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理性對待中藥的副作用,合理用藥,預防藥物的不良反應

理性對待中藥的副作用,合理用藥,預防藥物的不良反應

長期以來,許多老百姓都有一種觀點,說「中藥安全,沒有副作用」。可是近年來,從馬兜鈴酸腎病到何首烏肝毒性,關於中藥不良反應和中藥安全性的報道屢見報端。中藥的安全性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多人開始對中藥的安全性表示困惑、擔心,甚至無所適從。那麼,中藥到底安不安全?我們又該怎樣認識中藥的不良反應呢?

其實,我們常說的中藥「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藥物在治療作用之外的副作用,例如當歸、生地等藥物由於質潤,在補血的同時可能會造成一部分患者出現便溏或腹瀉;另一類則是藥物中某些毒性成分對人體造成的損害,例如馬兜鈴、關木通等藥物中的馬兜鈴酸會導致腎損傷。

秦漢時期,醫家常常使用「毒藥」作為中藥的別稱,如《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篇》中,就常常使用「毒藥」來指代中藥:「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周禮·天官冢宰下》中,亦有類似的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劇毒藥以供醫事。」這裡的「毒」,主要是泛指中藥本身的偏性。與食物的醇和之性不同,藥物都具有或峻或緩的寒熱溫涼的偏性,這種偏性是中藥治療疾病的基礎,但是如果使用不當,也是多數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因此,古代醫家便使用「毒藥」來指代中藥。

此外,也確實有一類藥物,由於藥性峻猛,本身具有極強的毒性,例如馬錢子、斑蝥、蟾酥等(後世「毒藥」的概念範圍縮小了,指的就是這種對人體有害的「猛葯」)。這些藥物雖然使用不當便會導致生命危險,但是對於某些疾病,合理的使用卻有良效。所以,不管是藥物寒熱溫涼的偏性,還是其致命的毒性,都是相對而言的,對於病患而言,許多「毒藥」,反而可以成為救命的金丹。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可以說,從很早之前,古代醫家就對中藥的偏性有了認識並重視用藥的安全問題。早在秦漢時期,醫家們就已經認識到中藥的「毒性」,並提出了有毒藥物使用的一些原則。

例如,在早期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當時的醫家把中藥分為三大類,分別為上品、中品、下品:上品大多無毒,用於滋補強壯;中品有毒或無毒,治病補虛,兼而有之;下品大多有毒,用於治病攻邪,不可久服。在《黃帝內經》中,則提出了毒性藥物使用的原則:「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後世還提出了「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這些原則在臨床實踐中,有效地避免了很多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

與此同時,為了減輕藥物的毒副作用,古代醫藥學家又對中藥進行炮製,或者合理的配伍。例如附子,中醫認為,其辛甘大熱,有毒,有回陽救逆之功,是一味急救常用的藥物,廣泛用於心衰、休克的搶救中。其毒性主要是由於含有較多的烏頭鹼類化合物,具有危害心臟、神經的毒性,但是通過炮製,可使毒性成分大大降低。再如半夏,中醫認為其藥味辛、性溫,有毒,是一味常用的祛痰葯,但是生半夏對口腔、咽喉和消化道黏膜有極強的刺激作用,因而在使用時,除了進行炮製之外,也常常與生薑相配,以減輕半夏的毒副作用。不僅僅是劇毒藥物,一些可能會導致不良反應的藥物,也常常會進行炮製和配伍。例如,白芍是一味常用的補血藥物,但是一些脾胃虛弱的人服用之後往往會發生大便溏瀉的副作用,這時,我們一般就會使用它的炮製品「炒白芍」,或者與白朮之類的健脾藥物一起使用。

在生活中,中藥的毒副反應一般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藥的不合理使用,包括錯誤使用和超劑量使用;另一方面,則是中藥本身毒性成分的中毒。而絕大多數中藥不良反應事件發生的原因都是前者。我們知道,每一味中藥都有獨特的藥性,例如寒、熱、溫、涼等,這是中藥治病的基礎:對於熱性病,我們可以使用寒涼的藥物;對於虛寒性疾病,我們則使用溫補的藥物進行治療。

那麼,如果我們選擇了不合理的藥物,例如給風寒感冒的患者選用了寒涼的藥物,或者是給虛性便秘的患者選用了祛除實邪的藥物(例如大黃等),就很可能會損傷人體正氣,導致疾病的加重有些藥物,由於藥力比較峻猛,應當中病即止,不能久服,如果患者長期使用,也會導致身體的損傷。例如前些年發生的「龍膽瀉肝丸腎毒性事件」,一方面與藥物中關木通所含的馬兜鈴酸成分有關,但另一方面,作為苦寒清熱葯的龍膽瀉肝丸,絕非可以久服的藥物,而在該事件中,卻被用作減肥藥長期服用,這種情況下,藥物的不良反應自難避免。也有部分不良反應的發生則是藥物本身的因素,例如含有毒性成分藥物炮製不規範,導致毒性成分殘留過多(如附子、何首烏等)。

任何藥物都有其適應症和合理劑量,對於一些毒性藥物來說,在合理劑量內使用可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而超出合理劑量則會導致不良反應。例如,通常用於治療心律失常的洋地黃類藥物,在超量使用後,反而會誘發新的心律失常。現代藥理學對藥物毒性的研究都是基於量效關係進行的,通常會根據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極量、致死量、半數致死量等多個指標對藥物的安全性進行評估。但是現在部分媒體望文生義的片面報道,只講中藥不良反應,卻有意無意地忽視不良反應的背後的中藥亂用、濫用、長期或超量使用,這是有失客觀的,也是不負責任的。

有句俗語說得好,「是葯三分毒」。中藥,不管是補益葯還是驅邪葯,都首先是一種藥物,是藥物就存在適應症、禁忌症和合理劑量。很多藥物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都是由於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導致的。中醫、西醫的理論體系不同,就像很難說哪個西藥是清熱瀉火的,哪種西藥是養陰清肺的一樣,中藥一定要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使用。例如,小柴胡湯是一個安全性非常高、臨床應用非常廣泛的方劑,但是上世紀90年代,日本卻發生了沸沸揚揚的「小柴胡湯事件」,其直接原因就是脫離了中醫的辨證論治理論,對肝病患者濫用小柴胡湯而導致的。

因此,在面對中藥不良反應報道的時候,我們沒有必要感到恐慌,與西藥一樣,合理的使用中藥一般是不會產生不良反應的。建議,大家在平時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不要盲目服用中藥和中成藥,一定要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使用;

第二,不要輕信各處流傳的所謂「偏方」,每年有很多藥物中毒都和私自服用各種「偏方」有關;

第三,需要中藥飲片時,一定要在正規醫院或者大型藥店購買,以保障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總之,預防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合理用藥是關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臨安康 的精彩文章: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食」就是一個非常被重視的事,到底如果進食才對身體好呢?
突然性情大變,焦慮急躁,這些原由有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不要忽視!

TAG:福臨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