。誕生於今年年初的新綜藝《聲臨其境》《經典詠流傳》在播放量、微博提及量等方面亦有不俗表現。

【鋒芒智庫】大數據研究中心2018年3月Top 10電視綜藝播放量

綜觀3月份的綜藝榜單,明星依然活躍於電視綜藝的舞台之上,擔當熱門綜藝的主角與門面。與以往不同的是,以寧靜、成龍、韓雪等人為代表的「舊人」取代了小鮮肉們,成為綜藝明星團隊的主力軍。

嘉賓設定的不同取決於節目本身定位與畫風的改變。2018年第一季度的電視綜藝,左手是科技之美,右手是人文之韻,兩手同時抓,兩手同時硬。雖然二者之間還夾雜著淡淡的嘻哈娛樂之風,但中國電視綜藝的「娛樂至死」之潮已然頗有回落之勢。

文化搭台人唱戲,明星綜藝「去明星」

自「限星令」出台以來,事實上,綜藝舞台上明星數量並未見得有明顯的減少。換言之,明星綜藝仍是中國電視綜藝的主要構成部分。但是,今年以來,一個鮮明的趨勢是,如今當紅的明星真人秀均呈現出一種「去明星化」特徵。

明星類綜藝的「去明星化」表面上體現為綜藝節目明星的「去偶像化」——人氣小花、流量鮮肉不再是明星類綜藝的絕對主角,頗有資歷和實力的老一輩的演員、中青年歌手在綜藝舞台上「梅開二度」。

本質上來說,明星類綜藝節目的「去明星化」是指,明星綜藝以明星為節目主角,但不以明星偶像化特質或其他形象化特徵為主要展示內容。「去明星化」的綜藝節目充分挖掘明星的技藝特長,不再突出展示明星個人的身份、顏值等外在形象特徵。在此類明星綜藝中,明星嘉賓或以一技之長立足或以文化代言人的形象立身。

【鋒芒智庫】大數據研究中心2018年3月Top 10電視綜藝百度指數

部分明星綜藝立足於展現明星嘉賓在本專業領域內的專業實力。《異口同聲》在模仿選手與明星歌手的合唱中突顯明星歌手的唱功實力;《我是歌手》用激烈的競賽模式激勵明星歌手充分發揮專業潛能;《歡樂喜劇人》邀請多個明星喜劇團隊、明星喜劇演員同台競技展現喜劇人的表演功底……

另一些明星綜藝則致力於發掘明星在非專業領域內的特長,或借用明星影響力傳播傳統文化。《聲臨其境》致力於發掘歌手、演員們的配音技藝;《經典詠流傳》以海內外著名歌手、演員為經典傳承人,演唱經典詩詞,承載傳統文化;《國家寶藏》邀請明星為「國寶守護人」,講述國寶級文物的前世今生,解碼文化基因……

明星類綜藝的「去明星化」現象源於熱門綜藝的內在要求。追求較高藝術水準和較深文化內蘊的熱門綜藝呼喚有實力的參演嘉賓、有內涵的形象代言。在此類節目中,明星與節目互為彼此代言,互惠互利,達到共贏。

一線平台獨佔鰲頭,滿屏儘是科技感

2018年央視春晚的舞台絢麗多姿、鮮活靈動、科技感十足;平昌冬奧會「北京八分鐘」上演了「人機共舞」的震撼場景,展現了人工智慧、冰屏等尖端科技……這些萬眾矚目的媒介事件都闡釋著「中國力圖向世界人民展現科技強國形象」這一國家訴求。

為響應塑造國家形象的號召,綜藝節目也開始向科技領域進發。從智能小Ai登台《我是歌手》到智能機器人小度挑戰「最強大腦」,從虛擬偶像「零」參加《一唱成名》到機器狗汪仔登陸《一站到底》……「人機對戰」的情境多次在中國電視綜藝節目中上演。

近幾年來,中國電視屏幕上湧現出《我愛發明》《加油!向未來》《未來架構師》《天才想得到》等一批科技類節目。然而,現象級的科學類綜藝屈指可數。獨樹一幟的《最強大腦》儘可能地將最強大腦的活動以形式化地形式呈現出來。《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最強大腦》第五季)通過升級賽制、強化競技感來突顯科技類節目的綜藝性。

科技類節目難做,要讓綜藝節目本身展現出科技感卻並非難事。以全息投影技術的使用為例,該技術成為2018年第一季度熱門綜藝節目的搶手貨。《經典詠流傳》中,京劇演員王佩瑜與虛擬歌手洛天依同台演繹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無獨有偶,寧靜與由其配音的「武則天」形象一同出現在《聲臨其境》的舞台上。

包括舞台美術、音像效果等在內的技術要素對於綜藝節目整體質量的決定性作用日益突顯。這也提高了一線之外的衛視電視台打響翻身之戰的難度。清晰可見的是,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綜藝榜單中,幾乎沒有湖南、浙江、江蘇、央視等一線平台之外的電視平台的身影。

是經典文本回歸,還是文本創新疲憊?

總的來說,2018年3月中國電視綜藝在創新能力方面的表現有喜亦有憂。喜人之處在於在3月份的電視綜藝榜單上,除《歌手2018》之外,幾乎沒有外國節目模式的身影,原創綜藝的影響力趨於穩定。令人憂心之處在於,熱門電視綜藝的創新力度有限。

【鋒芒智庫】大數據研究中心2018年3月Top 10電視綜藝微博提及度

所謂創新力度有限體現為兩點:一是3月份以來幾乎未浮現全新綜藝作品;二是以《聲臨其境》《經典詠流傳》為代表的誕生於2018年初的新綜藝作品的成功離不開原有電視文本或經典傳統文本的助力。

無論是綜N代,還是2018年新推出的《聲臨其境》等節目,都在很大程度上消費著以前的電視綜藝或者電視劇文本。在形式創新力度有限的情況下,中國電視綜藝趁勢轉向了一條懷古之路——以原有的節目樣態或是借用原有的電視文本營造熟悉感以吸引電視受眾的眼球。

除節目樣態的創新力度小之外,電視節目創新力不足還體現在指節目內部文本生產能力的降低。後者具體體現在選秀類尤其是素人選秀節目的減少,節目難以推出新人,節目新穎度降低,多檔節目內容老套,大幅度利用原有電視文本進行二度創作等種種方面。

大浪淘沙之後留下的綜N代確有較高的製作水準和較強的競爭力。回歸本真、內容為王固然是電視節目創新發展的良性趨勢。然而,在這條回歸之路上出現了一個岔口——「經典」的界定和「經典」文本的使用應該何去何從。

一方面,未有定論的所謂「經典」未必有深入挖掘的價值。何種影視劇片段才是當之無愧的經典,何種歌曲、音樂值得觀眾反覆回味、領悟?另一方面,對於貨真價實的「經典」文本的借用未必有助於經典的流傳。《經典詠流傳》中歌曲的底本固然是經典古詩詞,但全新生成的歌曲文本中又有幾分真正的古典韻味?

文化類綜藝對於「經典」、「傳統文化」的界定模糊不清,科學類綜藝亦是前途未卜。中國電視綜藝在「文化」與「科技」之路上的探索雖然「初見成效,」但是細究起來,「文化感」、「科技感」、「娛樂感」和「創新感」在絕大多數電視綜藝節目中仍是若即若離、單薄孤立的幾張皮,並未構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統一體。

電視綜藝有高原無高峰的現狀不可否認,下一個現象級綜藝究竟源自於文化類或科學類節目的深度創新還是純遊戲類或娛樂類節目的強勢復歸仍未可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相 的精彩文章:

專訪《最強大腦》製片人桑潔:綜N代需變革,有智青年掀熱血浪潮

TAG:同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