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上的今天,日本強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

歷史上的今天,日本強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

19世紀末期,日本在美英等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下發動了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的干支紀年,由於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

時間起因:日本方面派出強大兵力企圖攻佔中國的附屬國——朝鮮,受到威脅的朝鮮政府隨即請求宗主國清政府出兵進行援助。日本與英美等帝國主義的交涉獲得成功,而獲得英美等國支持之後,日本海軍進攻中國海軍艦隊,最終引發兩國間的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共歷時9個月,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

日軍在其攻下朝鮮的平壤後,又在黃海海戰中大敗中國海軍——北洋水師,獲得了黃海的制海權,日本乘勝追擊,緊接著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

1894年11月22日,日本人在中國的旅順展開了大規模屠殺中國平民百姓的行動,對城內進行了4天3夜的瘋狂滅絕人性的屠殺、搶劫和強姦,遇難者人數超過2萬人,倖存者僅僅只有埋屍的36人幸免於難,日本人血洗了威海,連讓中國為之驕傲的北洋水師也被圍困在威海灣劉公島,北洋水師最終全軍覆沒。

戰後雙方簽訂《馬關條約》,規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賠款,中國清政府因此背負沉重外債,國力日趨衰退,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而日本因獲得巨額戰爭賠款,國力軍力迅速強大,並逐漸走上軍國主義對外擴張之路。

馬關談判從1895年3月24日正式開始,在談判桌上,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對李鴻章進行訛詐、恐嚇、威逼,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鴻章在一份早已擬好的條款上簽字畫押。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是:朝鮮完全「自主」,實際上即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割讓我國遼東半島、台灣省、澎湖列島等地;賠款白銀2億兩;允許日本資本家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各種工廠;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馬關條約》使中國喪失了台灣和澎湖列島,付出了數目空前的賠款。它標誌著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這種侵略的特點是資本輸出與領土掠奪。

《馬關條約》簽訂後,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人們紛紛痛罵李鴻章是「賣國賊」,要求清政府嚴辦李鴻章。台灣人民更是紛紛組織義民軍,推舉台南守將劉永福任軍統,共同抗日。台灣軍民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戰鬥。最後,義軍大部分戰死。台灣軍民經過4個多月的抗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功殺傷敵人3萬多。在這以後漫長的半個世紀中,台灣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鬥爭始終沒有停止過。

歷史的今天,新中國的國力得到空前的發展,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並未減退,我們要提防日本軍國主義的捲土重來,銘記歷史的教訓,才能前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二趣事 的精彩文章:

TAG:米二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