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對越作戰初期傷亡居高不下,採用這一戰術後局面立刻扭轉

對越作戰初期傷亡居高不下,採用這一戰術後局面立刻扭轉

原標題:對越作戰初期傷亡居高不下,採用這一戰術後局面立刻扭轉


1979年我軍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的戰場是越南北部淺近縱深地區,地處亞熱帶,屬於典型的山嶽叢林地形。這種地形的主要特點是:山高坡陡、溝深谷狹、林草茂密、道小路少。受此限制,部隊在進攻作戰中不便於展開較大兵力。


我軍在作戰初期,由於對越軍的作戰特點缺乏了解,對山嶽叢林地形給部隊行動的影響不夠熟悉,在對越軍各個支撐點的進攻戰鬥中,展開兵力較多,戰鬥隊形比較密集,且多是正面攻擊,因此傷亡較大。以13軍37師為例,該師頭兩天的戰鬥傷亡就佔了作戰總傷亡的46.5%。

各部隊在戰鬥中邊打邊總結經驗教訓,一致認識到,在山嶽叢林地同越軍作戰,切忌隊形密集,必須採取小群多路的戰術,才能有效地減少傷亡,克敵制勝。


所謂小群多路,是指分隊在進攻中,以班(組)為基本戰鬥單位,向敵人實施多路、多方向攻擊的戰術手段。小群指的是班(組),多路指的是兩路以上,多方向指的是從不同的方向對敵人實施攻擊。這一戰術的實質,是要求班(組)在進攻戰鬥中,隊形要疏開,不要擠作一團,對目標要實施多路圍攻,不要一線平推。


自從採用這一戰術之後,部隊的傷亡比開戰頭兩天大大下降,而且進攻的速度加快了,殲敵數量也增多了。


如37師110團在332高地進攻戰鬥中,6連3排攻打1號高地時,在全排前兩次衝擊均未獲成功的情況下,排長楊德富抓住戰鬥間隙組織戰鬥骨幹總結了失利的經驗教訓。當發起第三次衝擊時,只使用兩個班的兵力,分成三路向敵人實施攻擊,一路擔任正面牽制,另外兩路從左右迂迴,結果以小的代價攻佔了目標。計炸毀敵人暗火力點5個,子母堡1個,斃敵約1個排,繳獲重機槍1挺、火箭筒2具,自身僅傷亡6人。

5連在332高地戰鬥中,由於正面攻擊時展開兵力較多,全連傷亡較大。他們及時總結了戰術上的缺點,在向朗仁迂迴的途中,突然遭到敵人的伏擊。全連展開2個排的兵力,採用小群多路迂迴包圍的打法,僅用了10分鐘就取得了反伏擊戰鬥的勝利,擊斃敵軍官3名,士兵10名,俘虜敵軍官1名,士兵2名,繳獲武器裝備一批。


經過實戰的檢驗,證明小群多路是在山嶽叢林地區對越軍作戰行之有效的戰術手段。採用這種打法,有利於分散敵人火力,有利於減少我之傷亡,有利於迅速迫近敵人並圍殲之。


流氓強拆打傷老人,不料其子是退伍的特種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疆烽煙正十年 的精彩文章:

越南是怎麼坐上蘇聯這條船的?
解放軍坦克兵有多厲害,越軍3個炮兵連,頓時變廢鐵

TAG:南疆烽煙正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