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錫馬、漢馬、冬訓簡略復盤,以及傷病管理和接下來註定艱苦的夏訓

錫馬、漢馬、冬訓簡略復盤,以及傷病管理和接下來註定艱苦的夏訓

能帶著PB進入調整期,過去的冬訓和兩次比賽算是滿意。不過滿意也有程度之分,訓練比賽中經驗和大坑總結出來,希望對自己和其他跑友有些用。這篇文章會有以下部分:

兩次比賽簡略復盤

冬訓小總結

傷病管理的迷思

夏訓計劃和目標

比賽復盤

通過漢馬鐘點拱門後,和往常一樣按下跑錶停止鍵,才發現異常——從30K計時點通過後,就再也沒看過手錶和計時點大表,後面12K隨性發揮反而讓這次漢馬意外PB,雖然也只有10秒。這種情況不多見,尤其對於我這種掉速型選手,30K過後崩到天昏地暗(M配速+30s以上)才是常態,負分段可望而不可求。

毫無疑問漢馬體感最好,30K之後一直在撿人,最後出了東湖還能加速。錫馬則是35K後咬牙切齒仍然看著配速一點點掉下去。

漢馬前半程(1:26:24)比錫馬(1:26:16)還慢個幾秒,後半程路線上的大小坡和天氣,兩次比賽半斤八兩。所以最後2.195K的加速是否有賴於漢馬30-40K東湖這段隨心所欲發揮呢?

我的結論是,還真不好說!作為拿了文科文憑的理工科,數據更值得信任。於是我把兩次比賽的分段時間進行處理,主要對比了分段配速環比變化(change)和分段配速與平均配速差別(diff):

分段配速同比賽對比(自製)

粉色為change,藍色為diff,縱軸單位為秒。兩次比賽的配速差別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慘不忍睹的30K開始掉速,最後2.195迴光返照。但兩次比賽有所區別:漢馬30K後掉速幅度越來越小,35K和40K兩個分段已經能維持配速。

錫馬則是義無反顧地跌到4"15",而看藍線,從20K開始錫馬一直在緩慢掉速,就當時一邊心裡罵著往返的大坡一邊維持配速——還不能全力,要為最後做準備。

一個賽跑選手就像個守財奴,對於自己的體力總是斤斤計較,他得時時刻刻知道自己花費了多少體力,接下來 還要付出多少。他只想在自己正好不需要用錢的那一刻破產。

[美]約翰·帕克. 雨中的3分58秒. 四川人民出版社. Kindle 版本.

賽後我讀了去程火車上一個大哥推薦的這本書,看到這一段簡直要拍桌叫好。錫馬完賽後一周我的靜息心率都沒恢復,稍微走兩步就突突突跳,所以當時在2018無錫馬拉松賽記,達成了冬訓目標中,我覺得這種打光最後一顆子彈的比賽體驗非常難得。記得滬上大神「跑步的腳跟」提過,如果你要衝擊PB,那麼比賽註定不會輕鬆。看高手們前後程差距小甚至負分段,是因為他們忍受了生理和心理上難以想像的巨大痛苦。

再來橫向比較一下兩次比賽的上面兩個數據,粉色錫馬,藍色漢馬。

分段配速橫向比較(自製)

如果不是賽前漢馬目標就是隨性跑的話,光看圖表我會給自己打負分:分段配速標準差奇大,這種隨心所欲的前半程體力分配就是血崩前奏。但有賴於賽前一周的調整,以及沒有太過放縱自己的配速,後半程還在可控範圍內。周一上班我就直接通勤跑了12K當做動態恢復,體能情況並不糟糕。那麼像錫馬一樣斤斤計較地耗光體力,是否還能成績提高一些?大概率是可以的,但我預估,也就是1:00-1:20的水準,依然和現在成績在同一水平線,意義不大,還會把自己整趴下。

這兩次比賽對於冬訓另外一個訓練項進行了驗證:步頻。在整個比賽中,基本上都保持在190-194spm,這也是冬訓時候刻意訓練的目標:配速降低時候不降低步頻,而是讓步幅降低。

2018漢馬步頻變化圖(strava)

在tempo課裡面,明顯感覺掉速情況下,維持步幅需要更大體力。當然這個是否我個人特有體會,暫時不得而知。但維持一個穩定、高效的步頻,總是好事。

冬訓得與失-長距離糾結

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感受不到艱苦的訓練,是不會提高成績的。所以我個人對於一切以超慢配速(M+60s以上)為基礎的訓練法不會選用。但過於大強度的訓練,又會讓受傷風險陡增,去年因為肌肉拉傷把北馬變成養生跑,這種血淚教訓讓我現在訓練也會特別小心,傷病管理下一節會詳述。所以去年上馬回來後,基於漢森訓練法我安排了自己的課表,之前總結過核心思想:

用日常訓練模擬馬拉松最後階段,比如在長距離課前不給休息日,甚至前一天還是速度課。

日常長距離不會特別長,26K打住

課程安排多樣,輕鬆跑、速度力量跑、M配速跑(tempo)、分組乳酸閾值跑、長距離;每周輕鬆跑和強度課交叉進行;

會要求輕鬆跑不要太輕鬆。

為什麼把長距離這條標粗?因為這條我現在存疑。Fellrnr對於漢森的評測中也多次提到「長距離不夠長」可能造成有氧耐力訓練不足。長距離的重要性在於讓自己日常就體會到比賽中2小時/30K後能量消耗接近頂峰的狀態。漢森長距離課前不會休息甚至會安排一定強度的課程,用來模擬最後12K。但就我個人體會,這個距離不夠。前一天的訓練課如果強度不過,那麼長距離課疊加的疲勞感不足;如果前一天強度上足夠了,長距離一開始就會感覺腿沉,達不到目標配速。

回看剛剛的圖表,會發現我的有氧能力比起之前提升一點,但仍然是半瓶子醋水準:錫馬前半1:26:16/後半1:28:42,漢馬前半1:26:24/後半1:28:24,後半程掉速超過2分鐘!這還是錫馬仔細分配體力、漢馬沒有前半全力情況下,不然掉速會慘不忍睹。這種後程掉速根本還是在於長距離經歷不足。

那麼為什麼漢森還有這麼多大佬在用呢?如果你手頭有漢森訓練法,不妨翻到附錄A,那裡是精英(Elite)版本的計劃,裡面足足有6次32K(20mile)的訓練!所以觀察一些大佬們的訓練計劃,在漢森的課表基礎上,他們會拉長距離到32K-35K,甚至有40K的耐力跑。

所以當時看fellrnr對於訓練法對比時候,還奇怪怎麼蹦出一個Elite Plan,拿來書一看才知道別有洞天。這就是看書不看完整的後果。不過個人體會是,如果目標sub3,那麼按照Advanced級別安排課程即可,26K的長距離會跑得很愉快還有成就感,比賽效果也不會差。如果想更進一步,30K距離的長距離不可少;至於sub245高手們的一天兩練,暫時離我比較遠,容我忽略。

需要專註度的漢森訓練法

作為一個日常鐵杆的漢森訓練法吹鼓手,我也不得不把這個訓練法的另外一個掣肘暴露出來:需要高密度且完成度高的訓練課安排。高密度意味著你大概需要每周出勤至少四次:速度力量、tempo、長距離已經三次,再間隔一兩次輕鬆跑,初用此訓練法的朋友有跟我反饋恢復不過來——那就減少一些強度,但維持跑步的狀態是必須的,安排好的訓練課鐵打不動,除非天上下刀子。

NO DAYS OFF

實踐是針對一天兩練的大佬們的我們學習個心態和精神就好

冬訓中我對於課程本身做了一些變化,除了長距離外,每次訓練不超過65分鐘,包括熱身冷身,每次的距離也變化不大,但我的輕鬆跑不會特別輕鬆,保持能夠談笑風生快感下最大強度;而其他的強度課,我放棄了間歇,畢竟左臀的舊傷時不常還會提醒我不要作死。間歇換成M+T的長間隔跑,有的時候10+5,有的時候1+1循環(1公里M、1公里T)。這個模式在基礎期(wk1-wk4)過後逐漸調整穩定,一周內會有一兩次課程強度「舒服地痛苦」(comfortably hard)整個身體狀態一直保持「每天願意訓練」的程度。

我比較贊同Jay Hsu大神觀點,即訓練可不能整體照搬,即使當前能力、目標近似,因為每個人訓練承受度、訓練效率都不一樣,需要拿到一個方法(methodology)之後逐漸試錯調整,這也是長達16-18周訓練課中基礎期四周的意義之一。

訓練效果驗收

作為期望以目標配速需要跑完全程的比賽毫無疑問是最終驗收,在日常的Tempo課中,實際上我會用漢森訓練法中「Bread and Butter」來持續驗收自己的訓練效果。而比賽前則會用一個更長(可能到半馬距離)的接近/超過半馬強度的tempo進行驗收演習。

具體說來就是用馬拉松配速,或者更快(-5s)配速盡量穩定跑8-10K,然後5分鐘調整跑,保持E配速,接下來再重複剛剛第一段跑步。這樣的課程如果能完成,那麼全馬配速基本穩了。

冬訓環境

最後稍微說一下冬訓訓練環境選擇的看法。如果跑者身處東北或者類似環境,零下二三十度的外加大雪的天氣,很難讓訓練規律起來,這時候選擇交叉訓練或者室內跑實屬無奈。15-16年冬訓我都是選擇的晨跑,至今仍然對兩層長袖還被西北風穿透的天氣印象深刻,至於半路突然雪附近又沒有公交可回家的窘境也遇到過兩次。

如果有可能,盡量選擇暖和一些時候進行訓練,晨跑時候可能低至-10甚至更低體感的氣溫會讓訓練難以保持強度,訓練效果自然會降低。低溫下稍不注意,受傷風險就會增加。

傷病管理

傷病一直是跑者,乃至所有運動愛好者繞不開的猛獸。在iranfar看到一篇文章,作者Joe Uhan是位醫師,也是很強悍的越野和超馬跑者,能在比賽站台的那類。這篇文章切中了很多要點,我就直接進行總結了,引用格式為文章觀點,正文格式則是一些我自己的私貨體會。

馬拉松、超馬和越野跑訓練比賽過程中,疼痛不可避免。

在運動疼痛管理範圍內,疼痛是個中性詞,不正面也不負面。

疼痛只是個信號,還需要更多信息以便採取行動。完全無視信號、以及任何疼痛都如臨大敵均不可取。

這也是我和朋友討論中一直說的,不要懼怕疼痛,傷病(injury)一定疼(pain),但疼不一定是傷病。

作者之後引入了一個軌跡(trajectory)的概念,可以看做傷痛的生存期管理。

尋找疼痛來源:加量、提強度、低效(錯誤跑姿等)、急性傷病、飲食、不合理比賽策略等。

尋找疼痛的軌跡(trajectory),有些時候疼痛反而是「繼續堅持」的引子。疼在何處?之前疼痛程度如何?疼痛如何發展?

短期、隨機的疼痛,不管多嚴重都不是問題。突然出現又消失的劇烈疲勞、疼痛和不適,沒有太大危害。

軌跡換句話說就是多個維度上的疼痛發展:疼在何處、疼痛程度。具象化(visualization)後就是一張折線圖,用它來評估處理疼痛的策略。但對於短期疼痛的處理我覺得業餘跑者還是謹慎為好,因為我們不具備精英選手、職業選手的高效恢復手段和身體機能,出現影響到運動表現的疼痛,個人建議及時終止訓練、觀察,必要時候請求醫生幫助。

放置也是處理方式。但不去分析疼痛的軌跡則等同無作為。

什麼是有效的疼痛管理?拉長時間軸,更長距離和強度的運動,癥狀沒有惡化;同樣的運動,癥狀減輕了,證明處理方式妥當

何時該真正完全休息?窮盡了所有手段,都無法減輕癥狀。

很多時候朋友知道我經常跑步跑馬拉松,自己在運動中,尤其是跑步中出現了傷痛,會找我尋求幫助。我多數情況下都會說,如果你覺得疼痛比較嚴重,那麼一定第一時間去醫院,不一定是運動醫學專精的科室,任何你傷痛涉及部位的對應科室都可以——一般人訓練中出現的傷病在大夫們看來多數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去找大夫確診,就是為了排除「是什麼大問題」或者「可能發展成大問題」的情況。

去年臀中肌拉傷後,一瘸一拐到醫院,我一臉擔憂問大夫這是不是骶髂脫位啊。大夫微微一笑,說你名詞知道還挺多啊!你這還能立著進來就沒大事兒。做了幾個確診動作、拍了片子(其實大夫說不用)後,大夫說靜養吧。排除了大傷可能性,我也算鬆了一口氣。對於大多數跑者來說,多少年經驗都沒有專業醫師的意見有效。

夏訓計劃和目標

冬訓總體來說沒有太過為難自己,但夏訓毫無疑問會是艱苦的。帝都的夏天悶熱外加時常來一次的桑拿天不必說,這次我的目標是保持有氧耐力情況下,提升10K能力。現在10K PB是37:34,希望能在夏訓過後提升到36:30。這個目標達成,長短間歇不可避。

我對間歇抵觸到什麼程度,就連這段文字都不想打出來的程度。但我也知道,有氧耐力對於一般跑者而言可提高程度有限,尤其在中長跑能力不太強情況下,有氧耐力所能帶來的成績提高會越來越少。況且有氧耐力一般決定的是成績下限,那麼中長跑能力(速度耐力)一定要達到一定水準,才有可能繼續突破,提升自己的上限。課表在這個調整期準備好好規劃。

這周末的倫敦馬據說會略熱,哦對,還有10歲的TNF100北京站,祝參加的跑友們都能順利、平安、高速完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胃與腿 的精彩文章:

TAG:胃與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