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中山先生下葬前為何用了四副不同的棺材?

孫中山先生下葬前為何用了四副不同的棺材?

原標題:孫中山先生下葬前為何用了四副不同的棺材?


1911年12月28日被選為中華民國政府的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在孫中山彌留之際簽署的這三份遺囑中,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


孫中山去在世時不僅留下了三份遺囑,而且在下葬前使用了四副不同材料的棺材,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第一副是美式楠木棺


孫中山逝世後的第三天,遺體被運到北平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然後被裝殮在一副美式楠木棺中,這是孫中山的第一副棺材。


第二副是楠木玻璃棺

孫中山遺體入殮後不久,孔祥熙嫌這副楠木棺材太小,又換了一副大的楠木棺。這副楠木棺為橢圓形,前端呈方形,棺中用玻璃作隔層,揭開棺蓋可瞻仰孫中山的遺容。這是孫中山的第二副棺材,稱楠木玻璃棺。



第三副棺材是水晶棺


孫中山臨終前說,願如友人列寧那樣保存遺體,供後人瞻仰。所以,在他逝世後,治喪處即向蘇聯定購水晶棺。1925年3月30日,蘇聯贈送了一副水晶棺。這副棺長1.75米,高0.5米,棺頭0.65米,棺尾寬0.53米。棺的外蓋及外層勻系鋼質鍍鎳,銀光閃亮。


但經專家檢查,此棺質地較脆,且易於傳熱,加之長途運輸,稍有裂隙,便會對棺內遺體產生影響,所以後來沒有使用。此後停放在北平碧雲寺中山紀念堂,供人瞻仰。這是孫中山的第三副棺材。


第四副棺材是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


孫中山的第四副棺材是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這副紫銅棺長2.24米,寬0.8米,高0.65米,製作考究,外形精美,價值1.5萬兩白銀,於1925年8月運到上海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宋慶齡看後很滿意。1927年4月,上海葬事籌備處遷到南京,紫銅棺也運到南京。1928年12月30日,紫銅棺被運往北平。



1929年5月22日,國民政府在北平西山碧雲寺為孫中山舉行了隆重的換棺儀式。孫科請協和醫院醫生史蒂芬帶領助手郭榮勛和一名護士將孫中山的遺體揩拭清潔,加裹白綢,並理髮,然後由孫科、鄭洪年、馬湘為其穿了內外襯衣、禮服、鞋襪,戴上手套。其殮服為白綾內衫、白綾內褲、白絲襪、黑緞鞋,外加素藍紗袍、黑素緞馬褂、白絲手套。穿戴整理完畢之後,孫中山遺體被小心地移入紫銅棺內。棺四周放白綢棉墊和白綢絲棉袋,身上蓋錦緞方被。


1929年6月1日,紫銅棺柩運到中山陵,由孫中山的8名衛士抬入墓穴安葬。易換下來的那副楠木玻璃棺,放入了孫中山的衣服、鞋襪後,被封入北平西山碧雲寺石塔內,胡漢民為之題寫了「孫中山先生衣冠冢」石碑。第一副楠木棺則存放在北平中法中學。1929年,孫中山的遺體由北京移葬到南京紫金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大觀園 的精彩文章:

10個很漲見識的冷知識,知道3個以上都是大牛,看完默默收藏了
揭秘非洲血鑽開採加工全過程,背後隱藏著滿滿的血淚史

TAG:文史大觀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