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所以,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所以,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年初時,北大學子「王猛」的一篇萬字長文,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於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一次的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原生家庭.今時今日,對於這篇萬字長文不想做任何評價了,正如前不久一位前輩說過的那般,一直沉浸在過去的情緒里,對於現實沒有任何意義.

至今仍然記得高中時期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三十歲前看父敬子,三十歲後看子敬父」,我想這句話應該是懵懂階段接觸到針對原生家庭最早的認知了,只可惜兒時多玩伴,亦無煩惱絲.

事實上我們所說的原生家庭的影響是一個任何人都沒法逃避,沒法選擇,亦沒法控制的成長因素.時代決定了一代人的不幸,而這一代也註定是要犧牲的一代.

那是不是不好的影響真的就會追隨人的一生呢?當然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只是停下來抱怨,只是局限在過去的痛苦裡,那你一生或許都將看不到窗外的陽光.所以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找到根源,並且學會治癒.

在我們討論如何擺脫困擾或者治癒自己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哪些表現是我們為之苦惱的以及它們的產生因素.

1.

深入骨髓的自卑感與情緒敏感

或許只是孩提時代,父母一次對你無心的否定,或許只是父母在你面前一次偶爾的貶低,從此那個倔強的小人,在你下定決心做任何事情時,他都會跳出來大聲的指責你,面對任何人都會有一種低人一等的錯覺,包括自己真心喜歡的人,甚至是朋友.

自卑感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討好型人格,不懂拒絕,老好人.在沒有自我的意識中,活著就是為了讓別人更好,並帶著自己沉入塵埃的自卑.

我們都知道當成長環境過分的嚴苛、冷漠或是危險時,都有可能讓人變得過度警覺,即他們會對一些負面信息過度敏感,做出過激的反應。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遭受了很多常人沒有遭受過的並不美好的待遇,他們習得了通過保持高度警覺的方式,隨時準備「應戰」,來保護自己.

這種過激反應的敏感事實上並不會起到保護自己的作用,只會增加跟身邊人相處的難度,過度敏感最終會傷害到身邊的人,同時會讓自己更加的痛苦.

2.

學不會愛,包括愛自己

不會愛自己的人,永遠都不會愛別人.或許有例外,不過我們更加傾向於理解成那不是愛,而是一種依賴.愛,是一個神聖又高深莫測的詞,很多人究其一生都在尋找它的意義.我們常說的一直苦苦尋求遠在天邊的東西,往往現實中就是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愛,亦然.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接受到的第一份愛,就是來自我們的父母,我們對愛的認知,也最多的是來源於父母家庭.一個在充滿相互埋怨,相互指責,爭吵,謾罵,語言暴力的環境中長大的人,是怎樣強大的內心,才會讓他擁有愛的能力呢?

你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將就,為人處世中更多的是以不麻煩別人為主,害怕別人拒絕,從而不會拒絕別人,而完全忽略自己的感受.在你的生活以及認知中,你從來不是主角,即使委屈到不能自己,也不會表達任何自己的不同想法,隱忍著這種痛苦.

你痛苦的同時卻認為這是一種常態,或者即便意識到,也會找各種理由說服自己,形成我們常說的「創傷成癮」,期望通過這種痛苦的方式,來逃避掩蓋自己的愛無能.

3.

不了解自己

一直在樹蔭下成長,就很難明白陽光意味著什麼.

或許兒時的一次又一次需求沒有被滿足,又或者是一次又一次的好奇,發揚自己個性的舉動都被定義為了「不聽話」「不是好孩子」「話怎麼這麼多?」

在一個允許犯錯的年齡,在一個本該充滿溫情,一個沒有任何犯錯成本的環境里,面對自己最摯愛的父母家人,都沒有任何機會表達自己的內心真實感受,在自己最弱小,最無助,最需要支持與鼓勵的時候,獲得的卻是壓制與批評,敷衍與忽視.如此又如何能認知自己,從而培養自己正確的三觀呢.可想而知.

正如前文所說,你的生活充滿了將就,充滿了抱怨與無可奈何.一段支離破碎的依賴關係被當成了救命稻草,因為你過不好自己的生活,你唯一能渴求的就是把希望寄託到身邊人身上,然後被一次又一次的傷害.

所以大家都拖著疲憊的身軀喊著迷茫,面對社會不知所措.

我們說了以上,當然並不是只有這些,幸福只有一種,然而不幸卻各有各的不幸,

或許,每個人都是那個一邊哭泣著甩鼻涕,一邊掙扎著向前的孩子,都在努力的想要更好的活著.

只是不幸的是,在開始的一段路上我們跑丟了鞋子,所以走的更痛苦一些.

海灘就在前面,你不要再堅持一下嗎?

在下篇中,我們會一起討論治癒的方法以及途徑,敬請期待!

在文章的最後城北君給大家帶來的治癒影片是,根據美國橄欖球明星邁克爾奧赫真實故事改編,約翰 李漢考克導演的《弱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城北一隅 的精彩文章:

TAG:城北一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