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棗強縣大營鎮王灘冀氏源流

棗強縣大營鎮王灘冀氏源流

棗強縣王灘冀氏源流

棗強縣王灘冀氏是在明永樂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年)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來。據手抄碑文記載,明永樂二年八月十五日,隨移民大軍從山西洪洞縣出發,徒步至邯鄲永年,將三老留至永年(時稱廣平府),大老,二老來王灘定居,史料碑文記載,移民時兄弟三人,大老冀誌,二老冀發,三老冀興(晗)來至河北,四老冀業留守山西。

移民至棗強縣這一村落,只有姓王的一姓氏,只有一建築群:土地廟,白衣奶奶廟,一座雄偉壯觀的玲瓏寶塔等,當時人們只知道叫龍塔村(後因王姓在棗強縣有一縣丞,實力雄厚,則命村名為王灘)據傳,因戰亂水災,黑岩山的水沖沒村莊等原因,此地人煙稀少,名始祖朱元璋在位時已幾次移民,到朱棣在位時就不足為論了,所以說冀氏移民是從永樂二年始,而我冀氏來之前則有人從山東移民在此地的王氏在此居住,因此冀氏兄弟來後定居時分得房子,時隔數年後,在塔正北偏東400米處建房作為祖宅,因冀氏都是帶功名移民,所以說來後時間不長,人丁興旺,人口發展迅速到六百多人,後因地震水患等原因,朝廷幾次從此地移民至山東,陝西,北京,天津,內蒙,新疆,寧夏,遼寧,吉林,黑龍江,石家莊,保定,滄州等地,冀氏人口減少至三百人。

冀氏兄弟來此地後,田地荒廢,我冀氏祖在沙河兩岸開荒土地,到景泰年間已擁田地九百七十三頃,人員正是興旺時期

冀州冀氏由來

明朝永樂二年(1404),我們祖先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棗強縣王灘村已有六百一十多年。在此地一百多年後,到了第七世(代),冀進才,冀有才兄弟二人從王灘遷出,冀有才遷至今棗強縣張秀屯冀家莊,冀進才攜帶二子六孫遷至今冀州區東野庄頭村,現該村人口1100多人,土地2600餘畝,冀氏姓約有700人,佔全村李,張,王,康,蘇,焦,山等宗姓百分之六十多。

冀進才定居東野庄頭村後,六孫分為六門,分頭門,三門,四門,六門,繁衍至今,三,五門無後人,據傳回遷山西,遷往他處等,但無記載考證。

冀州現有冀姓人口1200多人,主要分布在東野庄頭,柳家寨,雙冢,蔣家莊,鹽廠,小寨,北尉遲,北榆林,堤里王村9個村莊。東野庄頭村冀姓最多,占冀州的60%以上,其他8個村莊的冀姓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東野庄頭村遷出,原因不在乎投親靠友,打工種地,婚姻關係,承繼等。冀州冀姓在不同歷史時期陸續從冀州遷出至山東,陝西,北京,天津,內蒙,新疆,寧夏,遼寧,吉林,黑龍江,石家莊,保定,滄州等地。

2007年在冀萬茂(東野庄頭村人,時任冀州市人大主任,退休)的策劃支持下,組織了由冀洪泰(柳家寨村人,時任縣誌編製工作)和【冀州縣誌】的幾位工作人員,由冀振博(野庄頭村人,時任冀州市公安局幹部,退休)的協助下,查找出清朝乾隆年間編寫的東野庄頭冀氏宗譜,以此譜為依據,歷經四年的不懈努力,尋根問祖,於2010年7月編寫的【冀州冀氏源流】一書出版,發到冀州有冀姓的9個村莊展閱。

在【冀州冀氏源流】一書編製定稿前,已得知先祖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遷至地是棗強縣王灘村,為尋根問祖,編寫人員多次去王灘走訪,因我們努力不夠,再就是王灘冀氏族人不願提供冀氏族譜的原始資料,所以,【冀州冀氏源流】一書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分析判斷也出現了一些差錯。2010年後,棗強縣冀王灘村,趙王灘村,邢王灘村在冀國龍的帶領下,組織了較多人力,物力,財力,對【冀氏族譜】編製展開了大規模的挖掘工作,經過5年多的時間不斷努力,【冀氏族譜】浮出水面,它是我們冀氏先祖至今從山西移民至河北600多年繁衍生息,傳宗接代的真實寫照,此書記錄的年號,世代,名字都是經過較周密的考證和推敲,準確無誤,這是我們冀氏子孫的無價之寶,這筆財富需我們冀氏後人珍惜愛護,在展閱【冀州冀氏源流】一書中,如出現了與【冀氏族譜】矛盾的地方,以【冀氏族譜】為準。例如:遷至王灘的始祖名冀誌,是明永樂二年(1404),冀誌為移民王灘的始祖,為一世,【冀州冀氏源流】中,記載的氏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從棗強王灘村遷移到冀州東野庄頭始祖冀進才,他是移民後冀姓第七世,攜二子六孫定居東野庄頭村,到冀沛然,冀沛如已是第十世,【冀州冀氏源流】中的冀沛然,冀沛如等兄弟是第八世,全書世代差了二世代,在展閱【冀州冀氏源流】中,都往後推兩世(代)就對了,比如,你是冀氏第20氏(代)實際是22世了,總之在以後查閱【冀氏族譜】和【冀州冀氏源流】時,出現矛盾,以族譜為準,源流為參考.

在就【冀氏族譜】的編製過程中,以棗強縣王灘冀國龍為主的團隊做出了巨大貢獻,付出了許多心血,冀州東野庄頭冀景林,冀喜峰,冀洪仁等人給予了協助,為【冀氏族譜】編製工作走東家,竄西家出了不少力,尤其是冀景林為尋根問祖,出錢出車,常來往於冀州與棗強王灘之間,特別一提的氏每年大年初二他帶車與東野庄頭部分族人去王灘始祖墳上拜年祭祀,為冀氏及後人做出了榜樣。

冀振博

2017.2.16

關於王灘冀氏與冀家莊,冀州九村冀氏的關係

王灘冀氏與冀家莊,冀州九村冀氏到底有沒有關係?是什麼關係?這個問題一直氏冀氏族人,尤其是近代族人們的一個謎。

通過冀王灘冀國明保存的其祖父冀以匡手抄明代分家碑文(即:九孫分家也就是冀氏第一次分家)得知,另外各家族譜記載集中捋順,也就清晰地知道王灘冀氏所輻射的周邊,包括張秀屯冀家莊,冀州九村,冀吉利,南宮南六房,喬村,原廣平府移民時途中留下來的一支都是從山西移民前山西冀氏冀言的後代,確切的說這套書中所有冀氏第八世以後都是始遷祖冀志的後代,因為始遷祖冀發的後代第四世在大移民時就遷有山東等地。

即:冀誌(安氏)生四子(政,效,教,敬)順敬(張氏)生四子長子起(邊氏)生五子,次子匯秋(鄒氏)生三子,三子配汶(樊氏)生一子冀勝(文,王氏)生三子,長子進財(分家後去了冀州東野庄頭)次子有才分家後留於趙子諫冀家莊,老三據說去了王灘,但沒有資料,也沒有找到誰是老三的後人。

為什麼冀家莊,冀州冀姓這些年來沒有聯繫呢?從分家碑文得到的回答是:分家時兄弟之間有分歧,有矛盾,以至於把官司打到皇帝那裡,最後解決的不愉快,結果是兄弟爺們不相認,不走動,若干年後,後代不了解內幕,也就不走動了,到了民國時期,冀家莊冀氏與本村李氏鬧矛盾打官司,曾找過時任縣丞的冀王灘人士冀夢庄與時任婁子區長的冀步池,來王灘認祖,有過年節,後期不知道什麼原因又斷了關係。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認識在變化,過去的問題已經過去,已逝的祖輩的是非,我們後人無權,無資格評論,民族團結是主要的,過去的已是歷史,同族是一家,團結是首要的,忘卻過去,一直往前看,共建美好家園。

我們相信如果先人在天有知的話,這樣的結局他們會安息,保佑後代繁榮昌盛,越來越好。

山東永安冀氏祖傳史志

傳吾永安一世祖於清朝雍正年間自直隸省清河縣遷徙永安村(原徐庄村),永安二世、三世、四世均系單傳,自四世祖始香火旺盛,四世共生育三子(第五世),五世長子生育一子(第六世),五世次子生育六子(第六世),五世幼子生育一子(第六世),自六世開始人丁興旺,至今歷十三世,共有族人近400人。

相傳,吾永安四世曾攜帶長子回祖上,歸後詳述祖籍狀況,其中描述祖籍系大戶,門前有上馬石,大門牌坊,炮樓,以及詳述林地貌征,描述地理位置位於清河縣西北大約50-60里地。歸永安後,祖籍曾捎信要求回祖籍,家中有大事發生(傳說好像是要過繼子嗣或者繼承,但是不確定,因年久失傳,具體不詳),後永安族人書寫家信(具體內容不詳),讓一販豬豬販捎去祖籍,自此之後再無人回祖籍,逐漸失去音信。

為吾冀氏後代更加昌盛,使後代不忘祖根,弘揚祖德,樹立新風,尊老愛幼,和睦鄰里,責罰無道不孝非禮邪行,故尋祖立碑迫在眉睫,即召集合族人議決。倡議即出一呼百應,紛紛慷慨解囊資助。隨派永安八世洪舉、洪俠二人前往河北清河一帶尋根覓祖。二人於二零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至三月四日在清河縣、南宮市、棗強縣一帶四處尋訪,終在棗強縣大營鎮冀王灘尋到同宗人冀金旺,據當地族譜記載,吾始遷祖自雍正年南遷山東臨沂,另據棗強同宗人描述門前上馬石,大門牌坊,炮樓,描述林地貌征,以及大營王灘地理位置均與我永安四世描述祖籍貌征相吻合。

順應時代之潮流,辯識宗親之支派,利世代銘記,以期不復先輩,不迷後昆之願望也,特尋根歸祖。

王灘冀氏家譜堂

祖先崇拜,弘揚孝道是中國的文化傳統,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家族的根源系統,而家譜堂又叫祠堂,正是傳承家族文化的載體,族人每逢年節日聚此商議宗族事務,宣揚祖先教誨遺訓,全惡從良,積德行善,弘揚傳承家族美好品德,優良家風。

王灘冀門有總家譜堂,各宗支有分家譜堂,族門事務由宗族會首(族長)負責管理,一般家譜堂有堂號,趙王灘冀家譜堂號有「慎終堂」(東大院)「致和堂」(五大股),「四義堂」(南北院),後因文革「破四舊」政治運動各家譜堂祭祀活動而終止。

為了讓族人對冀氏家譜堂歷史有所了解,在此我根據調查走訪資料,對冀氏總家譜堂及五,七,九甲,老九家四大分支家譜堂作簡略介紹,不妥之處,還望族人予以更正。

王灘冀氏總家譜堂原址坐落在冀王灘中心大街西段南側,老麵粉廠廠房為大致家譜堂院落,長方形大院,門口沖東,院內家譜堂為三間土木結構抱廈瓦房,正房供奉家譜,祭祀用品,側房存放樂器等財物。每逢大年初一(或初二)王灘三村邢趙冀王灘冀氏族人在此聚首祭祀祖先,舉行排輩儀式,據趙王灘冀寶山講,排輩時,先按大小輩排列,同輩站一排,小輩依次向大輩作揖行禮,場面特別隆重,莊嚴,,肅穆。冀家族裡有族田,族田地租收入是宗族活動的主要資金經費來源,族人祭祀禮畢後,每年過年時還給族人分饃饃,只分男,不分女,據冀寶山,冀玉普等人講,每年初二去冀王灘(后街)總家譜堂領饃饃,初三五甲會族人去邢王灘五甲會家譜堂領饃饃,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冀家總家譜堂因失火焚毀,老家譜失傳,各門各支自立家譜,各敘各支始末,據時人譜序講,家譜失傳,上愧對先人,下愧對子孫。正因世傳家族排輩儀式,家族未曾因家譜失傳而輩份紊亂,輩份排序早已深深地紮根於一代代族人的記憶里。

五甲會家譜堂在邢王灘後大街西頭北側,邢立華宅院為五甲會家譜堂,藍表磚木結構平房五間,門內兩扇黑門朝南正沖大街,家譜堂正中供奉著本支始祖冀配和畫像的家譜。

七甲會家譜堂在冀王灘村中心大街東段南側,原七甲會冀仲和院內,現為冀福勤宅院,文革破四舊時,七甲會家譜焚毀,其先祖名號失考,七甲會多位族人回憶其家譜特別大,有一間屋子一面牆這麼大,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人名。

九甲會家譜堂在冀王灘中心大街中段北側,冀玉剛老宅為家譜堂原址,九甲會因遷墳分為老九甲和小九甲兩支,九甲會家譜堂供奉著本支始祖冀讚畫像的布幔家譜,據冀志輝講其先祖冀讚墓中發掘出寶劍,從一側面說明冀家不乏尚武之人。

老九家家譜堂在冀王灘中心大街西頭北側,冀才喜宅院為原址,據現資料考,其先祖冀謙傳人是從冀家老墳(石碑樓)遷出最晚的一支,冀謙五世孫冀聯城約在清康熙年間另立新塋,其家譜堂立冀謙為一世祖。

此外,冀氏各大支在往下細分也有家譜堂,總之,家譜堂是供奉祖先,祭祀祖先,舉辦宗族事務的族人公用場所,我們王灘總家譜堂緬懷先祖,弘揚孝道,感恩先人,激勵後人,成就了王灘冀門家風孝道傳承的佳話。

冀國江

紀實

通過冀氏網群,得知山東泰安冀氏是在明永樂後遷往該地區居住的,且在萬曆十二年續譜存放完好。

公元二零一七年二月十八日,冀國龍組織家譜整理小組部分人員前往走訪考查,由冀金召駕車,冀金旺,冀國龍,冀新建,冀玉保乘車前往泰安市羊流鎮羊流村,行程4個多小時到達目的地,見到了年已七十九歲的冀氏傳人家譜持有者冀貞余,經過短暫寒暄後,言歸正題,展出存放的冀氏族譜四部,經過認真查閱得出,該支派冀氏確實屬王灘冀氏遷往此地,隸屬王灘冀氏三世孫冀達五子中四世冀匯通移居該地居住的後人,則定居後的第五世傳人在萬曆十二年修譜一書,當時由於年久記憶名諱不清,匯通,只知通字,所以寫成「冀通」該書作序中由河北冀州移民,而泰安【縣誌】寫明「泰安冀氏是由棗強遷往該地居住的」,而時間與我王灘冀氏歷史資料中冀匯通遷往山東是一致的,具體遷往山東何地沒有記載。因此我們雙方一致得出結論,明代棗強移民時棗強四次遷往山東等地的冀氏,包括冀州冀氏隸屬王灘冀氏,都是從山西遷往王灘冀大老,冀二老的傳世子孫,沒有其他支派冀氏,所以定論泰安羊流鎮羊流村冀氏一支是從王灘冀氏遷出的

重要備忘錄

公元二零一六年十二月十八日,由王灘冀氏家譜籌備小組成員:冀國龍,冀金旺,冀玉保,冀國明,冀金召,冀新建一行六人,前往山東青州市黃樓鎮六村調查有關歷史資料,明朝由王灘移民於該地冀發後人之事宜,經走訪查訪黃樓,龍塘扶,小冀庄,冀家窪子等六村冀氏族人均不屬於棗強移民冀發的後人,都承認是鄭母村的鄭母冀,據了解此地據冀家窪子二十二孫冀,所說離該村南6華里村西豐冀,說過他們是從棗強移民的後人,去後沒有見到本人,其侄子二十三世孫領我們去他一叔父家,見到後本人否認,說是鄭母冀的後人,並拿出由鄭母村冀恆春等人編寫的【冀氏族譜】一套五卷,並沒有老族譜,其他村都是該套譜,沒有訪到王灘移民冀發的後人,只在冀家窪子見到一套清朝時期的鄭母遷往該村的後人的一套鄭母冀氏族譜,其他均是由冀恆春編寫的譜書。

後經六人商議見到了冀恆春了解情況,並在一起吃飯中了解稱,整個濰坊地區境內所屬冀氏,沒有一個是棗強移民,均是鄭母冀,走訪中斷,無功而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冀王灘村委會 的精彩文章:

TAG:冀王灘村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