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比你優秀的人,正在自卑著什麼?

比你優秀的人,正在自卑著什麼?

昨天,我和女朋友視頻,她悶悶不樂,說自己很暴躁,想要調節一下。
我於是問,「怎麼回事?」
她回答:「學校里有個很好的機會,第一年支教,第二年長三角發達地區高校交換,第三年國外高校交換。」
我接著問:「好機會啊,你去啊!我支持你!」
她回答:「我難過的就是這個,要求必須對系裡有貢獻的人才能申請,而室友里有一個GPA全系第一的,可以有申請的名額。」
緊接著,她便開始全盤的自我否定:「我知道我自己幾斤幾兩,我在我們高中學習只考過一次第一,我是陝西省倒數第一進的中大,等等…..」
談話間,幾次要哭出來。
我怎麼安慰,她的否定情緒依然無法停止。
這種看起來好似客觀的,自我批判情緒,好像在絕對光滑平面推了一輛小車,停不下來。
我的女朋友絕不是特例,這種別人看似優秀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諸如此類的想法。
比如有位同學,擦線進入了「北大信科」,和他聊天,他說的最多的就是「我當年是超水平發揮,擦線進,根本是運氣好,我不如誰等等。」
我內心還要強忍住想講的MMP,因為我知道,他不是在裝X,我或多或少能理解,他的心理。
1.比較
他們產生這種想法的誘因,可能有人會說,是因為他們自身所處環境優秀,導致了他們這種心理。
而較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一種:「比較」心理。
「比較」這一屬性,是埋藏於動物,原始人類社會之中的。
一些動物之間的比較,是為了贏取最佳交配權。進行比美比壯等。
出於個體生存,和種群繁殖的需要,一些動物產生了團體。
而類人猿團體中,雄性為了贏得交配權,則需要相互角力,角力促使了首領的產生。
於此,不僅要讓人審問,為什麼力量大的就是首領了呢?
因為角力之後,導致了社群對於力量大者基因,生存能力的肯定;角力的勝利,也完成了自我認知——我力量大,我基因強,我是首領,我享有領地,和最佳交配權。
至此,人類社會中「比較」的意義已經推演完成。
分為物理上的比較,如力量,身高等。
社會群體上的比較,如學習優秀程度等。
而根據費斯廷格(Festinger)的社會比較理論,社會比較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認識自我。自我評價的物理手段不能利用時,就出現社會比較,藉以確認自己的屬性。
社會比較具有雙重性:它不僅在於確認自己的屬性,而且還包含著主體的積極願望,即希望得到肯定性情感的滿足。
這句話,通俗易懂的大白話,你可以舉例為:「其實老子就知道,肯定我很聰明,但是我需要和人對比,才能知道我很棒。」
這句話的潛意識裡,是人在進行比較之前,就希望自己能贏得比較。
自我認知的肯定,分為兩方面,積極和消極。
比如我女朋友自己很瘦,知道自己的體重和被比較人的體重,我比她輕。心理是積極的,優勢的,希望得到男朋友的社會肯定,「你瘦!」
反推之,知道自己物理體重高於室友,心理是消極的。需要男朋友的社會肯定,「你瘦!」用以改變自我認知,亦或者確認「我胖」這一物理事實。
而上述例子證明,即使人們通過物理手段確認了事物的屬性,但他們還要利用社會比較再予以確認,以達到某種積極/消極性心理預期的滿足。
進而推出,即便這些「優秀」的人,擁有了較高的高考分數(物理比較),也仍需要進行社會比較(我不優秀)。
而他們的物理比較(高考分數,身高,體重等),不如別人。進而導致了自我認知,即——我不如他們優秀(消極認知)。
再進一步,所有的自我否定,都是在確認這一消極的自我認知。
而他們所在的社會群體,擁有的信息條件,更利於他們完成這一消極的自我認知。
註:「反推亦可的自甘墮落心理認知為,物理條件不佳,分數低,自我認知為不佳,在環境中不斷尋求肯定,卻發現更低,不斷的自我貶低,自甘墮落」
2.群體的錯誤認識
自我貶低這一突出的癥狀,心理學上稱為:「冒名頂替綜合症」/「騙子綜合症」。
就是「別人眼中」的優秀女性,大家自己內心並不認可所謂的「成功」。
他們經常會說
「只是運氣好。」
「如果我可以的話,換了其他人也一樣可以吧?」
「因為我家庭條件好,教育資源好吧。」
我努力取得的成績並無法增強我的自信,相反令我倍感自己的無能,進步越大,這種自我懷疑越是強烈。這就像一個怪圈。我時常憂慮。生怕別人發現其實我是個「騙子」,我不配擁有眼前的一切。(引自2013529日的英國《每日郵報》上演員艾瑪·沃特森談話)
而「騙子綜合症」,直觀一點我們看圖片。作為「騙子綜合症」患者,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是小小的藍圈(自己所擁有的信息),而這個藍圈完全被其他每人都懂的大黃圈(群毆他所有人都擁有的信息)所覆蓋。
(如圖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女系男朋友 的精彩文章:

TAG:少女系男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