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小人,未必不可用

小人,未必不可用

小人,與敵人不同,他對自己不會產生直接的威脅,但卻總是會讓自己覺得不舒服。有時候,他們甚至願意與自己唱反調。打不得,罵不得,又對自己沒有多大的幫助,似乎小人對自己是百害而無一用。其實不然,小人,未必不可用。其實大凡取得大成績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劉備和李自成也明白。

劉備採用法正的建議攻打益州牧劉璋。當時劉璋手下有個叫許靖的人想主動投降,因為被察覺而沒有成功。後來劉璋自己投降了,劉備就不怎麼看得上這個許靖,認為他沒有什麼實才(連投降都幹不成,這才幹是不怎麼著)。可法正卻對劉備說:「許靖這人雖然沒有什麼實才,但卻很有虛名。現在主公開始創大業,正是用人之時,天下之人不能一一去遊說。可這位許靖卻有虛名,天下很多人都知道他。如果主公對他不加以禮待,天下人一定會認為您不重視人才啊。」劉備覺得有理,於是開始優待許靖,天下很多名人志士都因此紛紛投奔劉備。劉備是在用許靖的被重用,來安穩天下其他人。

小人,未必不可用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在眾人的簇擁下由德勝門進城,明王朝的首都淪陷了。在李自成一行進宮時,明朝最後一個太子朱慈烺伏地不起,在那裡迎接李自成。李自成命人扶起。後不久又搜得崇禎的其他兩個兒子永王、定王。李自成安慰他們道:「今日即同我子,不失富貴!」李自成為什麼不殺他們,還要將他們當兒子對待,保他們富貴榮華?因為李自成需要有更多的人幫 他,尤其是幫他治理國家,因為他只會打仗對國家治理可是一竅不通,所以他需要籠絡前朝舊臣。李自成不殺太子,是向這些明朝群臣說:前朝太子都投降於我了,你們其他人還守護大明個什麼勁?前朝太子我都容下,難道你們這些前朝舊臣我就容不得嗎?事實證明,李自成這樣做沒有錯。明朝在京的官員們「衣冠介胄,叛降如雲」,官員爭先恐後地前往大順政權吏政府報名請求錄用。

小人,未必不可用

該殺的人不殺,劉邦做到了,劉備做到了,李自成做到了,漢光武帝劉秀也做到了。漢光武帝時,有個叫王郎的人想造反,結果事敗被劉秀給殺了。在搜查王郎的府邸時候,獲得了大批王郎的部下與王郎暗中勾結謀劃造反的書信。這些部下居然想賣主求榮,不能不說是小人吧?該殺吧?可劉秀卻不殺,他甚至連信都沒有看,把所有的將領召集來,當眾將這些信燒掉了,以此來表明自己對此事不予追究,來安撫這些叛降的心。

漢光武帝劉秀,不僅懂得用該殺之人不殺的方法安人,他還深諳用自己的行為來安穩人心。西漢末年有一支農民起義軍,叫銅馬軍。劉秀把他們打敗了,並使銅馬軍投降了。雖然劉秀封原銅馬軍的首領為列侯,可其他降兵心裡還是不安。劉秀於是自己一個人騎馬到「銅馬軍」的營中緩步巡視。這下降兵心安了,劉秀把自己當自己人,才會不帶衛兵,一人輕騎來營巡視,這可真是「推赤心入我等腹中」。於是這些降兵成為劉秀的一支可依賴的部隊。

小人,未必不可用

和劉秀一樣,曹操也遇到過「書信門」。當年「官渡之戰」,曹操掃除了北方最強勁的對手袁紹,統一了北方。在從袁紹處繳獲的戰利品中找到了書信一束,都是許都和軍中的一些人與袁紹暗通之書信。當時有人建議曹操,對照書信一一點名,然後把這些人抓起來而後殺了。但曹操卻沒有看信,而是當著眾人的面把信全部都給燒了,而且事後這個事情連提都沒提。

其實劉秀和曹操,得知有人背叛過自己,卻把他們背叛的證據書信都給燒了,這很好理解。因為他們面臨的情況都是大面積的背叛,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大部分人都背叛。如果把這些人都給殺了,那整個國家或軍隊還如何運轉?畢竟組織的運轉要靠這些人。但是不是有人背叛,不理會他們就是安人了?當然不是。如果對所有背叛都不給予理會,只會讓背叛的人更加猖狂。

小人,未必不可用

那劉秀和曹操為何不理會這些背叛之人呢?因為這些人並不是真的背叛,只不過一時搖擺不定而已,這些人還是可以爭取過來為自己效力的。例如,曹操看到書信後,就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當時袁紹的兵馬是曹操的十倍之多,因此,曹操這邊有部下心裡擔心打敗仗而私通袁紹,無非是想給自己留條後路而已。這是人之常情,曹操也是因此才能容下這些反叛之人,並極力爭取他們。為了爭取他們,他就要讓這些人心安,所以才有了燒書信的舉動。

比燒書信更聰明的一點,劉秀和曹操都沒有去看信,也沒有把這些通信之人記錄在案。既然已經想不追究他們了,就不要去記住這些人,因為這些人知道你還記得他們,記得這些信,就總會心裡有根刺。說不定自己嚇自己,總以為你要收拾他們,在這種擔心下,想心安都不可能。

劉秀是梟雄,曹操在後世的評價中也是負面居多,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世時取得成功。尤其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輿論的角度他是「竊國者」,是名不正言不順的。但即便是如此糟糕的輿論環境中,曹操在三國之中卻是籠絡天下英雄最多的人,手下無論文臣還是武將都是好手如雲。能號令天下英雄,這與曹操高超的政治手腕是分不開的,尤其是他善於對待「小人」,以向天下英雄傳達非常正面的信息。

每個人有很多的關係要處理,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這些人際關係的處理其實就是一個安撫的過程。所謂安撫,就是讓別人在面對自己時不要太激動,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進而產生對抗。

安人之道,首先在於平心。人心不平萬事不平,要人心平首先要去分析人心這桿天平的兩端都是什麼?天下萬事,無非兩樣:慾望和所得。抓住了這兩樣,才能真正掌握平衡之道。例如,劉邦封賞雍齒、劉備重用許靖,都是為了讓其他人覺得他們的慾望還有機會被滿足。劉邦不賞賜雍齒不是錯,因為雍齒是劉邦最痛恨的人;劉備不重用許靖也沒問題,因為許靖沒有才幹。但這不是對與錯的辯論會,而是關係到劉邦是否賞罰公平、劉備是否重用人才的大問題。因此,即便心有不甘,這兩位也如此做了,就是為了讓其他的人氣更順一些。這幾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何面對「小人」,將決定別人如何看你。

人心平了,還要讓人氣順。很多時候矛盾不在於事情的對錯,而在於「這口氣我咽不下」。因此,要引導對方把這口氣順暢地吐出來。接下來就是要給面子了。人爭一張臉,你不給別人面子,別人也不給你面子。劉秀和曹操經歷的「背叛書信門」,為什麼不繼續追究下去?為的就是給別人留面子。劉秀為什麼不帶侍衛一人檢閱剛剛受降的部隊?就是為了給這支部隊面子——我相信你們!面子是別人給的,沒有人會反感給自己面子的人。所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首先考慮到對方的情緒感受,否則就很容易產生對抗。從這裡我們明白一個道理:「順氣、平心、給面子」,這是擁有一個良好人際關係的七字箴言。

小人,未必不可用

書名:從歷史看職場

作者:商振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25.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科普 的精彩文章:

看理工男怎麼帶孩子,竟然用積木做了一堆智能傢具!
關於脾氣

TAG:書問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