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面對孩子的「故意」,作為家長如何應對

面對孩子的「故意」,作為家長如何應對

很多時候,「孩子故意不去做該做的事」,甚至發展出「故意去做不該做的事」,從心理學解讀,這種行為定義為「偏差行為」

一、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作為家長,您能不能第一時間解讀出來。您能不能走進孩子心理世界,看到孩子背後的「故意」是有原因的。您能不能接受孩子此時的狀態於她是合理的?

很多時候當家長的粗心忽略了孩子此時的感受,只一味的教育孩子「應該」怎樣怎樣。殊不知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你的所有說教都是徒勞無功的。

二、孩子用「故意」的「偏差行為」表達自己的不滿或憤怒,從另一個層面,說明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有誤。當家長的覺察同時,能不能幫到孩子學會合情合理的有效表達。

三、案例分享:

清明放假三天,因值班放假當晚沒來得及商量明天行程。一早醒來,把懶床的女兒喊起來。

「咱們今天怎麼安排?」

「回老家上墳去」爸爸提出來;

「我做作業」女兒平淡的回答。

「好不容易放假,第一天咱一家人統一行動。回家掃墓」我做了決定。

「我不管,我不回去,我就要做作業」女兒固執的堅持。(有些反常)

「先回老家,掃墓。清明放假本身就是為了祭祖掃墓的活動設立的。作業明天做,或者下午咱早回來」我提高嗓門極力勸說。

「不行,我就不去,昨晚爸爸都答應我了」孩子已經有些委屈的喊起來。

「清明放假,一塊回去吧。寫篇掃墓心得」爸爸在一旁打哈哈道(估計當爹的拗不過女兒,其實也蠻希望孩子一塊回去的)

「你說話不算數,昨晚你都答應了。賴皮!」孩子沖老爸吼起來,憤怒的。

「不能跟你爸爸這樣說話!」我馬上厲聲制止。

「不管大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不能對大人大吼大叫」!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局限於事情的是非真假對錯,而忽略了說話者的態度。作為孩子,如果跟大人大吼大叫,這就意味著孩子不怕你,故意挑戰你的權威。試探你的底線。如果你沒當回事,孩子就得逞了。權力系統倒錯就是這樣開始的。她能跟你大吼大叫,以後她就會不聽你的,不把家長當回事。她就不會把自己當女兒,不把你當父母。必須制止。)

孩子沒再說話,站起來,鬱悶的跑進自己房間,關起門。

我忽然意識到孩子可能有不順心的事了(以前我們商量事,是能聽進去的)。

馬上語氣緩和了下。

「咱一塊回老家,給你5分鐘考慮時間」。(給孩子給大人分別緩衝的時間,冷卻下。其實孩子早做好決定了。需要一個台階下)

期間,我開始收拾行李。放寬到10分鐘了,我敲門進去。看到孩子趴在床上,還穿著睡衣,一副你說你的我巋然不動的架勢。

靠上去,我也趴在床上摟了下閨女,拍了拍她的屁股,嗔怪的說「吆,這娃怎麼還沒換衣服啊」(跟孩子的親密接觸也是緩解關係的方式)

「哎吆,媽,你煩不煩啊」女兒噘著嘴,嘟囔了一句。能看出孩子已經氣消了,只是礙於面子還放不下。

「我可是很困的」「沒事,上車你睡就行」(看出孩子鬆動了,開始撒嬌了)

「我腿疼走不了」「坐車不用走多遠,不行我背你哈」我故意開玩笑。

忽然意識到,孩子昨天去烈士山掃墓,徒步走了50多里路,昨晚就說累啊,腿疼的要命。今天睡一覺肯定有肌肉反應啊。哎呀,我這當媽的太粗心了。怎麼忽略這麼大的事了。怪不得孩子不高興。也沒問問孩子累不累,能不能出門?就擅自決定。

「哎吆,閨女啊。太不容易了。從沒走過這麼遠的路,關鍵是還拖著同學回來。自己都累成這樣了還幫助同學。這得多大的能量才能支持下來」

「哎吆,媽媽都心疼死了。我給你按摩按摩,捏捏,放鬆放鬆哈」

這遲來的安慰讚美,也算彌補了孩子的落差。其實很簡單,家長能否及時關注到孩子,覺察到孩子的不良情緒,就夠了。(自我批評下,我這當媽要及時覺察才是)

三下五除二的,孩子很快收拾好。

我們出發了,一路說笑。

孩子依偎在我懷了,我們共用一個耳機聽著她喜歡的音樂。同時,我想到了孩子的表達還需要修正。看孩子情緒狀態不錯,我小聲的湊在她耳邊提醒:孩子,昨晚你爹專門陪你看你喜歡的電影。多好的爹啊!結果今早你對你爹的說話態度可有些不妥哈!

「呃,我知道了」

記住「不管你受到什麼委曲,都應該告訴爸媽,但絕對不能把氣發在爹媽身上。你不論覺得父母給你什麼不公平的待遇或委曲或不解,都不可以對父母生出怒氣。因為父母是全世界唯一不會傷害孩子的人(有虐兒、攻擊或性侵行為的,都是變態的父母,必須立刻舉發),家中所有的委曲不是誤會就是生錯氣(或是錯在自己)。就算爹媽錯了,也不是故意的。你要知道自己是「女兒」。女兒就應該:一不可以對長輩生氣,話要慢慢說,不能太凶;二是態度──始終保持尊敬。記住了吧!」

「我知道了,我知道啦!」孩子偷偷指指前面開車的老爹。做出個「噓」的手勢。(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也感到難為情了。慢慢來吧。這也是我們大人需要言傳身教的任務。家庭系統中,家是容許犯錯的,有愛有寬容。同時家也必須有長幼之別。孩子要懂得敬愛尊敬家長

回到老家,看到孩子大姑二姑三姑,我馬上表揚到「你這侄女可厲害了。昨天走了50多里路,第一次走這麼遠的路,還拉著同學,多不容易啊。關鍵是本來腿疼還挺累的。為了掃墓還是堅持回來了。」

「哎吆,太厲害了,累吧…」姑姑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誇起孩子。安慰孩子。孩子挺自豪的。

第二天一早,「放假了,你姥姥也想你。作業盡量趕,咱中午去你姥姥家。」孩子很痛快的作業去了。中午一塊去姥姥家。我又守著姥姥姥爺誇孩子多麼多麼不容易。孩子被誇的都不好意思了。

三次表揚,對孩子積極行為也是極好的強化。

清明放假三天我們按照既定計劃完成家庭集體活動。孩子作業也提前完成。還自己洗了衣服。真好!

父母和孩子的情感聯絡就是在這大大小小的事務中建立的。當家長的要抓住時機,進行機會教育。相信家庭關係會越來越融洽,孩子也會愈來愈優秀的。

作者簡介:展麗

大觀受聘諮詢師講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擅長青少年學習障礙、

親子以及個人成長諮詢。

文中心理學理論觀點來源於大觀心理S0R量化學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觀心理量化學派 的精彩文章:

特教老師眼中的自閉症孩子和他們的父母

TAG:大觀心理量化學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