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患者自覺癥狀為依據重視亞健康

以患者自覺癥狀為依據重視亞健康

中醫認為,每一個人儘管陰陽氣血不同,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體質,但是都是自主生活,從出生之後的幼年,到腎氣逐漸強盛的青壯年,再到腎氣逐漸衰弱的老年,都是自我發展變化的過程。

醫學就是為人類的這個過程服務的,只能幫助患者由不健康狀態,轉化為健康狀態,而不能代替患者的生長壯老已的規律。中醫的所有治療措施,都是建立在患者自我康復能力之上的輔助措施。因此,中醫強調患者是本,醫生為標,只有患者與醫生密切配合,才能順利戰勝疾病,恢復健康。

正因為中醫重視患者的「主體性」、「自主性」,所以,中醫在診治疾病的時候,一直把患者的感覺作為診治的主要依據,而不是輕易否定患者的「主觀感覺」,不把癥狀視為表面現象,而是認為通過辨析證候就足以把握疾病的本質。

中醫對於疾病的認識依靠四診所見,儘管有望而所得、切而所得,主要的是問而所得、聞而所得,依靠的主要是癥狀,古人稱其為證候。

西醫認為癥狀是不可靠的,疾病的本質在癥狀的後邊藏著,必須捨棄癥狀才能發現疾病的本質,一定要找到病灶,這才算斷清了病情,抓住了本質。

但是,病灶的出現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它的形成需要或長或短的過程,很多慢性病的形成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在沒有形成病灶之前,往往就形成了中醫可以把握的證候。也就是說,在西醫還不能確診,還沒有找到病灶的時候,只要你有了身體和心裡的不舒服,中醫就可以進行治療。這是中醫能夠「治療未病」的長處。

急性病的診治過程中,也經常可以見到只有證候,而難於發現病灶,或者難於確診是何種疾病的情況。比如,2003年的「非典」(SARS)疫情,很多人首先出現發熱、身體疼痛等不適,卻無法確定是否患了「非典」,處於「疑似」狀態。

西醫的診治指導思想是要先找出致病微生物,然後再使用抗擊、殺滅微生物的藥物,如果找不到致病微生物,就沒有可以攻擊的目標。在一個新的致病微生物出現之後,研究疫苗、治療藥物的周期也很長,遠水不解近渴,也很難辦。如果錯認了微生物,就有可能發生錯誤治療,不僅無效,進一步還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是研究證候,不管是什麼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只要出現了發熱、頭痛、惡寒等證候,就可以進行治療,而且不用等待確診病灶、病原微生物,從一開始有不舒服就可以治療,到以後的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消除證候的方法。因此,中醫的治療可以早期介入,而且越早治療,療效越好。

中醫依靠形象思維,緊緊抓住癥狀、體征,把它稱為「證候」,作為治療的依據。因為「證」者,信而有徵,可以作為診治的憑證。中醫堅信「有諸內必形諸外,有諸外必根諸內」,抓住了外在的證候,也就是同時抓住了內在的病機變化。這叫做「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又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通過反覆研究,不斷總結,古人建立了「辨證論治」的診治體系,取得了很好結果。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發布數據說,世界上有20%的人群患有各種疾病,只有5%的人是健康的,而75%的人群屬於亞臨床狀態,也就是「亞健康」。

亞健康其實是一個含糊的名稱,它把眾多的自覺身心不適,又無法找到病理證實的人群,含糊其詞地稱為「亞健康」。

嚴格地說,這些亞健康的人們,都離開了健康的狀態,體內一定發生了某種程度的化學的,或者物理、生物的變化,只是這些變化細微而複雜,還沒有形成「病灶」,還沒有達到理想的「實證」的程度。然而,每年全世界有1000多萬人死於亞健康、「過勞死」;幾十億人身心不適,甚至是痛苦不堪,卻被當作「沒病」,而必須等到有了病灶、需要手術切除、需要器官移植等嚴重不健康狀態時,才能被納入西醫的救治對象,才能得到醫療的幫助,這樣的「實證觀」,凸顯出其認識論上的不足。

中醫把追求的目標指向「未病」,當人的健康狀態發生了偏移,還未構成明顯的疾病狀態時就必須治療,故認為善於診治的醫生應當救其未萌,這才是「上工」的本事。

因為病越輕淺,越容易獲得療效,越容易幫助患者恢復健康。所以中醫善於觀察,「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推崇「見微知著」,重視細微證候的捕捉,而且追求動態的「隨證治之」。

中醫反對在病人患病過程之中,始終拘守一方。不管疾病過程中證候的變化如何,始終用一個藥方治療到最後,這就不是中醫的特色。

中醫更不贊成對於同一種疾病的不同病人,只應用相同一個藥方治療,而是主張要時刻根據證候的變化「辨證論治」,而不能「病不變方亦不變」,不是「以不變應萬變」,是葯隨證轉的治病「活法巧治」。

中醫治療疾病本來不限於藥物,更不是只會讓人服藥。導引、針灸、按摩、祝說疾病之由、心理開導、飲食調節、內服外用,中醫治病的方法十分豐富,絕不是僅僅依靠對抗、切除、改造。

中醫所用的藥物,古人稱其為「毒藥」,靠豐富的理論與應用經驗,可以化毒為葯,變廢為寶;不按中醫理論用藥,或者背棄中醫的理論,就有可能變葯為毒,化寶為害。

因此說,按照中醫的理論,蘿蔔、綠豆皆為治病良藥;背離了中醫理論,人蔘、甘草也可致人夭殃。劃分毒與葯的標準,就是看這個物質對於人體是有利還是有害。有害就是毒,有利就是葯。對於張三有利的,未必適合於李四。也就是說,張三的葯,可能就是李四的毒。當然,張三這個時候的葯,過一個時期可能就是毒。一切以是否有利於健康而定。即使是維生素、陽光、氧氣,只要太過分,就會變成毒。

中藥是歷代中醫人的「研究成果」,是道道地地的「分子水平的藥物」,而且所含化學成分十分複雜,作用面十分寬闊,影響領域非常廣泛,可以稱之為「集團軍協作作用」的化學藥物。正是靠了這十分複雜的中藥,中醫中藥才顯示出不同於西醫學單一化學成分葯的優良作用。

中藥追求的是組合效應,西藥強調的是個性化的效應。

作者:曹東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科普 的精彩文章:

中醫重要研究方法之象思維
中醫怎樣識證施治

TAG:杏林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