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三傻》、《摔跤》到《起跑線》,淺談印度電影的教育成長

從《三傻》、《摔跤》到《起跑線》,淺談印度電影的教育成長

隨著前不久《起跑線》在《頭號玩家》引發的觀影熱潮中脫穎而出,在大家紛紛看著遊戲大電影樂在其中找彩蛋回憶童年的同時,這部沒有特效,沒有3D的,劇情也可以說「大致都能猜到」的印度電影,卻拿下了非常高的評分。

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廣電總局是能分清好電影和爛電影的區別的,你看近年來引進的外語片,尤其是非美國大片,不敢說部部精良,但至少不會太差,通過廣電審核引進篩選了一遍,留下的電影或多或少都有閃光點。那我就不得不猜測明明有著正常審美的廣電為何會允許那麼多粗製濫造的國產大片上線的原因……(這句話刪掉)

我在眾多電影評分中,發現了《起跑線》這部評分和《頭號玩家》不相上下的電影,於是在一個空閑的周末下午我去看了這部電影,感慨頗深,決定寫點東西聊一聊印度電影教育三部曲《三傻大鬧寶萊塢(three idiots)》(2009)、《摔跤吧!爸爸(dangal)》(2017)、《起跑線(hindi medium)》(2017)。

這三部電影受歡迎,絕不僅僅是價值觀念和教育觀念正確,不然我國教育部和團中央不得每次包攬奧斯卡。一部電影受歡迎,很重要的一點是,好看。這三部電影都是故事,不像自然記錄片有著每幀都是壁紙的壯美景觀,不像特效片一樣處處電閃雷鳴,不像懸疑片推理片一樣暗藏玄機邏輯嚴謹扣人心弦,但是他們演員表演到位,表情豐富合適,故事貼近生活,幽默風趣平易近人,不用特效不用3D,相比於很多國產片,他們能好好講完一個故事。

首先是這部「三個白痴」,故事採用倒敘的手法,法罕Farhan在飛機即將起飛時裝作心臟病發作強行逼停飛機回去赴約會見老朋友蘭切Rancho,其間叫上了另一個好友拉傑Raju,而在會面地點遇到的是另一人外號消音器(沉默術士……)silencer,三人一遍開車尋找蘭切一遍回憶起大學生活,故事就在回憶和尋找蘭切中切換展開。

接著是這個摔跤,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一位退役摔跤手培養自己女兒成為女子摔跤世界冠軍的故事,整個歷程辛酸不易,重重阻撓,看了也著實讓人感動,勵志效果非常出眾。

(This film is inspired by Mahavir Singh Phogat and his daughters Geeta & Babita. Certain characters, institutuons and events in the film are fictional and have been used for cinematic reasons and for dramatizing the performences annd incidents portrayed in the film. Other than Mahavir Singh, Geeta & Babite, any resemblance to anyone else, living or dead, is unintended and is purely coinciidental.)

( 本片由這個人以及他女兒G&B真人真事改編。 為了觀賞性戲劇性, 本片的一些角色、 情節進行了改動。 除了主角三個, 其他人名、 組織名都是編的, 無論生死和現實人物無關, 如有雷同純屬意外。 )

最後就是這部「擇校風雲「, 翻譯成起跑線真是信達雅兼具, 充分融入了中國本土國情。 故事講述的是貧民出身的暴發戶男主爸爸和重視階層教育的操心媽媽為了讓女兒上一個」名校」, 歷盡千辛萬苦,見識人間百態的過程,劇情簡潔但是不簡單,有主要次要矛盾,有跌宕起伏,有淚有笑,引人深思。

三部電影都涉及了一個共同的主題,但是切入點和偏重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三傻是通過高等教育切入教育理念, 不應該死記硬背成為機器, 而應該因材施教成為能學以致用的能自己思考的人; 摔跤則是通過父親的夢想、男女平權、人人都應該擁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的方向出發,在傳遞教育觀念的同時呼籲男女平權;而擇校則直擊一個殘酷的現實問題,階級觀念和民族觀念,更多地講述學知識要先學做人。

三傻

故事中的蘭切一開始就以一種不平凡的姿態展現在觀眾面前,自己接電線懲戒校園霸凌,開學典禮正面問倒校長,機械課程直接和老師抬杠……(雖然有不少是他自己學術不精,比如太空用特製的圓珠筆不用鉛筆其實是因為鉛筆屑,比如對機器的定義不是「能省時省力的裝置「是因為確實存在比人工操作更費事費時費力的機器……)但是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傳遞了一種精神——要會思考,而不是成為一個機器。

男主表現出來的行事果斷和批判思維以及學以致用,都和消音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和校長的對立就是新舊觀念的對立, 而他和校長的統一卻也是對改善教育的統一。這部電影還隱隱傳遞著一種」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 無論是無人機的調試、吸塵器接生、用蓄電池發電。

這部電影在國內能引發很大的共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高考制度的存在, 使得不少地方不少學校的目的不再是教育而是考試,更重要的是評判一個學校和一個老師的好壞的指標也成了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這個情況和片中的情況相似度極高,無論你是贊同還是不贊同,都會被片中的情節刺到心靈,引發討論和思考。

摔跤

說道這個, 必須要了解一個印度的社會背景——女性權利的缺失。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印度要根深蒂固得多,女性的權利和自由往往被剝奪、 限制、 壓榨。

而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中,女兒的奪冠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一個是父親的願望和父女親情的實現回饋,二是為印度獲取了第一塊世界級摔跤金牌,三是傳遞一種思想——男女平等,女性同樣可以為國爭光同樣可以強大有力同樣可以有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與權力。

( 台詞:你的勝利不光是你一個人的勝利,而是千千萬萬女孩的勝利。)

影片中演員的表情非常到位,真的覺得是體育賽事的轉播而不是一部影片,相比於很多國產影視作品,可以說都有指導性的意義。

擇校

這部電影的外文名叫Hindi medium, 我理解為印度中產階級,結合影片來說就是……呃,土,土豪……注意是土豪而不是富翁也不是貴族,是「土」豪,是那種想極力融入上層社會的暴發戶的感覺,所以叫做medium。

片中的媽媽( 以及很多「上層人士「以及貧民)一直覺得說英語是高貴的表現,說印度語就是土,就是低端,反倒是爸爸很看得開,聽到喜歡的音樂願意和小孩們當眾跳一支充滿咖喱味的印度舞,沒覺得印度語有什麼丟人的。媽媽為了擇校而搬家,和國內學區房的國情有異曲同工之妙,加上媽媽這樣動不動就當心」女兒弄髒了手最後導致吸毒」,和國內很多操心的媽媽簡直如出一轍,也難怪這部電影會引起這麼大的共鳴。片中最大的矛盾來源是夫妻二人因為名額不夠女兒不能入學,於是假扮貧民想通過貧困名額讓女兒入名校上學,不料在假扮貧民其間對他們照顧有加的貧困鄰居的孩子卻沒能入學。

這部電影中貧富反差的表現力非常強,不僅是物質上。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台詞「I have known orcs who have been as honorable as the most noble of knights and humans who have been as vile as the most ruthless of Scourge.「(我見過如同最高貴的騎士一般的獸人,也見過卑劣如天災軍團的人類。)

上圖依次為裝富形態、裝貧形態和正常形態。這部電影除了是小家庭的生活糾紛,更加是印度這個國家的民族階級糾紛。印度長期受到英國殖民,就連現在也脫離不了殖民留下來的後遺症, 在這部電影中我感受到了導演和編劇對自己國家民族榮譽感的揪心的傷。 一個國家,要怎麼樣才能以說自己的母語為恥?而殘酷的是,就算說英語,那種濃烈的帶印度口音的英語,不見得在外國人眼中就不丟人,反而那種我們聽不懂的印度語, 還能讓我感到一個國家一種文明的存在。而本片,用衣著暗示貧困與富裕,表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和他穿什麼並沒有多大關係,無論是一開始男女主定情, 還是後面假裝貧困, 或是最後讓公立學校的孩子們穿上名校校服上台表演,都在說明這些都是外在的東西不重要。不僅如此,這部電影作為支援教育的公益電影也絕對是合格的。

說了這麼多,從這三部電影中我們應該能隱隱察覺到印度教育意識開始慢慢覺醒了,誠然印度現在混亂不堪,社會矛盾嚴重,制度不佳,飛機失事連連,治安較差,但是就如舊時期的中國一樣,總有魯迅那樣先覺醒的人。作為我們也要居安思危,對於這些教育理念辯證看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總是沒錯的。

電影確實不錯,一部不是美國大片,不是國產dark片的電影被廣電總局放進來總是有原因的,有機會大家可以到影院看看。

另外, 說到印度電影,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一言不合就載歌載舞……

這三部電影當然也不例外,每部電影我都選取了一首歌曲和各位觀眾分享,尤其是起跑線最後孩子們的舞台表演的這首ek jindari,相當不錯,我強力推薦,要在線試聽和看看歌詞的請看這次的後三篇推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魂牛角尖 的精彩文章:

TAG:靈魂牛角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