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嘉那瑪尼導遊詞創編
你見,或者不見,我就在這裡,風裡雨里在大美玉樹等你,親愛的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大家此行的導遊江才,今天我們來到的是世界第一石經城玉樹嘉那瑪尼。每天清晨,天剛蒙蒙亮起,嘉那瑪尼城的環城道上就陸續會有虔誠的藏胞前來轉經和朝拜,直至深夜。他們手搖轉經筒,繞城快步行走,或轉動大轉經筒,口誦佛經,緩步向前,也有的藏胞神情嚴肅,跪磕長頭,有的還會買上幾塊瑪尼石,默許心愿,將其輕輕地放在瑪尼牆上,繫上哈達,以表達自己美好的心愿。
聽丨見丨風丨景
- 用耳機收聽效果更好 -
玉樹嘉那瑪尼,位於玉樹州府所在地結古鎮東郊5公里的新寨村, 是一座由刻著六字真言或一篇篇經文,現有瑪尼石25億塊,東西長240米、247米,西面寬61米,東面寬73.6米、最高處達6米、最低處有3米。2002年1月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是世界最大的瑪尼堆。
這座經石城是藏傳佛教高僧嘉那多德桑卻帕旺於1715年創建,它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與演變,在此期間吸收了當地宗教、文化、藝術的精髓, 並以白石崇拜為對象, 使數千萬信徒被她深奧的宗教文化思想和神聖的白色石塊給折服。在藏區瑪尼石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更是藏族石刻文化中的奇葩。同時, 玉樹嘉那瑪尼石在當地人們的心目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成為他們靈魂棲息的港灣。玉樹嘉那瑪尼石是藏族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在玉樹地區石刻藝術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玉樹嘉納瑪尼石的種類可概括為咒文類、經文類、佛像類、佛教符號類和佛塔類等五大部分。其中瑪尼石刻類最多, 故稱瑪尼石城或瑪尼石堆。
「瑪尼」二字,是佛經觀音六字真言的略稱,漢譯音為、嘛、呢、叭、咪、就像漢傳佛教里信徒們時常口念的「阿彌陀佛」一樣,是藏傳佛教信徒們隨時口誦的祈禱咒語。藏傳佛教密宗認為這是密宗蓮花部的根本真言,是度母(觀世音)所傳真實言教,又稱六字真言或六字箴言。這六個字,概括了大乘佛教的全部價值觀念和修行目標,是諸佛思想的集成,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本源,涅槃解脫的大道。藏傳佛教認為,西藏是觀世音菩薩發願度化之地,對之敬,最大的方法就是誦念「六字真言」。所以,藏傳佛教的信徒堅信,隨時口念「六字真言」,能證悟自己的清凈菩提之心,除卻煩惱災難,不斷增積功德。
高原上的石頭在藏族人的眼中是神聖的,瑪尼石更是具有神光靈性,藏族人崇尚石頭,美化石頭,佛化石頭,又用這種特別的石頭文化裝點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和心靈更加豐富多彩而美麗,這是一種少有的智慧。而古老的崇石習俗和當今的瑪尼石情結,也反映了世世代代藏族人的一種文化傳統取向,如同漢民族神話中的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精衛銜石填海、孫悟空石破降生等一樣,融入了他們的深深情愫和精神寄託。他們認為,大地上每一塊石頭都是有靈的,不能隨意褻瀆,這折射出藏民族尊重自然和原生態的一種人本主義思想。
藏族的石刻文化包括岩畫、石碑、石經三大類型,其中石經是泛指雕刻在石頭上的佛語、造像和圖符等。藏區大量出現石經是在佛教後宏期。是藏族先民在生活實踐當中精神生活與實踐的升華,更是藏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在藏傳佛教美術和民俗美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功能、審美意義和神聖而獨特的宗教地位。同時古時候在沒有更好的繪畫草稿條件下,石頭是首選材料,一是隨處可獲,二是刻的畫面久存不毀。
追溯瑪尼石現象形成的根源,其實遠不止始於佛教的出現。在藏民族早期文化中,就有山神和岩石自然崇拜的祭祀形式,一般是在山上壘一個「拉則」,進行定期祭拜。西藏原始苯教出現後,也崇信萬物有靈。苯教稱:創世時代,白色冰川出現了兩個石堆,這是兩尊神聖的人間守護神道路的界標。之後,人們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湖旁、山口處也仿建這種石堆,表示對神的敬畏,以得到神的隨時指引和護佑。佛教傳入藏地後,也繼承了這種建立石堆祭祀山神的古老習俗和傳統,石頭上面刻上了經咒、經文、佛像和各種佛教圖案符號,這種瑪尼石堆也因之被稱為「多崩」「瑪尼堆」,即十萬經石之意,意即信徒每過此地,丟一顆石子或獻上一塊刻上經咒的石頭,就等於念了一遍經文,積累不少功德。這樣,瑪尼石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代一代傳衍,越堆越高越大,形成一座座小山、一堵堵高牆、一個個石城,成為藏地的一種聖跡勝景,一種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徵。
嘉那瑪尼石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個時期為苯教時期的瑪尼;苯教是西藏土生土長的古老宗教, 其在藏區發展時間更是早於佛教幾百甚至幾千年。結古地區原是苯教盛行的地方。苯教在這裡發展經歷一段時間後, 到了代,結古地區的苯教寺院遂即消亡, 代之興起的是兩座噶舉派的寺院據說其中一座是尼姑寺。所以苯教瑪尼在很早的時候就有,現在的嘉那瑪尼石堆底層中就有翻出來苯教時期的瑪尼經文「瑪折米葉」石片。而且在嘉那瑪尼佛堂里也可以看到瑪折米葉瑪尼。
第二個時期為文成公主進藏時的瑪尼,相傳文成公主進藏途經玉樹休息一個月,並在勒巴溝、貝昂溝等地留下了許多佛教岩畫、石刻瑪尼,對玉樹地區石刻瑪尼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個時期為八思巴時的瑪尼,在佛教後弘期八思巴一行到達噶巴域也就是現在稱多, 受到空前盛大的歡迎。在該地舉行了盛大的法會, 聚集僧俗信徒達一萬多人, 八思巴在隆庄地方升座講經說法, 傳授灌頂。後人為了紀念這次盛會, 噶巴域從此得名為「稱多」 意為萬人集會, 即今玉樹藏族自治州的稱多縣在稱多地方。
第四個時期為嘉嘎·西饒堅贊的伏藏瑪尼,據當地老人們口述, 在藏曆土虎年(1458年)前嘉嘎·西饒堅贊, 前往玉樹地區時, 在新寨村親手在石塊上刻寫六字真言。他怕這塊瑪尼石被強盜和土匪搶走, 就把這塊瑪尼石埋藏在東面不遠處的「勒茨曲果」底下, 就說以後有一個人來這個地方, 將瑪尼石發揚光大。
第五個時期為由結古寺第一世活佛甲那道丹松曲帕旺所創建的瑪尼,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時期。聽老人說在300多年前甲那道丹松曲帕旺隨眾人一道前往勒茨曲果,挖到一箭長的深度時, 挖出兩塊表面刻有六字真言的黑色石頭。在離幾丈遠的地方建起了現在的規模,而這塊石頭現在就供奉在嘉那瑪尼佛堂內。
自玉樹嘉那瑪尼石經城的建立,不僅構成了玉樹人民精神生活和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最好體現。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藏族人開始注重融洽、安詳、和平的社會生活, 倡導以慈悲、施捨、忍讓等藏傳佛教倫理道德的品行。同時, 嘉那瑪尼石, 極大豐富了當地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也由此形成了嘉那瑪尼石宗教節日、曲卓等民俗文化。同時也使人們彷彿領略到神靈存在, 把抽象的教義,寓入無形的情感中。「因果報應」 是藏傳佛教的基本思想, 佛經上「業」 有三報,一者現報, 二者生報, 三者後報。若要脫離今生的苦海, 走入善趣, 就要施捨行善、積累功德。而嘉那瑪尼的雕刻、曲卓的表演, 正是身語意三者的體現。也更多地趨向對佛的尊崇、頂禮膜拜和信徒個人的功德積累,成為一種更為純潔、更為虔誠的表達方式。
如果冬天來到玉樹嘉那瑪尼石經城便可以目睹由結古寺在藏曆十一月十一日舉行,為期五天的世界和平薩迦祈願法會。法會將有來自玉樹各縣以及四川、西藏各大寺院的5000多名僧眾參加,前來參加的百姓達5萬多人。為期五天的法會,僧侶們每天早上九時起在領經師的帶領下念誦《文殊師利真實名經》《普賢行願品》《金剛經》《極樂願文》等經文直至下午五點。寺院還為廣大信眾廣設供燈、供齋、薈供、煙供、火供、放生等諸多祈福和超度佛事。法會的目的在於祈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祈願當前威脅世界眾生的自然災難得以平息,並且祈願眾生家庭幸福、工作順利、身體健康。雖然每天成千上萬的信教群眾將嘉那瑪尼石堆周圍擠得人山人海,但秩序井然。虔誠的信徒們撥弄手中的念珠,手執轉經筒,繞著石經城緩慢行進,朗朗的念誦聲為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瑪尼石堆增添了肅穆莊嚴。
千言萬語不及此刻這寧靜與神聖,其實生活也可以非常簡單,就像在這裡轉經的虔誠的信徒一樣,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給世人祈福,他們以世人的快樂,作為為自己的修行。所以願大家走的時候帶點嘉那瑪尼的寧靜和的靈氣,帶回家中保佑全家事事順利、萬事如意、從容面對生活每一天。中國有句古話,叫「兩山不能相隅,兩人總能相逢」,我期盼著在不久的將來能再次和大家相會,扎西德勒!
文:江才扎西 15旅遊管理2班
編輯:旅遊商貿系
? 途境青海


TAG:途境青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