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漲姿勢:孔子眼中的孝順原來是這樣子的

漲姿勢:孔子眼中的孝順原來是這樣子的

《三字經》說: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三字經》又說: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三字經》中,對父子關係做了兩個定義。一是相親,一是相恩。

事實上,《三字經》作為蒙學總要,對父子關係的定義,是一個相互的關係,而從來不是單方的義務。這讓我們想起一個孔子和弟子曾參的故事。

曾參除了是孔子的弟子,他更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孝子。曾參的事迹在《二十四孝》中的名字叫「嚙指心痛」。

《孟子·離婁上》記載,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孟子說: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曾子奉養他的父親曾皙,每餐必有酒肉。將要撤席的時候,必定請示剩下的給誰。如果問:「有剩餘嗎?」一定回答:「有。」孟子評價說:「像曾子那樣,就可以稱得上順從父母意志的奉養了。侍奉父母如果能做到像曾子那樣,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曾參孝順父親的故事。這次,孔子可就有些看法了。

曾參有一次種地誤除了瓜苗,結果父親暴怒之下打他。曾參呢,也不跑也不躲。結果父親越打越有氣,居然一棍子把曾參打暈過去。等曾參醒來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父親道歉,說自己不孝,做錯了事情,害得父親生氣,還得親自打他,讓父親打他受累了。

孔子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就給曾參講了另外一個孝子的故事。

這個孝子就是舜。

舜在《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名叫「孝感動天」。孔子對舜是非常尊敬和推崇的。不過他講的這個關於舜的孝順故事是這樣的。

舜的父親因為受到舜的後母挑唆,對舜一點都不好,也是動輒就打就罵。我們來看看,舜對於父親的打罵是怎麼處理的呢?

孔子說,父親罵他的時候,他就聽著,不跑;父親如果用小棍子打他的時候,他也忍著,不跑。但如果父親大發雷霆,用大棍子打他的時候,舜可是撒腿就跑了。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孔子是這樣解釋的。他說,舜是這樣想的。父親小打,不至於把自己打壞打死,這個可以忍。而父親在盛怒之下,用大棍子打自己,就可能把自己打死。

作為一個孝子,如果被父親打死了,那麼父親必定會被人指責,這對於兒子來說,就成了不孝。所以,逃跑,是為了避免讓父親成為鄉鄰指責的對象。

講完這個故事,孔子語重心長地跟曾參說,你父親打你你不躲,結果把你打昏了,如果你不幸被你父親打死了,你這不是把父親置於一種不仁不慈的境地了嗎?真夠魯的。

魯,是孔子對曾參關於這件事的評價。

不過,千萬不要誤解了孔子的這個評價。事實上,孔子對孝順有著自己非常清晰的看法。

有一次,子夏問孔子,老師,什麼才是孝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咱們有必要對子夏簡要介紹一下。孔子門下有兩個非常好學的學生,一個是子游,一個是子夏。這兩個學生別看資質平平,但特喜歡問問題。一般來說,一個好的老師,一定喜歡提問的學生。所以子游、子夏非常受孔子喜愛。

每次子游、子夏問完問題,孔子的回答讓兩個學生非常讚歎。據說有一次老師回答的太完美了,結果子游、子夏聽出了神,忘記了對老師的讚美。至此產生了一個成語,叫做「游夏莫贊」。

老師解答的好,通常還有另一個常常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學生問得有水平。就比如說子夏這個問題,他問的是孝,而不是孝順。

那麼這個區別在哪裡呢?

關於倫理綱常,古人比現代人講究的多。就比如說,孝和順,其實是兩個概念。適用的並不是同一類人群。古人講究的是,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在《三字經》中被稱為「十義」。

孝與慈相對。父母對子女要慈,子女對父母要孝。

和與順相對。丈夫對妻子要和氣,妻子對丈夫要恭順。

所以說,孝,是對子女說的;順呢,則是對媳婦說的哦。

那麼,對於子夏這麼有難度有深度有水平的問題,孔子老師是如何回答的呢?

孔子回答:色難。

這個意思是說,孝的基本表現是,給父母一個好臉色。

通常說,判斷一個人的品行,就看他對家人的態度。

平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經常看到這樣一種人,平時在外邊談吐文雅,舉止得體,謹小慎微,和顏悅色。一回到家中,立刻就像換了一個人。對待父母大呼小叫,好像訓斥僕人,對待家人聲色俱厲,好像對待仇人。

也許有人說,家是港灣,外面壓力那麼大,在家就不用裝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父母之所以忍受你的大呼小叫,只是始終有一種情和恩,這就是開頭咱們說的「父子情」、「父子恩」。

在中國,有許許多多的父母,無論他們生活多麼拮据,無論他們地位多麼低下,無論他們生活多麼苦難,他們的心,都始終是能給兒女遮風避雨的最溫暖港灣。

即使這個港灣外面已經斑駁陸離,內部已經千瘡百孔,但他們始終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來保持著港灣內的溫度。

兒女,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牽掛。所以說,面對你的大呼小叫,父母也不過是尷尬一笑。這就是孔子對孝最深刻的解釋,色難。

孔子對孝有著獨特的理解,更加喜歡孝順的人。所以,雖然他認為曾參有點「魯」,但後來真正繼承他衣缽的,正是曾參。

三千小童專欄作家風林秀供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千小童兒童國學 的精彩文章:

讀通《中庸》做名相

TAG:三千小童兒童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