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共生教育,撐起我語文理想的殿堂

共生教育,撐起我語文理想的殿堂

共生教育,撐起我語文理想的殿堂

向浩

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有一份夢想,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有自己的領地,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有自己的理想殿堂,但不管是夢想、領地還是理想殿堂,都是經歷一定時間,建立一定信念後,慢慢形成的。我的語文理想殿堂,是遇到「共生教育」,才慢慢顯露出基本雛形的。這倒不是說,我以前的實踐和研究沒有意義,而是說自己之前的實踐和研究都是一條條的線,沒有交織,沒有結構,只是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在一個平面里,不停地生長。去向哪裡,不知道,也難以想明白。

早些年的時候,得益於一些前輩的影響,在文本素讀方面下的功夫蠻多。每教一篇文章,都會自己先裸讀幾遍,主要任務是想尋找到一個「切入點」。所謂「切入點」,就是能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文本教學入口,通過這個入口,找到一條解析文章的路徑,然後逐層剝筍,得其文章精要。這樣的探索是有意義的,因為經過這樣設計的課堂,教師的教學思路清晰,學生學地也愉快有味。於是乎,找准一個切入點,然後順藤摸瓜,牽一髮而動全身,成了我解讀文本、設計教學的「不二法門」。也因此,我的語文教學也慢慢有別於其他老師的語文教學了。例如,2010年,我在江蘇連雲港執教的《小石潭記》一課,是我從教語文10年來比較成功的課例,在那次比賽中,這個課例還獲得了最好的成績。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活動如下:首先通過一個主問題「這是一個()的小石潭」展開教學,讓學生了解小石潭及其景物特點,整體感知,並落實重點詞句的理解,一箭多雕;緊接著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另一個主問題「這是一個讓人感到()的小石潭」展開教學,讓學生揣摩文章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情感,感受作者的獨特心境,用朗讀貫穿環節始終,達到學生與作者、與文本高度融合,同時了解本文的特殊寫法。兩個環節既是孤立的,又互為關聯。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發展,這節課的實錄與點評後來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現在看來,這是我教學藝術比較高級的形態,但是卻是「共生教育」較為低級的形態。因為,這節課生成固然是豐富的,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生長卻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這樣教學固然有些效果,有些趣味,但是它過於單薄,過於呆板。語文教學,不應該如此簡單。否則,這樣方式早就會被前人研究透徹了。

我苦苦思索,但始終沒法找到適合自己特點的一種理論。人,在遭遇事業瓶頸的時候,是最惶恐、最迷茫的時候,孤獨、不安、焦躁、憤怒……眾多情緒會一哄而上,侵蝕著人的內心,蠶食著人的意志,直至消極放棄。有些時候,一個人的理想之塔就會在此時轟然倒塌。我的第一個事業瓶頸期長達三年,這三年間,語文離我越來越遠。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本色語文」的主張,不久也接觸到了「共生教育」。這種機緣巧合既是偶然,也可以說是多年默默準備的必然。

2015年3月,受首屆全國「三新」作文研討會的邀約,我執教了作文課《如何寫好喻體》,旨在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這節課,從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況來看,應該是比較成功的。我的教學思路如下:

(一)在過程中指導學生寫比喻句。1.觀察教師,發現特徵最明顯的地方,確立為比喻的本體;2.自由創作比喻句,教師歸納學生生成的喻體;3.根據喻體的表達效果優劣,師生對喻體進行分類,並歸納出「陌生化」的喻體表現力更強;4.欣賞《圍城》(錢鍾書)中的三處比喻,鞏固選擇「陌生化」喻體的基本認知。

(二)在過程中體驗寫好喻體的一般方法。1.出示柳樹的圖片,讓學生自由選擇喻體,盡量做到「陌生化」;2.學生創作比喻句,並評價;3.運用擴展式描寫喻體的方法,描寫喻體的性質、狀態等,讓喻體更豐滿;4.選擇兩個或更多的喻體,嘗試寫博喻句,讓比喻更加豐富;5.嘗試用通感的形式從不同角度來寫博喻句,增強比喻句群的表達效果;6.選擇不同的心境自由創作比喻。這個課例的完整實錄後來發表在《中學作文教學研究》上。

在整個指導的過程中,教師不講寫作概念,弱化寫作知識的講解,主要通過學生寫作過程體驗比喻的常見寫法。方法的獲取主要來自同學和教師,部分來自經典著作,這就是「共生教育」的基本課型的淺層柔和,即生生共生,師生共生和他者共生,這節課的嘗試是比較成功的。後來跟黃老師談起這節課,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片段式的作文教學立足於整篇寫作的背景,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有意義。

這是真正的醍醐灌頂,一句話把我徹底教明白了。作文教學如果停留在片段構思和立意上,其根本的出發點是著眼於作文教學的技術手法,這樣的教學儘管能看到效果和目標的達成,但一旦學生進入整篇寫作,這些所謂技術手法都是很難融合於整篇的。因為隨著作者情感或主題表達的需要,技法的選擇是因時而異的,所以,立足作文整篇的構思教學才是有意義的教學。不過,這節《如何寫好喻體》的寫作課,讓我比較熟練地掌握了在過程中指導寫作的一般方法,同時也對「共生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為了把這條路走寬,為了讓自己的教學個性特徵更加明顯,為了讓每一節課能幫助學生實實在在成長,在2016年暑假,適逢黃老師來深圳做評委,我找了機會拜他為師,讓黃老師帶我登語文之堂,入語文之室。

《運用動作描寫凸顯人物性格》是在師父對我進行片段作文教學和整篇作文教學之後的改進版,原來的標題是《學一點動作描寫》。經過改變後,動作描寫訓練的根本目的變成了塑造人物性格,立足於記敘文寫作中寫人敘事類文章的基本寫法指導,但又不是單純的動作描寫指導,而是整體布局,逐層推進,寫出人物的精氣神來。課堂上,師生共生共長,寫作自然成篇。此外,這樣的設計,更是對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如何突出人物性格」的有效補充。我的教學思路如下:(一)讓學生就某一應景事件運用動作描寫記錄下來,如「放鞭炮」,如「寫作業」,如「撕名牌」等等;(二)指明三到四名學生讀自己的動作描寫習作,教師板書其運用到的動詞;(三)教師組織學生給黑板上的動詞進行補充,然後排序。最後讓學生運用黑板上的動詞,按照排列的順序,再寫某一動作過程,將動作描寫具體。(四)借用學生習作中的例子,指導學生在動作前後加以修飾,將動作描寫生動。(五)教師借用黑板上的動詞及修飾語,描寫一個慢性子孩子的動作過程,學生點評,讓動作描寫更加準確;讓學生描寫一個急性子孩子的動作全過程,體會通過準確的動作描寫展現人物性格;(六)藉助名作名篇中的動作描寫片段,指導學生運用其他人物描寫豐厚動作描寫,讓文章由「段」成「篇」。(七)最後一起研讀用精緻的動作描寫寫人的小小說,體會動作描寫不是一味做加法,精當的描寫才是最合適的描寫。這個課例的完整實錄發表在《江蘇教育》上。

這樣修改後,讓原來的只是片段訓練的碎片式作文訓練,變成了突出片段但以整體構思為主的整篇式作文訓練。片段訓練固然可以重點突出,逐個擊破,但是就長期來看,對學生的作文體驗以及作文能力形成是有壞作用的,就類似於碎片式閱讀相對於整本書閱讀的意義一樣。

隨著對共生教育理論的不斷熟悉,也隨著對共生教育各種方法的深入實踐,在教學中困惑我多年的「結論化」、「兩極化」現象得到了有效的抑制,甚至得到了根本的剷除。所謂「結論化」教學,是指教學過程以結論為中心、以讓學生獲得結論為目的的教學。有的是結論傳遞,教學過程,就是教師把現成結論直接或間接地交給學生(黃厚江老師語)。有的是結論解析,教學過程就是對各種結論進行分析;有的是結論推導,教學過程就是證明某一個結論是對的;有的是亂貼標籤,教學過程就是把一些概念貼到文本或者學習的作文上;有的是答案教學,教學過程是教師提問題,學生找答案,或者就是教師報答案,學生記答案;有的老師的教學就是為了完成板書;圍繞板書提問,圍繞板書活動……凡是種種,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於我的課堂教學中。還有「兩極化」教學,教師和學生兩極化。教師不了解學生的需求,不能引領學生的學習,不能解決學生的問題。或者有教無學,或者有學無教,或者教和學割裂,或者本末倒置,學為教服務;有時候是形式和內容兩極化。或者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任務式教學,機械化操作;或者花里胡哨,華而不實,教學活動形式主義;有時候是理論和實踐兩極化。表面上,新理念一大套,新概念滿課飛,但理念和教學實踐脫離,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並沒有改變等等(黃厚江老師語)。總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的語文教學總做不到「教」和「學」的高度融合與統一,總不能把自己的課堂變成一個諸元和諧的學習場。當然,也並不是每一節課都是「結論化」和「兩極化」的完全體現,只是「結論化」和「兩極化」現象在我的課堂里,多有殘留。而共生教育的課堂首先強調「共生共長」。「生」,是體驗,是發現,是創造;既有教師之「生」,更多的是學生之「生」,而教師之「生」是學生「生」的基礎。「長」是成長,是提高,是發展,既指教師之「長」,更多的是學生「長」,而學生之「長」是根本;其次強調「以活激活」。活的內容,活動的過程,活動的方法,活的結果。教師活教,學生活學。教師用活教激活學生學習;學生用活學激活活的課堂;再次強調「諸元和諧」。師生和諧,生生和諧,過程和方法和諧,內容和形式和諧;最後還要強調「過程學習」。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知識,在學習過程學方法,在學習過程中立德樹人。在閱讀中學閱讀,在寫作中學寫作。共生教育最主要的特徵是看得見學生的學習成長和精神的成長(黃厚江老師語)。

代表著我實踐「共生教育」理論比較成熟的課例,就閱讀教學而言應該是《誡子書》一課了,就寫作教學而言應該當屬《燈——記敘文布局謀篇之時空轉化策略》一課。2017年4月,在師父的指導下,我在南京曉庄師範學院附中執教《誡子書》一課,其教學思路如下:一、以讀共生。具體教學流程如下:(一)依「讀」共生,知人品情:1.依據生成,讀准字音。指明學生朗讀全文,依據學生的生成組織學生學習生字生詞;2.添加句讀,讀好停頓。依據發語詞知識、文言辭彙積累、成語俗語積累以及文言預感判斷句讀,讀好停頓;3.巧借標點,讀清層次。將句讀換成標點符號,並藉助註解,說清理由,讀懂文意,讀出層次;4.巧憑虛詞,知人品情。因為作者的情感往往是通過文中的虛詞襯托的,在弱化虛詞的基礎上,突顯實詞,不僅意義不同,韻律也會不同,這樣就讀出了經典文章之文質皆美的特點。這一些列讀的教學活動,是逐層遞進,逐層深入的。(二)借「靜」共生,感悟文理。首先讓學生找出文章的文言「靜」,然後依據「靜」字的本意、引申義、比喻義來判斷文中三個「靜」字不同的內涵,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最終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熾熱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三)他者共生,古意今解。讀經典文言文務必要讀出它的現實意義,因此,在充分理解文中「靜」字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探討「靜」在其他文學作品中的意義,甚至當下的意義,從而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意義。例如通過對比閱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以及探討「儉」的本義來理解靜的豐富意蘊,如不爭,靜為治學之基。看淡名利,順其自然;如「平和」,靜為修身之本。心平氣和,陶冶性情;如「寧靜」,靜為明志之根。志存高遠,惜時進取。通過這樣的教學,我驚喜且清晰地看到了學生學習的生長和精神的生長,學生也體會到了學習和精神生長的愉悅。共生作文教學課例《燈——記敘文布局謀篇之時空轉化策略》,我在全國很多地方講過,幾乎所到之處都是讚譽有加。這節課之所以受到師生們的歡迎和熱捧,我覺得一個最關鍵的原因是踏踏實實踐行了「在寫作中教學生寫作」共生教育理念,學生在在寫作的過程實現了寫作能力的提升,幾乎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最後寫成一篇可以看到自己進步的文章。這節課分為四個生長階段:一、初看——第一印象。讓學生觀察一盞非常普通的路燈,然後讓學生圍繞具體特殊的「燈」說感受,奠定寫作的情感基礎;二、凝視——燈里燈外。讓學生「專註地看」,看到「燈」本身不同的部位,以及「燈」周圍的事物,然後正面詳寫燈的各個部位,側面略寫燈周圍的景物。接著「用心地看」,思考「燈」的哪一部分最讓自己走心,並將那一部分具體生動地描述出來;三、回看——燈之人事。學生自由交流以往的生活里有關燈的人和事,並指導學生寫好這個故事。例如「寫好記憶中的那盞燈,並特寫燈的某部分」、「寫好燈下的那個人或那件事,最好交織著寫」、「寫出此燈、此人、此事所引發的情感」等等;四、深看——借燈悟理(或抒情)。從當下的燈,聯想到過往的燈,目的不是為了寫燈,而是要超越燈,超越人和事,寫出自己的感悟,即寫好故事的主題,文章的主題。根據我的課堂觀察,不管面臨怎樣的學情,幾乎每位學生都能寫出令人滿意的文章來,我想這就是共生教育最大的價值所在吧,後來這兩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實錄分別發表在《語文教學通訊》和《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這樣的課堂學生的求知慾和思維被充分激活,老師也被學生激活,互相激活,活力四射。正像師父說的那樣:「一切好課皆共生。共生教育課堂,最大的特點就是『活』,教得活,學得活,教活了。」師生在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中,實現了思維的發展與提升,也實現了審美的鑒賞與創造,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師父也告訴我,這兩節課已經完全具備了共生教育的基本特徵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語文共生教育的大道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追隨,在行走,在思考,在實踐。我也帶著我的老師們,跟著師父的腳步,將共生教育理論在全國各地不斷推廣,讓共生教育理論惠及更多的語文老師,讓共生教育理論惠及更多的學生。讓更多的語文人,像我一樣,用共生教育,撐起自己語文理想的殿堂。

(作者系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初中語文教研員)

向浩語文∣精彩連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浩語文 的精彩文章:

TAG:向浩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