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要通過網路判斷我過得好不好

不要通過網路判斷我過得好不好

上周末,一個研究生同學想回學校看看,先來找了我,因為我家離學校比較近。

畢業之後我們只通過網路有過聯繫,一晃六、七年過去了,離開了校園,我們兩個的生活方式也漸漸變得不太一樣。

她性格外向,愛與人相處,單身的她很少有獨處的時間。她說,她家每周都有客人來訪,一周要與朋友聚上幾回,逛街或是吃飯。然後,她問我一般周末都是怎麼過。

我說,我一般周末就一個人在家,看書或者看電影。

她問:「你沒有朋友嗎?」

這個問題真是把我難住了。

說沒有吧,我覺得有些難為情,對年輕人來說,交友關係是證明自我存在的重要表現,最讓人感到挫敗的是只有自己被孤立。說有吧,我又有些心虛,到底什麼樣的關係才能稱為「朋友」呢?

或許是性格的原因,我是那種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的人。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修養可以假裝,性格卻很難改變。

當然,知心的朋友也有幾個,但他們就像「隱形人」一樣,平時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只有當我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才會現身。然而,我的生活中並沒有太多急需別人幫忙的時刻,所以,獨自一人就成了我生活的常態。

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問題已經不願意多做解釋,所以,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只是回答:「有啊,但是他們都很忙。」

她對這個答案好像並不滿意,但也沒有深究下去。

中午,我在廚房做飯,她在客廳參觀我的書架。參觀之後,她的評價是:「你看的書很消極,你寫的文章也很消極。」

她所謂的消極,是指我的書架上沒有標題很正能量的書,相反,書的標題都透著一股「喪」的氣息,比如我最近在看的《這個世界土崩瓦解了》和《再也不得安寧》。

卡夫卡說:「如果我們在讀的這本書不能讓我們醒悟,就像用拳頭敲打我們的頭蓋骨,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讀它?難道只因為它會使我們高興?我的上帝,如果沒有書,我們也應該高興,那些使我們高興的書,如果需要,我們自己也能寫。但我們必須有的是這些書,它們像厄運一樣降臨我們,讓我們深感痛苦,像我們最心愛的人死去,像自殺。一本書必須是一把冰鎬,砍碎我們內心的冰海。」

說我看的書太「喪」我無法反駁,說我寫的文章消極,我倒是可以辯解幾句。

首先要說這幾年來我的生活過得確實不太如意,每當我有寫作衝動的時候,往往都是我遇到坎坷的時候。

寫作對於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在《芒果街的小屋》,有一位快死的嬸嬸這麼告訴特蕾莎姑娘——寫下去,一定要寫下去,那會使你自由。

在一個沒有記憶和沒有夢想的地方,文字,是「那一小撮」人拯救自我的唯一方式。

前段時間,爸爸複查的結果不太好,我心裡難過,忍不住發了一段文字:「昨天上午我還在想著,再寫一篇《爸爸,要記住你是個勇士》(11 Happy Ending)篇,寫第二次我陪老爸去上海做手術的事。 結果,昨天下午他的複查結果出來,肺部有結節,考慮轉移。今天上午找專家複診,得到的結論依然是考慮轉移。我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現在依然不太相信這個結論。昨天晚上失眠了,想了很多,一是為什麼生活對我有那麼多的考驗?二是人應該怎樣活著? 這幾年,我無比渴望能和普通人一樣有著安安穩穩的生活,但上天偏要給我的人生設置很多關卡,好讓我體會一下人生不能白活。那麼,好吧,既然生活已經變成了通關遊戲,那就一步步勇敢地闖出去。」

結果有讀者留言:「昨天看到你發的關於你父親病情的文章,看到你說竟然生活已經成了通關遊戲,那就勇敢的闖出去。特別有感慨,因為就在近兩年身邊有不少同事,朋友還有親戚,查出了比較嚴重的大問題,很多時候感覺無能為力,更不敢去想像如果是自己去面對,到底如何是好。但是就像你說的,既然已然面對了,就走下去吧,為你加油!」

我回復:「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希望自己越來越強,也希望能夠給周圍的人帶來鼓勵。」

是的,我當然希望成為一把砍向內心大海的冰鎬,通過寫作給周圍的人帶來鼓勵,不是通過記錄生活中那些偶爾發生的讓人高興的事,而是通過那些時常發生的不怎麼讓人愉快的事。

吃完飯,我們自然去了學校。畢業之後,我幾乎沒有離開過校園,對它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雖然她離學校也只有一個小時的路程,卻一次也沒回來過。我一路給她介紹七年來校園發生的變化,她像個孩子一樣興奮,不停地拍照,也不停地讓我幫她拍照。走出校園的時候,我們兩個的手機里都是她的照片。

回到家,她開始整理照片,選出一些滿意的發朋友圈。我從她的朋友圈裡選了幾張存在了手機里。

她問我為什麼不發朋友圈。

我說不知道該說點啥。

於是,她又得出一個結論:你不願意把自己的生活狀態分享給朋友。

一天被她揭露了兩次,真的心好累。

消極,獨來獨往,不知道其他的朋友對我是不是也是相同的評價。

真是抱歉,讓你們擔心了。

其實我也沒有那麼凄慘。

不發朋友圈的日子,我花了很多時間跟家人交流,一個人的時候就看書、健身、看想看的電影,豐富自己的生活。偶爾發的朋友圈也只是一本書或者一首歌而已。回過頭來看,我的朋友圈識別度確實太低,從中完全勾勒不出一個人生活的樣子。也難怪關注我朋友圈的人有些擔心。

只是我們什麼時候開始用朋友圈去定義一個人了呢?

有了朋友圈之後,我們似乎對朋友了解更多,但也有可能更少。

我們不能只在朋友圈看完彼此的一生。

有時候我也會擔心那些淡出朋友圈的人現在過得好不好?他們越是不發朋友圈,我越是對他們牽掛,也越在意他們發出的隻言片語。

很多人覺得,每一個不發朋友圈的人背後,都會有一個故事。其實也未必,或許他們只是懶而已。熱愛生活沉浸於生活本身的人和事,才是生活的真諦,這與發不發朋友圈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頭號玩家》最後的結局,綠洲每周關閉一天,人們在那一天里遠離網路,跟朋友在一起。朋友圈似乎也應該學一學,每周至少有一天,你的朋友不再只是朋友圈裡的一個符號。

我和她在朋友圈互動了那麼多次,都不及這一次的見面。

所以,不要通過網路判斷我過得好不好,有本事來我家親自確認一下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以夕 的精彩文章:

爸爸,要記住你是個勇士

TAG:何以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