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場影響深遠的戰爭,涉及三大洲卻非世界大戰,還誕生了半個列強

一場影響深遠的戰爭,涉及三大洲卻非世界大戰,還誕生了半個列強

原標題:一場影響深遠的戰爭,涉及三大洲卻非世界大戰,還誕生了半個列強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1756年5月15日,英國向法國宣戰,「英法七年戰爭」就此爆發。同年8月,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出兵援英,這場戰爭的參與者從英法兩國擴大到幾乎整個歐洲——交戰雙方為歐洲兩大軍事集團: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沙俄、奧地利同盟。此外,漢諾威與葡萄牙為英普盟友,西班牙、薩克森與瑞典則加入了後一陣營。戰爭進行到後期,甚至連北美洲的易洛魁聯盟都被迫捲入。



▲「七年戰爭」時的歐洲地圖

對於這場範圍空前的戰爭,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評價道:「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 為此許多人甚至將此戰視作「名副其實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然而在後世學者看來,儘管這次戰爭對18世紀後期的世界格局有著深遠影響,但卻不能被認定為「世界大戰」。事實上,世界大戰是指對立的國家集團之間進行的全球性戰爭,「七年戰爭」中除易洛魁聯盟和被沙俄拉下水的清朝外,其餘參戰國均為歐洲國家,而且易洛魁只是個鬆散的部落聯盟,清朝也只是間接參戰,所以這隻能算是一場「洲際戰爭」。準確地說,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洲際戰爭」。



▲易洛魁聯盟士兵


不過對歐洲各國而言,這場大小會戰超過30餘次的「洲際戰爭」對各國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所造成的深遠影響,絕不亞於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最大贏家——英國。在「七年戰爭」之前,英國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經濟和軍事實力已有長足發展,具備了發動戰爭的物質基礎。宣戰後,英國秘密聯絡普魯士以牽製法國陸軍兵力,自己則充分發揮海上優勢,不斷對法國沿海要地和海外殖民地發動突襲。


戰爭結束後,法國被迫在《巴黎和約》中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還從整個印度撤出,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才得以只保留其中5個市鎮。就這樣,英國成為當之無愧的殖民地霸主,「日不落帝國」初具雛形。不過有得必有失,由於戰爭耗費過大,英國便將其轉嫁於北美殖民地,結果引起了當地居民的強烈不滿。「七年戰爭」結束13年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凡爾賽宮中的路易十四雕像


反觀法國,《巴黎和約》的簽訂不僅令其失去了眾多海外殖民地,而且完全喪失了「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所取得的霸主地位。早在路易十五繼位後,法國國力就日漸衰落,「七年戰爭」中因被英國海軍切斷同其殖民地的聯繫,在各殖民地的戰鬥都孤立無援,而陸戰方面又面臨著強敵普魯士的步步緊逼,加上沙俄倒戈和奧地利撤兵,法國輸得一塌糊塗,毫無翻盤的可能。


作為英國的頭號盟國,普魯士在這次戰爭中奪取了大量土地,國力及威望空前提高,一躍成為歐洲新興強國,國王腓特烈二世也因此獲得「軍事天才」「大帝」等稱號。然而由於英國主要兵力都放在海外,普魯士不得不同時面對法、俄、奧三國兵力,付出了極大代價,戰後國內幾乎淪為一片廢墟。雖然腓特烈拼盡全力進行重建,但勉強崛起的普魯士仍距英、法、奧、俄等「老牌強國」存在明顯差距,只是好於瑞典、西班牙等國,因此又被後世稱作「半個列強」。


▲腓特烈二世畫像


在這場戰爭中,奧地利一直致力於從普魯士手中收復西里西亞,但始終未能如願。同時,由於沙俄的倒戈和法國的疲憊不堪,奧地利女王瑪利亞·特雷西婭不得宣布撤兵。而在俄國,剛繼承王位不久的彼得三世由於臨時倒戈,在奧、法兩國引起一片罵聲,但卻因此大大改善與普魯士的關係。一個月後,皇后葉卡捷琳娜發動政變,罷黜了這位不守信義的前沙皇,登基為女皇,並夥同普魯士和奧地利對波蘭進行了第一次瓜分。



▲葉卡捷琳娜二世劇照

總體而言,「七年戰爭」是歐洲各國為爭奪海外殖民地與區域霸權而引發的戰爭。雖然戰爭暫時改變了歐洲大陸的政治格局,保證了此後數年的相對穩定,但各國心懷鬼胎仍是不爭的事實——英國加快了海外殖民擴張的步伐,法國依然視英國為世仇,奧普兩國矛盾日益尖銳,沙俄則趁機向西擴張。可以說,「七年戰爭」並不是列強爭霸的結束,所有的一切才剛剛開始。


參考文獻:


《世界戰爭史》《七年戰爭》《歐洲國際體系中的霸權與均勢》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美國獨立戰爭為何能獲勝?歐洲一國貢獻巨大,卻不料因此導致滅國
直奉大戰中直係為何大勝?七大方面差距明顯,還做一事令日本忌憚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