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邦開國後盡殺功臣,為何沒有殺掉張良以絕後患?原因很簡單

劉邦開國後盡殺功臣,為何沒有殺掉張良以絕後患?原因很簡單

在劉邦眾多的開國功臣中,韓信善戰,蕭何善籌(籌措軍需),張良善謀。韓信南征北戰,給劉邦打下了大片國土;蕭何在後方積極籌措,給前線源源不斷接濟軍需;張良則運籌帷幄之中,讓劉邦能最終決勝千里之外。那麼,劉邦在先後殺掉韓信、彭越、英布之後,為什麼沒有殺掉張良以絕後患呢?其原因:一是張良善忍;二是張良對劉邦忠心;三是張良懂得功成身退。

劉邦開國後盡殺功臣,為何沒有殺掉張良以絕後患?原因很簡單

張良不但善謀,而且善忍。老子說過:「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一個人如果功高自傲,往往會帶來厄運,一個人特別能忍,往往一世平安。張良有多麼能忍呢?說個他年輕時的故事。張良當年在下邳(今江蘇睢寧)的時候,一次在一座橋上看風景,一位白髮老頭,慢悠悠地上得橋來,在張良身邊,恰巧掉了一隻鞋,老頭讓張良幫他把鞋子撿來。

張良非常不情願,但他忍了,撿起鞋遞給老頭。誰知,張良幫老頭撿了鞋後,老頭又得寸進尺,要張良幫他穿上,張良本來很氣憤,但他又忍了,單膝跪地,幫老翁把鞋子穿上。後來,老頭給他拂曉時見面,張良如約而至,老頭卻次次說他晚了,讓他下次再去,如此者三,張良都忍了。因為他的忍,張良最後得到了《太公兵書》。正因為有了這個物質,而且還從中受益,所以後來張良凡事謹慎謙讓,從不與人爭鬥,忍成了他最突出的性格。

劉邦開國後盡殺功臣,為何沒有殺掉張良以絕後患?原因很簡單

劉邦身邊最忠心的人,一者蕭何,二者樊噲,三者張良。此三者,無論情況有多複雜,無論情勢有多危險,無論劉邦淪落到何種悲慘境地,他們都始終如一,緊緊相隨,對劉邦從無二心。鴻門宴之前,劉邦與項羽為關中王而暗暗較勁,劉邦駐軍灞上,項羽駐軍鴻門,項羽因劉邦拒他於關外而暴跳如雷,第二天就要發兵攻打劉邦。

當時劉邦兵力不到十萬,項羽所率諸侯軍近四十萬,項羽只要長戟一舉,劉邦即刻就會死翹翹。這時卻橫里殺出個項伯,張良對項伯有救命之恩,為了報恩,項伯連夜給張良送信,讓他趕快逃跑,以免連累被殺。而張良絲毫也沒有考慮自己的安危,而是拉著項伯為劉邦出主意、想辦法,最後使劉邦轉危為安,平安度過難關。可見張良對劉邦的忠心。

劉邦開國後盡殺功臣,為何沒有殺掉張良以絕後患?原因很簡單

第三個方面,就是張良有謙讓之風,懂進退之理。劉邦奪取天下,當上皇帝後,為了分封功臣,大家爭執吵鬧了許久,只有張良與世無爭。對於張良,劉邦視為左右手,曾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然厚愛三分。劉邦曾單獨召見了張良,要封他個萬戶侯,讓他自己選擇齊地三萬戶。

然而,張良不但不爭,對於這種特殊關愛竟然還推辭不受,說自己功勞不大,封三萬戶不敢當,封個留侯就可以了。可見,張良不貪戀權位,不在乎利祿。正因為他知道「功遂身退的」天道,所以劉邦對他非常放心,最後才得以善終。

劉邦開國後盡殺功臣,為何沒有殺掉張良以絕後患?原因很簡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兮夜讀史 的精彩文章:

都說唐朝開放,卻不知道竟開放到這種程度,專家都張大嘴巴了
此人娶了12個妻子,生了43個孩子,90歲還娶17歲少女為妻

TAG:兮夜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