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想皈依先了解佛教三寶

想皈依先了解佛教三寶


想皈依先了解佛教三寶

  文/妙祥法師

三寶為究竟皈依處

佛在《法句經》有這麼一句:「這的確是平安的皈依處。」這是指什麼說的?指三寶說的。三寶是最上的皈依處。依此皈依處,人們得以解脫一切苦。

這句話就是說三寶確實是平安的皈依處,最平安,它能使我們平安。這個平安不是暫時的平安,不是一時的平安,不是小的平安,而是徹底究竟的平安。

誰能使我們得到究竟和徹底的平安呢?也就是三寶。什麼是我們的皈依處?最上皈依處、最究竟的皈依處就是三寶。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依此皈依處,人們得以解脫一切苦。

這個解脫一切苦不是誰都辦得到的,各個宗教都說自己能解除一切人的苦,同時又設了很多的障礙:「如果不信我,就下地獄、煉獄等等,或是被割殺、毀滅,還要受種種的苦。」

但是在佛教三寶這塊兒不存在,你只要是按照佛法去做,人們得以解脫一切苦。一切苦都能解決,沒有一苦不能解決的,也就能得到究竟樂,這是我們修行最大的地方,也是最上的皈依處。

《多論》云:「以三寶為所皈,所皈以救護為義。如人獲罪於王,」如同人得罪了自己國家的王,「投向他國,以求救護。彼王敕言:汝求無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

你不要出去,在我的範圍之內;你不要違犯我的教敕,按照我的教法、教育去做,必當救護。

「眾生亦爾,系屬於魔,有生死過。皈向三寶,魔無如之何!」就是說你只要是投向三寶,按照三寶的教義去做,按著三寶的戒律去做,必當救護。雖然你過去屬於魔,最後魔對你也無可奈何了。

「以三寶為所皈,所皈以救護為義。」我們以佛、法、僧三寶為我們皈依的對象,之所以皈依佛、法、僧三寶,是因三寶能夠救護我們,脫離生死苦海的緣故。

所以我們知道佛有救護之意,我們每個人,作為眾生都有種種煩惱,沒有煩惱不生娑婆,只要是眾生都有各種各樣的煩惱。

人類有人類的煩惱,畜生道有畜生道的煩惱,天人有天人的煩惱,地獄有地獄的煩惱,六道眾生皆有煩惱,只不過是多和少而已。

所以想去掉煩惱,究竟地把煩惱解除,只有皈依三寶,三寶能使我們得以救護。這是第一句,三寶為救護義。

第二句:「如人獲罪於王,投向他國,彼王敕言:汝求無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

這就如同一個人獲罪以後,投向一個國王那裡想得到救護。國王告誡他:你想免罪,求得無畏而來投奔我,你就不要出我的疆土,不要違背我的教導,我必當救護你。

有時候我們眾生的習性重,雖皈依三寶了,但是不肯聽佛的教導。說我皈依三寶了,已經上你這兒掛名了,至於我聽不聽你的,那是我的事情。等到我受苦受難,你還得幫我,你不幫我還是你不對。

這種做法有點太偏離常規了。你想得到安全,想被救護,你必須要不違背教導,你才能被救護。佛講:如果你不違背教導,我必當救護,就像出離苦海似的。

有的說「我想成佛」。那你就得按佛法去做,要去守戒,要按照正法去行持,你必能成佛。

下一句:「眾生亦爾,系屬於魔,有生死過。皈向三寶,魔無如之何。」我們眾生也是如此,系屬於魔,而有輪迴生死過,皈向三寶以後,能脫離生死,魔就不能奈何我們了。

這個「魔」它不是別人,就是我們的煩惱,我們的煩惱就是魔。如果我們能夠皈依三寶,按照佛法去做,我們就能脫離生死苦海,魔就不會奈何我們,這是必定的。

住持三寶是性中之相

下面講一下「住持三寶」——三寶有住持三寶。其中有佛寶:凡用玉琢、石刻、金鑄、銅澆、泥塑、木雕、油漆、墨畫、絹綉、紙繪的佛像,這都屬於佛寶。佛涅槃以後,這些都可以代表佛寶。

法寶,經、律、論三藏經典,這是法寶。僧寶,凡是剃髮染衣的比丘、比丘尼,都屬僧寶。

因為佛入滅之後的佛教,靠這一類的三寶為之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所以稱為住持三寶。

三寶就是我們的法身慧命。這個(住持)三寶從哪兒來呢?是從我們的自性化來的。三寶就是我們的自性,只不過是自性外在的一種表現。我們皈依了外在的住持三寶,也就是皈依了我們的自性。

有人認為,三寶只是一種形象,一種形式。這是因為他不懂得什麼叫三寶,自性外在的表現他不懂。他以為是人們創造了一個形象,而讓大眾再不斷地皈依他,起到一個信心的作用,這是大錯特錯。

因為三寶就是我們自性的化現,一個人如果能夠對住持三寶生起恭敬心,必當會得到解脫,所以這個相是性中之相。

因為佛入滅之後的佛教,就靠這一類三寶延續著佛法的慧命。沒有這些三寶,佛法的慧命就會斷絕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護持佛法的慧命,不要忽視,要延續。

怎麼去延續呢?我們不光要讀經,要按照去做,還要有人出家維持、延續佛法的慧命。

延續僧寶,皈依擇善而從

有的勸人不要出家。這等於什麼呢?就是不讓人延續佛法的慧命。因為三寶中佛最尊、最貴,法為最殊勝,但卻是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

佛入滅之後,佛教的道場,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由僧寶來保存;佛教的「文化」(指教理和法脈),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由僧寶來接引。

有的不讓人出家,他說:「我不贊成出家,我也不勸人出家。」這等於不讓延續佛法慧命一樣,這要說「過失」太小——這是很大的一種罪業,是不應該這麼做的。

我們一定要延續僧寶,延續僧寶才能有法寶和佛寶的延續。因為沒有僧寶,就會斷絕佛寶和法寶的延續。所以要是有人說不贊成出家,我們一定要睜大眼睛,應該知道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

不管以什麼為理由,都不應該在大局上不勸人出家,不讓人出家,這罪業是無量的。當然了,出家要有優良的人選,一定要選擇好的。年齡大的人自己不能出家了,要選自己兒女中好的,比如你有三個兒女,你挑來挑去挑一個最懶的讓他出家,這不合適,是吧?

上回有一個家長真送孩子到我們那兒出家去了,他說:「師父,你一定要收下,他可願意出家了,可好了!」我說:「怎麼好?」他說:「現在很聽話,你叫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我說:「他精神怎麼樣?」他說好像住過精神病院吧。

就是說,他得了憂鬱症或精神有點不正常,父母聽別人說到三寶地能好,所以送到三寶地讓他出家。雖然他相信三寶,但是沒有把最好的送過來,還是不合適的。

我說你這孩子病還沒好,好了再說吧,是吧?我們應該把最好的兒女送來出家,來擔負如來家業,續佛慧命,這是應該做的。

因此,佛陀在世時,佛教以佛為軸心;佛陀入滅之後,佛教則以僧寶為中心。佛把重任交給了僧人,佛講:未來的行來主、坐禪主、說法主是誰呢?是僧人。

佛已經說了,將來弘法的人,住持三寶的人就是僧人。所以佛教以僧寶為中心。僧人之中,固然有龍蛇混雜的,「我人皈依」,就是我們要皈依,「不妨擇善而從」,看一看,守戒的僧人我們去皈依。

末法時期,想選擇一個善知識不容易,最起碼得保證兩條,最少得兩條:第一個是嚴格持戒;第二個要有慈悲心。這兩個是最起碼的條件,再加一個,要有正知正見。

本來是有十條,其他的像證悟啊,我們有的人達不到,或是我們也不清楚,但最起碼我們要看重這兩條。有的去皈依了,對這個師父一點都不了解,不清楚——他有些行為本來已經不太正當了。

特別有的人還皈依在家人,非常可笑。有的還搞什麼「雙修法」等等,這都不是我們的皈依處。

真正的皈依應該皈依僧人,僧人能稱為寶,在家人是不能稱為寶的。僧人這個形象是來源於自性,是外在的化現三寶。

雖然如此,但對於恭敬和供養之心,應該一律平等。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我們皈依要有選擇,但是恭敬之心和供養之心應該一律平等。

佛經中說,雖是破戒比丘,仍足為人天之師,所以不得分等。就是破戒比丘,他仍可以做人天之師。雖然他犯了很大的過失,甚至破戒了,還能做人天之師。

因為什麼呢?因為他還存在對佛的信心。作為佛的代表,三寶的形象他還沒有失去,這一點和外道比,不只勝於千百萬倍。所以這點確實不一樣。

頭幾天我聽兩個居士談話,其中一個說那個僧人不好,另一個居士說:「哎呀,不要看他不好,你看人家能出家,你還沒出家呢,人家這一點就比你強多了。」

他說的確實是實話。只要敢於出家,雖然修持得不好,但將來終歸有一天他會改過來的,而且他的形象是三寶的形象,所以我們一定要恭敬。

對佛法中的事情不要妄加批評,如果知道不符合戒律,我們可以懺謝而去,就是懺悔:對不起了,我定力不足,我再換個地方。然後再找一個好的地方,就可以了。

[附錄:三種三寶]

化相三寶:

所言化相三寶者,如來出世,夜睹明星,樹王得道,是為佛寶;

依一實相,說四諦法,是為法寶;

初度陳如五人,召善來比丘,是為僧寶。

住持三寶:

佛滅度後,以刻鑄圖繪如來遺像,是為佛寶;

貝葉黃卷,三藏聖教,是為法寶;

剃髮染衣,嚴凈毗尼,紹弘佛化,是為僧寶。

一體三寶:

所言一體三寶者,以實相慧,覺了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雙忘雙照,三智圓覺,是自性佛寶;

所覺法性之理,三諦具足,是自性法寶;

此覺慧與理事和合,是自性僧寶。

而住持一體,悉稱寶者,不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為煩惱之所染污故。所言皈依者,《顯宗論》云:「救濟義。以皈依三寶,能息無邊生死苦輪,遠離一切大怖畏故。」

須知,舍住持三寶,別無一體三寶;離一體三寶,更無住持三寶。住持是相,相即性中之相;一體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性相一如,二而不二。迷之者,流轉生死;悟之者,成等正覺。

汝今既能深信皈依住持三寶,則本有一體三寶,法爾具足。如是性相不乖,理事雙明,方為真正受三皈者。(摘自《授居家二眾三皈、五戒儀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佛教徒都願往生極樂世界嗎?
星雲大師的小故事25

TAG:佛心慧語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