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附子瀉心湯醫案537期

附子瀉心湯醫案537期

醫承有道

每個中醫人都值得關注

今日練習

黃某,女,二十五歲,歸國華僑,雲南某大學學生。

患呃逆證已一年余,曾經多方治療,效果不顯。每於精神緊張之時,呃逆更甚。自覺胃中飽悶,時有逆氣上沖,氣沖有聲,聲短而頻,不能自制。近來逐漸加劇,以致情緒不安,心情煩悶,睡眠差,影響聽課學習。1964 年夏,患者來中醫學院就診於余,呃逆頻作,面色少華。舌淡質嫩,苔膩微黃,脈象沉緩而弦。

處方:____。

服二劑後,呃逆減少,間隔時問有所延長,脘悶氣逆亦感減輕。患者自知服藥有效,情緒亦好轉,睡眠、飲食均有改善。脈沉緩,關部尚弦。膩苔已退,苔薄白而潤。前方加減治療,連服四劑,呃逆不再發作。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附子瀉心湯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案

嚴某,男,42歲,2008年2月5日初診。

胸脘堵悶、身冷3天。5天前,出現惡寒、發熱、頭痛等症,經用中西藥治療後,熱退而出現胸脘滿悶,身冷,口乾,納呆,大便如常,舌苔黃膩,脈弦細尺弦滑。

處方:大黃6g,黃連6g,黃芩6g,川附子(先煎)6g。

上4味,大黃以開水浸泡,用其湯煎3味,服1劑,證解。尚納差,與茯苓飲善後。

按語

尺脈弦滑,舌苔黃膩,口乾,納呆,胸脘滿悶,陽明裡實熱。身冷,見於中西藥治療後,津傷而陷於里虛寒。太陰陽明合病,上熱下寒,為附子瀉心湯方證。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156條: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各家論述

《古方選注》:用三黃徹三焦而瀉熱,即用附子徹上下以溫經。三黃用麻沸湯漬,附子別煮汁,是取三黃之氣輕,附子之力重,其義仍在乎救亡陽也。

《傷寒貫珠集》:按此證,邪熱有餘而正陽不足,設治邪而遺正,則惡寒益甚,若補陽而遺熱,則痞滿愈增。此方寒熱補瀉並投互治,誠不得已之苦心,然使無法以制之,鮮不混而無功矣。方以麻沸湯漬寒葯,別煮附子取汁,合和與服,則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性,葯雖同行,而功則各奏,乃先聖之妙用也。

《傷寒論譯釋》:此湯治上熱下寒之證,確乎有理,三黃略浸即絞去滓,但取輕清之氣,以去上焦之熱,附子煮取濃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涼而下用溫,上行瀉而下行補,瀉其輕而補其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運用之中,是必陽熱結於上,陰寒結於下用之,乃為的對。若陰氣上逆之痞證,不可用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警惕過勞死!中醫7招教你健康快樂工作,好好工作,也得好好休息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肉蓯蓉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