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武士道精神缺乏「仁」性,沒有完成任務竟比死還可怕?

日本武士道精神缺乏「仁」性,沒有完成任務竟比死還可怕?




日本的一代劍聖上泉伊勢守信綱,發明了可直接互相擊打的練慣用「袋竹刀」:以三尺余長的竹子,從留下刀柄的部分往刀尖方向逐段割成四片、八片、十六片或卅二片,再以厚木棉布作成袋子把它套起來,做成刀劍的外形。




「袋竹刀」的出現,加速了日本古劍道向近代體育劍道過渡。










但是,隨同唐刀登陸日本的劍道卻逐漸變形,中華的「信廉仁勇」劍道被日本統治階層各取所需,催生了日本獨有的武士道。




日本江戶時代,武士道在神道思想的天皇信仰中融合重塑中出現。




日本武士道也受到佛教禪宗思想的深刻影響。中土禪宗關於自然與生死的概念及人生哲理,與武士階級生活方式相結合,使日本武士道具有了獨特哲學內涵。



從武士道堅守的信念看,一些「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等字眼不乏崇高與美好,但是,華麗的辭藻中多數是陪襯,武士道的骨髓是忠勇,為了忠勇,一切生命都可以被漠視,包括武士個人的生命。




這裡的忠並不是忠於國家甚至天皇,而是主從之間的忠,武士道的誕生得益於武士階層的形成,而武士階層的出現實際上伴隨著日本天皇為首的集權制的瓦解,之後戰國時期日本莊園制的發展,催生了日本武士團體。




日本各地莊園主為了自己領土和安全,慢慢分離一些農民去訓練,成立了專門負責保衛工作的武士團,武士團中的武士們與莊園主屬於主從關係,武士道推崇的忠勇是忠於主人,絕非天皇與國家。




至於二戰中那些高喊著「天皇萬歲」從容就死的特攻隊員們,其實是被當時的日本統治者成功的改變了自殺者大腦中的主人。




近代日本學者新渡戶稻造認為,武士道的精神實質最重要的是背負責任和完成責任,死亡不過是盡責任的一種手段,沒有完成責任比死還可怕。










這種對漠視生命行為的辯護,實際上顛覆了人生價值觀,使殘忍的殺戮有了貌似崇高的理由,但卻忽視了作為人類的基本人性,武士道從誕生之日起,就攜帶了血腥,這種血腥氣味逐漸蔓延,終於飄到了中國,飄向了世界……




大唐利劍從日本再回到中土時,日本武士們不僅僅攜帶了變形為武士刀的唐代長刀,而且攜帶了更加變形的劍道:武士道。這時的武士道已經丟掉了中華劍道最為看重的一個字:俠。而俠的本質就是司馬遷對劍道的解釋:信廉仁勇,即守信、公正、仁義、勇敢。




公元1467,日本列島開始了延續百年的「戰國時期」,封建領主們相互爭奪廝殺,戰爭頻繁,戰爭失敗者手下的武士們生活無著,開始到海上搶劫,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倭寇。



倭寇在中國沿海為患,從明初至嘉靖末年,長達二百餘年。其成員多是日本南北朝混戰時期的潰兵敗將,以及失意的政客、武士、浪人,他們流浪海上干起了海盜生涯,故名「倭寇」。











自明朝洪武年代開始,小股倭寇開始竄犯遼東、山東沿海,其後越來越嚴重,到了明代中期,倭寇開始侵犯沿海最繁榮富庶的中國江浙以及福建一帶,登陸後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據有關府、縣的地方志記述:「(倭寇)犯湖州市,大肆燬掠,殺人無算,城邊流血數十里,河內(搶掠的)積貨滿千船。」



「硤石鎮年關期間,男人暢飲,婦女盛妝,不意倭寇突然進犯,燹忽四發,煙塵蔽天。經三宿,燼猶未熄,死水火者無算。」




倭寇對待中國女子:「每虜婦人,夜必酒色酣睡,劫掠將終,縱之以焚,煙焰燭天。」











「所掠蠶繭,令婦女在寺繅絲,裸形戲辱之狀,慘不可言。」



有記載:倭寇擄獲孕婦後剖開肚子,猜胎兒性別來賭飲酒;有的將嬰孩捆綁在竹竿上,用沸水澆,看他大哭,拍手笑樂。




類似記載,在府縣誌書中多見,令人髮指!




作者:

子金山,魚羊秘史簽約作者。天涯知名軍事寫手、歷史侃爺、新浪名博。



特此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製作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史記 的精彩文章:

宋朝和明朝竟然有如此多的巧合?中華歷史太神奇,太有意思了!
劉邦死前,呂雉問後事,劉邦為什麼說,安劉者必周勃?

TAG:魚羊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