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998 亞洲金融危機,2008 次貸危機,2018?

1998 亞洲金融危機,2008 次貸危機,2018?

1998 年的危機打垮了東南亞,2008 年的危機給經濟的影響還歷歷在目,轉眼 2018 就來了。這個讓人有點害怕的時候,讀一本《金融危機簡史》也是好的。讀完之後發現,比起那些動輒影響帝國興亡,間接導致世界大戰,或是能讓一個國家「失去」 30 年的危機比起來,近來的金融危機,還真算不上太狠的角色。

套路都是類似的。首先是經濟繁榮,看起來只要把錢拿去投資,就能夠獲得可觀的收益。因此,投機的人越來越多,各種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系統變得異常複雜。然而,經濟增長不可能是無上限的,到了某個階段之後,增長的就不是經濟,而是泡沫。接下來,會有一些標誌性的事件,債務人還不上錢,開始違約。這時候,我們才發現這個複雜的金融體系是如此的脆弱,一個違約引起一系列的違約,觸發各種連鎖反應。之前還信心滿滿的投資者很快失去了信心,開始扎堆逃離。儘管大部分的人根本就逃不掉,但所有人一起逃離的後果是恐怖的,金融系統崩潰,貨幣流動性的喪失導致經濟發展難以為繼,而投資者的損失又打擊了消費,使得經濟變得更加困難。

站在現在看過去,既會覺得人們一次一次跌落同樣的陷阱是多麼愚蠢,又會發現如今我們正走在重蹈覆轍的路上,是如此的可悲。我們已然知道金融可能帶來的可怕後果,卻又無法拒絕它帶來的好處。如果不能以貨幣為媒介交換物品,我們需要選擇一切都自給自足,才能保證基本的生活。缺乏了現今社會的專業分工,社會的效率會很低。如果不能通過借貸的手段,將閑置的資源配置給需要資源的人,經濟的發展也將大打折扣。

如果你看過《人類簡史》,應該會記得作者的一個觀點:相互信任是智人統治地球的一大法寶。正是因為我們能夠相信國家,民族,宗教這些虛擬的概念,我們才能因這些概念而在一起協作,形成規模龐大的大集體,獲得遠超其它物種的力量。正是因為我們能夠相信社會上的其他人能夠提供我們的生活必須品,我們相信能夠通過貨幣購買到安心的食物,日用品,我們才能安心致力於自己的專業,社會效率也達到較高的水平。而假設在極端情況下,資源嚴重緊缺,難以交換,我們便會失去這種信任,人人都會設法把所有影響生死的事情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換取安全,但社會的效率也就極低。

我們把錢存入銀行,或是投資於其它金融產品,是因為我們相信投資會給我們以收益,同時,也能夠把本金退還給我們。收益不是憑空來的,這些金融機構,當然需要把資金分發出去,才能獲得收益,而不會把資金都留在手裡。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的信任其實未必靠譜。假設所有的投資者,都選擇了不信任,同時要求取回自己的本金,任何一家機構也無法兌現,如果出現大量的擠兌,甚至會引發金融危機。可假如大家都保持了基本的信任,不用錢時把錢用於投資,需要錢時變現,這個系統工作的很正常,投資者,金融機構,企業都能獲益。這就非常微妙了,同時提現,一個健康運轉的金融系統也未必扛得住。可不同時提現,我們其實驗證不了本金到底還在不在,驗證不了這些機構是不是只是把我們的本金作為收益發放給我們,驗證不了危機是不是就近在眼前。這信任,似乎只是盲目的信任,但卻帶來了很多的益處。

也不是說所有的錢投入到金融市場,都能夠促進經濟的效率。經濟增長總是有極限的,並不是說產業能拿到的錢越多,能獲得的收益就越多。當然投資本來就是有風險的,個別的投資虧本倒也很正常。可是當整體的增長遇到瓶頸的時候,大家並沒有那麼容易接受增長的減緩,泡沫就會出現。比如 17 世紀的鬱金香,90 年代日本的房地產,都出現了匪夷所思的高價,來回報投資者不切實際的預期收益,可實際上卻只是把投資者的儲蓄稀釋在了泡沫之中,維持著一個高速增長的假象。至於今天的數字貨幣是不是泡沫,這個就不是我能看清的了。一方面它是可以帶動礦機,礦場,區塊鏈產業的發展,可另一方面,它最近的價值提升,又確實出現在了一個增長有困難的時間點。

上一段寫得有些飄,有些東西我自己也不是很確定,所以咱們還是回到信任的話題。為什麼我們會選擇信任,是因為我們高瞻遠矚?我覺得倒更可能是因為我們天性里的懶惰和貪婪。投機這件事情,本來就有一點不勞而獲的意味。當然是存在價值投資者的,也有以投資為業的人,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做研究,才能獲得可觀的收益。可這麼做是很累的,大部分人沒有那麼勤奮,選擇投機只是想輕鬆賺點錢,不願意投入太多的精力。那麼這時候,信任權威機構,所謂專家,身邊朋友,以及倖存者偏差下的輝煌案例,就是個成本最低的辦法。

很多時候是能夠正常運行的,盲目的信任降低了決策的成本,甚至還提升了不少效率。可問題在於,這些權威也沒有想像得那麼理性,人類的非理性同樣深深地影響著他們。比如,權威也和我們一樣,喜好增長而厭惡損失,甚至因為自身擁有光環,權威無法接受損失。這會導致他們的判斷力出現偏差,只看見帶來增長的利好,而忽視那些危險的信號。這也會導致他們在增長已經無以為繼的情況下,做出一些在表面上維持增長假象的操作,滋生泡沫。非理性的另一個表現則是盲目自大。很多機構其實都意識到了局勢的嚴重性,但對自己的能力和信息非常有自信,認為自己一定能在崩潰之前逃離,找到接盤的人。可實際的情況往往是大家的能力和信息都差不多,最後所有的人一起逃離,就如同災難中所有人都爭搶著從一個小門逃生,結果誰也跑不掉。

我們創造的金融怪物如此複雜,機構尚且無法掌控,更何況是個人。少數大神通過長期努力可以摸清其中的門道,而普通人也許終其一生也未必有收穫。而對於大部分根本不想花太多精力的人來說,沒有比信任更好的辦法。這時候,無關痛癢的投資倒也無可厚非,把身家性命都託付出去可不太明智。說到最後其實是廢話,這世上並沒有什麼世人皆知的,輕鬆來錢的辦法。

另外還看了一本 head first 系列的數據分析,內容就是數據可視化,AB Test,統計學這些。太簡單的一本書,不展開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心的摸摸 的精彩文章:

TAG:開心的摸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