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夏傳統文化概覽:何謂「十八般兵器」

華夏傳統文化概覽:何謂「十八般兵器」

在我國古典小說和傳統評話中,常說武藝高強的人是「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這是我國的傳統說法,可以看作民間對冷兵器(火器出現之前所有古代兵器的總稱)最為通行也最為普及的分類方式。「十八般兵器」是怎麼來的?指的又是哪「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之稱是從「十八般武藝」一詞演化而來。「十八般武藝」這個稱謂始見於南宋華岳編的兵書《翠微北征錄》,華岳曾中過武狀元。此書編成於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書中自稱「臣聞」,可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實際上還要早。可惜宋代的兵書多毀於兵燹 [xiǎn],今傳者寥寥無幾,因此「十八般武藝」的原始出處和內涵今天已無從查考。

各式各樣的「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在宋元時代頗為流行。如元代雜劇《逞風流王煥百花亭》就有「若論諸十八般武藝,弓弩槍牌、戈矛劍戟、鞭鏈鏜錘」的記載;而《敬德不服老》中也說「他十八般武藝都學就,《六韜》書看的來滑熟」。

明代萬曆年間的謝肇浙《五雜俎》中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作了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術」。

可見,這裡的「武藝」,就是指運用「武器」(我們可以把身體也看作「武器」的一種)施展出來的「技藝」,而並非兵器本身。

「十八般武藝」是在何時演變為「十八般兵器」,也無從稽考了。而且究竟是哪十八種,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流傳下來的說法也很不一致。匯總起來,大概要有十多種不同的說法。但現在可以知道,「十八般兵器」的說法在明代已經十分流行了,因為《水滸傳》中已經這樣寫了。《水滸傳》寫到的十八種兵器分別是:矛、錘、弓、弩、銃(火器)、鞭、鐧、劍、鏈(多節棍)、撾、斧、鉞、戈、戟、牌(盾)、棒、槍、叉。

有的人則附會說「十八般兵器」都是戰國時代軍事家孫臏、吳起所創。還有人附會說,漢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經過嚴格的挑選和整理,篩選出18種類型的兵器,分別是:矛、鏜、刀、戈、槊、鞭、鐧、劍、錘、撾、戟、弓、鉞、斧、牌、棍、槍、叉。到了三國時代,著名的兵器鑒別家呂虔,又根據兵器的特點,對漢武帝欽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為九長九短。九長:刀、矛、戟、槊、鏜、鉞、棍、槍、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劍、鐧、錘、撾。

另有人說九長九短應當是: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鏜、鉤、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鐧、錘、杵、椎。

還有人認為是: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鐧、錘、叉、鈀、戈。這其中像殳、戈和鉞,都是極其古老的兵器,或者已經淘汰,或者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演變。

武術界對「十八般兵器」較為普遍的解說同評書中所講的基本一致,分別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棍、槊、棒、鞭、鐧、錘、撾、拐子、流星。都是近戰和單兵格鬥使用的,像弓、弩等僅在戰場上使用的兵器就不包括其中了。

從以上各說看,十八般兵器大同小異,但形式和內容卻十分豐富。僅僅綜合以上各種不同的說法,去其重複以後,我們可以得到的兵器種類已經接近30「般」。實際上,中國武術和野戰中曾經使用過的冷兵器遠不止18「般」、30「般」這麼簡單。而且每一「般」下,都各有許多形制、功能不同的兵器,如「刀」一門,數得上名字的就有九環刀、雁翎刀、春秋刀、三尖兩刃刀、斬馬刀、砍山刀、大刀等,名目繁多。

此外,有些兵器原本並不是在實際作戰當中廣泛使用的,有的甚至原來就是農具,如「耙」是農家用來鋤地、挑草的器具(《西遊記》中的豬八戒,以「九齒釘耙」為武器,非常有名,正因他在高老莊當女婿時,是莊稼漢的身份),中國歷代的戰爭,很多都和農民有關,因此兵器往往從農具中脫胎換骨而成,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如果加上各種奇門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中國古代冷兵器的總數恐不下數百種。

因此,我們不妨將「十八」看成是一個約略的數字,不必執著在數目上計較。這樣,我們可以把「十八般兵器」看做是中國古代冷兵器的總稱。

(文章摘自《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網 的精彩文章:

華夏美食 甘肅天水
華夏美食 貴州黔東南州

TAG:華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