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9.2分國產紀錄片!這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9.2分國產紀錄片!這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深 V 電 影

感悟人生只需一刻鐘

初看醫療劇,大概還是十年前的日劇《Code Blue》,那時才知道,原來醫療劇還能這麼拍。

宇宙無敵可愛少女Gakki

近幾年,國產醫療紀實類節目的出現著實令人驚喜,且都有很高的質量。《急診室故事》、《人間世,還有V姐前段時間推薦過的《生門》

最近也有一部醫療急救紀實片在東方衛視播出, 很多人看過後直呼「第一次看國產有看美劇的感覺」

V姐更是一口氣連刷12集,根本停不下來!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

豆瓣高達9.2分。

一樣是緊急救護題材, CB是靠直升機完成一次次的急救工作,《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則是在擁堵的上海街頭,開著救護車穿梭在醫院和急救現場之間。

該片歷時2年籌備,100多天12小時全程跟蹤拍攝,聚焦上海市120醫療急救中心的3輛救護車,從553個案例中選了72個故事,展示了上海120院前急救的日常工作。

我們很多人只是見過急救車在馬路上開過,急救醫生是一份怎樣的職業?在救護車上會發生什麼?我們則知之甚少。

《生命時速》關注的正是院前急救環節,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視、最緊張的一個環節。

院前急救團隊由三人組成:一名院前急救醫生、一名院前急救員、一名急救車駕駛員。

他們的工作是保證患者可以安全到達醫院救治,三人分工明確,配合默契,是穩定的「黃金三角」。

凌晨的上海街頭,一輛急救車飛馳而過。

53歲的病人徐新發生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緊急轉院。

之前已經電擊除顫了八次的他,依然沒有完全脫離生命危險。

室顫,是一種嚴重的異位心律,患者只覺得自己胸悶,心電圖卻是亂成一團,心臟隨時會大罷工。

簡單來說,就跟上了斷頭台沒兩樣。

八次除顫把心梗病人救回來,相當於給了這個人八條命。

病人必須轉到更好的醫院下支架,但是誰也不能保證在轉院途中,病情不會出現惡化。

在轉院途中的救護車裡,病人隨時可能死亡。

急救醫生吳昕一邊翻看病例一邊盯著監視器,病人果然發生了室顫,他在第一時間進行電擊除顫。

多年培養出來的默契,讓急救員張星光是看他的眼神,就知道該如何配合。

急救車駕駛員陸堅宗把車速彪到140碼,五公里的路程,用時三分四十秒。

趕到醫院,直到急診醫生們下支架撐開堵死的血管,

這一仗,才算是贏了。

急救車也是一個流動的急診室,他們每天連續工作十二小時,行駛一百二十公里。

這是一群與時間賽跑的人。

《生命時速》中有爭分奪秒的醫患急救案例,也有專業的醫療知識科普,但有它不僅是一部120急救紀實片,更是一部人生況味大全。

首先,這裡面有生死之苦。

所有優秀的醫生都清楚一個事實——有時鬆了手,錯過了時機,你就輸了

生命的偉大與可貴之處,正是源自它的未知與不可測。

不是每一次急救都可以百分之百成功,不是每一個病人都一定會被救活。

這是一份與死神博弈的職業。

吳昕遇到了一位重症肌無力患者,他與組內成員們對患者進行心肺復甦,三人輪番上陣,不停按壓,同時進行電擊除顫。

要知道,為了確保有效的心肺復甦,按壓強度必須達到每分鐘一百次,即使是年輕力壯的急救員,堅持兩分鐘也大汗淋漓,筋疲力盡。

每個人都承受著巨大的體力消耗和心理壓力。

然而做了30分鐘的努力,大量的急救工作後,病人沒有搶救回來。

死神面前,年輕的醫生們無能為力,有人默默地抹眼淚。

救不回來的無力感,也要小心收起來,不能傷心太久。

因為還有下一車要出,還有下一位病人等待著被醫治。

幾個人私下也不過是可愛的大男孩,遇到搶救成功的病人會一起去慶祝一下,以水代酒。

看慣了生死離別的他們,與死神最有力的的對抗不是靠流淚,而是平等對待每一位病患,按捺住所有的沮喪、自責、愧疚,按照專業的程序做下去。

以前看《Code Blue》雖然也會難過,但不悲傷。《生命時速》的悲傷卻是撲面而來的,因為它每分每秒記錄的都不是故事,而是真實的事故。

這裡面有很多你我都不願意正視的東西,包括衰老、車禍、疾病、甚至是死亡。

比悲傷更艱難的,是收起悲傷,繼續前行。

其次,這部紀錄片中有無奈之澀。

上海是目前全國急救車配備量最高的城市之一,擁有急救車近800輛,平均每4萬人就擁有1輛急救車,全市急救分站157個,平均每兩個街道就擁有一個急救分站。

即便如此,供需矛盾的問題依然嚴峻。

《生命時速》像一個多色的萬花筒,除了真善美之外,同時呈現的也有無知、自私和荒唐之形態。

箇中滋味,只有身在其中的從業者才可深深體會。

有人無理取鬧,沒有疾病隨意撥打120。

有人把急救車當計程車,把急救員當成抬抱的工具。

有人發個燒,寧可繞遠路也要去大醫院,只是為了個人方便。

有人要求急救車把病人送到養老院,絲毫意識不到自己浪費了社會資源。

救護車只能用於病人從發病地到醫院,這是最低的底線,也是其它高危病人的生命線。

車子資源緊張,耽誤了急救車的時間,或許就耽誤了救治其它病情更危重的病人。

怎樣合理使用每個人四萬分之一的急救資源,讓急救車出現在真正需要急救的地方,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命題。

老齡化驅使加劇、獨居的老年人群體、承載兒童不安全駕駛、《生死時速》同時帶過了許多社會命題,它要去探求的不是解決之法,而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種種急需被關注到的社會現狀。

另外,這裡面還有舍離之酸。

舍是「捨棄」的「舍」,離是「離別」的「離「。

急救醫生姚明,作為上海第一批急救醫生,已經從業28年,當之無愧的急救中心「一哥」。

遇到任何問題都能有條不紊地解決,是團隊中的定心丸,有他在大家總是很安心。

因為工作的關係,姚明醫生與愛人聚少離多。

常年坐在晃動的急救車上,對有脊椎病的他來說很不利。

他捨棄了自己的健康,卻總是勸說病患們要注意愛護自己的身體。

急救醫生吳昕,沉著冷靜,15年急救工作經驗,10秒即可完成插管,是心肺復甦成功率最高的急救醫生。

30歲出頭他,被誇是年輕有為的「鮮肉」,卻也是經驗豐富的「老」急救員了。

經驗都是哪兒來的?

他每天早上乘坐5點半的地鐵上班,每天工作12個小時,這還只是保守數字,沒算上緊急情況的加班。

常年累月下來,他的工作時長几乎是正常人的2倍。

媽媽說他太辛苦了,想讓他換一份工作。

他說:

我學得就是這個,換掉就失去意義了。

在一次出車的時候,吳昕聽到了對講機里的預報,自己的姐夫出車禍了,他趕到的時候,姐夫的呼吸心跳都停止了。

從不掉眼淚的他,當時就趴在姐姐身上哭了起來。

做了這麼多年急救工作, 自己的親人發生了意外卻無能為力。

他捨棄了大量休息時間來救治他人,甚至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告別。

最後,最動人的是,在這檔節目中還有奇蹟之甘甜

吳昕醫生組接到預報,是一個低血糖病例,然而到達現場,他們卻突然面對一個心跳呼吸都停止了的病人。

在不遺餘力的心肺復甦後,病人的心跳回來了。

他們驕傲地說「又救回來一個」,臉上是最純粹的喜悅。

從呼吸心跳停止,到心肺復甦成功,只用了8分鐘。

用司機阿宗的話說就是——和死神賽跑。

這部紀錄片看罷12集,我們彷彿也在生死的賽道上,同急救員一齊目睹了道邊的種種,

有老去後的力不從心,有親人離世的大悲大痛;

也有上百車輛為嬰兒營造的生命通道,有事故後冒死爬進車底救治的急救醫生……

有的是生之喜悅,生之奇蹟。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在他們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去的途中,一隻小奶貓爬進了車底,他們想方設法把它從車底下抱出來才離開。

所謂醫者仁心,大概就是去尊重一切生命。

尊重它的奇蹟和偉大,也尊重他的流逝和變化。

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寫道:

人生的鐘擺永遠在兩極中搖晃,幸福是其中的一極。要使鐘擺停止在它一極上,只能把鐘擺折斷。

在這檔紀實節目中,你會看到那座人生的鐘擺。

生命的本質是苦,它最為令人動容的,是它在兩極間不停擺動著。

圖 / 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電影 的精彩文章:

注意,如何假裝很懂藝術的知識點來了!
新片場學院三大線下課程限時優惠

TAG:V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