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沒野心,沒架子,這個皇子為什麼還是沒有好結局?

沒野心,沒架子,這個皇子為什麼還是沒有好結局?

沒野心,沒架子,這個皇子為什麼還是沒有好結局?

以下文字內容為音頻節選

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點擊音頻收聽!

播講:田洋

節目編輯:程蕊民 程涵

小劇場配音: 郭煒

出口成章的厚道王爺

愛新覺羅·胤祉,他的爹就是鼎鼎大名的康熙皇帝,胤祉是他的第三個孩子,人稱三爺。他的另外八個兄弟曾經在歷史上掀起了著名的「九子奪嫡」的皇位之爭,但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胤祉的存在感確是相當的低。不過即便是沒有野心,他的命運也充滿了坎坷,這是為什麼呢?

在康熙的眾多兒子中,胤祉不論是騎射還是文采,那都是拔尖兒的,不僅博覽群書,出口成章,還親率大軍跟準噶爾部的鐵騎血拚,既能文又能武,因此深得康熙的喜愛,康熙每次出宮打獵、祭祀什麼的都喜歡帶著他,一有機會就要跟兒子親近。

古代皇子成年後都要接受冊封,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的都要離開皇宮,開始獨立生活,比如明代,朱元璋為了避免地方割據的出現,就把他的幾個兒子分封到了各地,負責鎮守地方。

愛新覺羅·胤祉

但是這樣分的話很容易造成藩王擁兵自重,比如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那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因此,清朝統治者為了避免悲劇重演,就把他們的王爺限制在北京城裡邊,讓他們單住,但不給封地,就擱眼皮子底下看著,這樣比較有安全感。

這不,胤祉成年後就被他爹封為了誠郡王,自己一個人搬出來住,這樣一來跟康熙見面的機會就比以前少了,但是好在住得比較近,據說康熙晚年的時候,每年都會跑到胤祉的家裡,然後以父親的身份陪他吃飯,對他是寵愛有加。

朱元璋

就連太子因為作死被廢的時候,康熙都沒有因為胤祉跟太子走得近而懲罰他,反而特意賞了5000兩銀子作為安撫,意思是:「兒子你別多心,老爹知道他是他,你是你,你還是爹的好兒子。」

要說胤祉這麼優秀,康熙為什麼沒有把皇位傳給他呢?主要還是因為人老兄本來就沒有當皇帝的想法。胤祉是那種典型的「只愛學術,不愛政治」的人,就跟片頭人家的自白那樣,胤祉是寧可舒服地當王爺,也不願意痛苦地當皇帝。

康熙

所以您看電視劇或者小說裡邊,只要涉及「九子奪嫡」的故事中,老三胤祉的存在感都是最低的,他不拉幫結派,也不結黨營私,不管兄弟們斗得多麼激烈,胤祉都沒有反應,真可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與世無爭 卻不幸福

究其原因,還是胤祉自身性格的問題,偉大的心理學家傑克·霍吉說「性格決定命運」,胤祉的性格吧,說好聽了是真性情,說難聽了就是做事不經大腦,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來。

他能夠在太子遭人誣陷的時候挺身而出,仗義執言,但也會在大殿之上頂撞皇帝,總之就是不夠圓滑,這在規矩一大堆的宮裡可是大忌,所以胤祉經常惹禍上身。

比如他老爸康熙活著的時候,胤祉就因為頭髮惹了禍。這個要跟大家好好地說道說道,因為清朝人對與頭髮還是很看重的,而且「剃髮」在清朝也屬於敏感辭彙。

因為清朝入關的時候曾經逼迫明朝的老百姓「剃髮續辮」,還因為這個發生了流血衝突,所以「剃不剃髮」直接關係到對於清朝的忠誠度。路上敢不剃髮就出來晃悠的,肯定二話不說就給你抓起來,而且直接給你打成「反清復明」的餘孽。

但是清朝滿族人的髮型不像漢人,他需要經常打理,您看所有的清裝劇里,男子都是剔一半的光頭,然後後邊編上辮子,這種髮型其實是有講究的。因為清朝人是馬背上打天下,常年騎馬,長頭髮很礙事,而且滿人不束髮,頭髮簾兒長了擋眼睛,影響視線。

最慘的就是冬天,滿人入關前生活在寒冷的東三省,冬天隨隨便便就零下二十幾度,打獵必須帶帽子,但是一運動就容易出汗,一出汗,這頭髮就跟帽子凍在一塊了,硬往下扯的話,想想都覺得疼。但是帽子又不能不帶,所以只好把頭髮剃掉,又安全又省事。

咱們看的清宮劇裡邊,其實那辮子造型都不太符合史實,剃一半的陰陽頭是有的,但那都是清朝後期了,最開始他們的髮型是只有腦瓜頂兒和後腦勺那兒留一小撮,編起來之後像極了老鼠的尾巴,而且清朝人對發量有著嚴格的要求,編起來的辮子必須能穿進銅錢眼兒里才算合格,所以這種髮型也被稱為「金錢鼠尾」。

後來到了清中期,後腦勺上的頭髮沒了,只剩下腦瓜頂兒那一小撮兒,但是發量明顯增多,編起來就像一條蛇一樣。至於大家所熟知的那種留一半的「陰陽頭」,那是到清朝中後期才開始有的,反正康熙、雍正朝的時候肯定沒有。不過也對,從造型美觀上來講,鼠尾辮是不怎麼帥氣,這要是拍成電視劇,估計觀眾也會覺得辣眼睛。

要說清朝人為什麼對髮辮這麼講究,主要是因為在他們的信仰里,髮辮是真魂的棲息之所,被看作是生命的根源,就算是戰死沙場,遺體不能回歸故里,髮辮也要捎人帶回去,然後風光大藏。總之是對頭髮相當重視。

「剃頭」也會惹禍上身

剃過光頭的朋友、比如咱們節目的另外一個主持人郭煒,他肯定知道,這光頭不是一勞永逸的,你剃完之後它很快又會長出來,所以要經常修剪,但是清政府規定,凡是有喪事需要守孝期間,是不允許剃頭的,這是對先人的大不敬,但是胤祉不管,非要往槍口上撞。

當時康熙有一個妃子,在歷史上被稱為敏妃,是十三爺胤祥的生母,算得上是胤祉的小媽了。敏妃過世之後,按照滿人的習俗,一百天之內是不允許剃頭的,這才能表達悲痛之情,意思是「你看我多傷心,傷心到連自己的儀容儀錶都顧不得打理了」。但是胤祉偏不,他看自己頭髮長了,扎得難受,就自作主張給剪了,他這個舉動一下就惹怒了康熙。敏妃好歹是你半個娘親,怎麼能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於是一怒之下把他從王爺降到了貝勒。

敏妃

這樣的處理其實算輕的了,可見康熙對自己這個兒子還是手下留情,但是康熙駕崩之後,他的兒子雍正即位,胤祉的日子就沒有那麼好過了。

雍正一即位,就主動與眾兄弟拉開了距離,首先是身份的變化,以前都是平等的兄弟關係,現在一下子變成君臣了,多少都要有些避諱,這才能突出等級身份上的差異,所以雍正即位以後,讓所有的王爺避自己的諱,名字統一改為「允」字輩,老三胤祉也變成了允祉。

其實這種避皇帝諱的情況在歷史上不在少數。比如唐代,我們都知道,這大唐的皇帝都姓李,但是李是個大姓,民間姓李的肯定不在少數,這總不能為了避諱皇帝連姓都改了吧?

於是古人發明了一種避諱方式叫做「缺筆」,就是說在寫這個字的時候少寫一筆,比如說李字。「李」是上下結構,上邊是個「木」,下邊是個「子」,皇帝的名字還是照樣寫,但是普通人的「子」那一橫就不寫了,直接變成了「了」,但是念的時候還是念「李」,比如大詩人李白就是這麼簽名的。這也是一個鑒寶的好辦法,如果有人拿出唐朝時期的字畫,說是李白的真跡,您就要好好看看了,要是落款是完整的「李」字,那肯定就是假的。

雍正

雍正這個舉動就是為了告訴其他兄弟們,別再跟老子稱兄道弟了,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但是胤祉這個傻孩子明顯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還是跟往常一樣,心情好了就結交幾個朝中大臣。其實胤祉也沒想幹嘛,他就是文人意氣,看大家脾氣秉性相投,交個朋友聊聊天而已,但是在皇帝看來,你這是圖謀不軌,意圖謀反啊。

而且雍正登基之初,大力著手改革,而改革必定會觸犯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很多朝臣都對雍正很不滿,但是大家對好脾氣、沒架子的胤祉印象卻很好。這一來二去,雍正看自己這個哥哥是越看越不順眼。最後一氣之下打發他去遵化守皇陵去了,心說對著死人總不能折騰出一朵花來吧?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胤祉很鬱悶,心想我堂堂一個王爺,居然讓我去守皇陵,這是王爺幹得事兒嘛?!我去守皇陵,哪兒還有閑情寫書做學問?按理說胤祉心有不甘很正常,可以理解,但是你心裡罵兩句得了唄,別說出來啊,但人家不,不但想,還要說,他直接當著雍正的面頂撞他,氣得雍正鼻子冒煙,大罵道:「你以為你在跟誰說話?!!」結果不只胤祉被罰,他的兒子也因為受牽連被削了爵位。

但是即使是這樣,胤祉還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在皇陵一呆就是八年,在這八年期間,雍正勵精圖治,剷除亂黨,最終坐穩了皇位,這時候他才想起來遠在遵化的三哥,畢竟是同父異母的哥哥,他一開始也沒想把事情絕,而且經過八年的沉澱,雍正覺得胤祉肯定已經想明白了,於是派人把他接了回來。

結果,胤祉再一次讓雍正大失所望。

愛新覺羅·胤祉

八年過去了,胤祉還是那個老樣子,做事橫衝直撞,又一次闖禍惹惱了雍正。胤祉回京不久,就收到了十三爺胤祥因病去世的消息。在九子中,雍正跟小十三關係最好,因此他決定要為這個好兄弟風光大葬,結果葬禮當天,胤祉又出幺蛾子了。

這一天,天朗氣清,是個出殯的好日子,所有人都如約而至,只有胤祉沒來。雍正十分不高興,馬上派人去找,結果一群皇室宗親和文武百官頂著大太陽等了胤祉半天,人老人家才大搖大擺地出現,完全搞不清楚狀況,氣得雍正是暴跳如雷,但是如此重要的日子,也不好在人前發作,只能先忍著,等葬禮結束再跟胤祉算賬。

但是胤祉並沒有停止繼續作,在葬禮上,所有人都表情嚴肅,臉上全是對十三爺的深切緬懷,只有胤祉面無表情,絲毫看不出悲傷的樣子,甚至還有一些輕蔑。也是,胤祉和小十三本身感情就一般,也不是很親近,不傷心也很正常。而且胤祉覺得,他和小十三同樣是王爺,憑什麼福氣都讓他享盡了,自己就要受盡屈辱,還要守皇陵,越想越憋屈,自然不會有好臉色。

胤祉把心事都寫在臉上,他沒有察覺,但卻被有心人直接告到了雍正面前,還添油加醋地說:「胤祉對十三爺不敬,不但一點都不傷心,還露出一副『大快人心,天理昭璋』的表情!」雍正聽到這個消息,一下就火了,好你個老三,死性不改還變本加厲,看來你是留不得了!於是硬是想辦法把胤祉打成了「八爺黨」,打算除之而後快。可憐的胤祉也是冤得可以。

不過,好在他人緣還不錯,在大家的請求下,雍正最終免了他的死罪,但是活罪難逃,雍正最終把他囚禁在景山的永安亭,派人看管,免得再生事端。兩年後,耿直boy的胤祉在景山含恨而終。

《古今圖書成集》

終其一生,胤祉也算是相當倒霉了。他這個人的文人風骨,總讓人覺得有明末八大山人那種白眼看青天的感覺。但是,胤祉雖然性格差了點,可文學素養還是很高的,他所編訂的《古今圖書集成》為書籍的留存做了相當大的貢獻。他的侄子、也就是乾隆皇帝即位以後,為了加強人們的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同時編纂四庫全書,焚毀大量典籍,導致很多優秀的著作和經典毀於一旦,但是很多丟失的內容都能在胤祉編的這本集成里找到,也算是他這一生的一大貢獻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1039聽天下 的精彩文章:

曹操一生最離不開的謀士 最後反曹了嗎?

TAG:1039聽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