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入壺坑,這些紫砂壺術語你知不知道?

入壺坑,這些紫砂壺術語你知不知道?

每個行業,都有專屬自己的專業術語,比如說廣告行業里的4A,是指規模較大的綜合性跨國廣告代理公司,跟列印用的A4紙一點關係的沒有。紫砂壺裡面也有一些專業術語,入壺坑,知道紫砂壺術語是必修課。


壺型術語:光壺、花壺、筋囊壺

光壺:光壺一般呈現規則的幾何形,是最常見的紫砂壺,西施壺、石瓢壺、容天壺都是光壺。光壺又分圓器和方器,圓器要求「柔中寓剛」,講求四字訣——「圓、穩、均、正」;方器則要求「方中寓圓」,講求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

花壺:即仿生壺,將生活中所見的各種自然形象和各種物象的形態通過藝術手法,設計成紫砂壺,又名「花貨」「花器」。花壺最常見的就是松竹梅題材。

藤囊壺:介於光壺和花壺之間的壺型,形狀比較規則,卻又十分花哨。要求壺內外皆為藤囊,疼囊構造需生動流暢,壺口與壺蓋的筋囊要上下對應、連接嚴密,體現出精準嚴整的秩序之美。


原礦紫砂:從宜興黃龍山中的原紫砂礦。

生料:未經過加工的原料。

熟料:經過至少三個月以上充分風化後的礦料。


全手工:即不藉助成型模具制壺,要求制壺者不僅要把握泥胚的成型技巧,還需要利用紫砂壺的特性,在作品中營造出藝術氛圍,因此全手工壺不僅可作飲茶器具,還具有鑒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半手工:相對於全手工來說,半手工在製作途中使用了模具為作品整形,完成後的校準工作等,但也屬於手工壺。


風化:把開採的礦料露天堆放,接受大自然的風吹日晒雨淋,最後使礦料從原來密實的塊狀變化成鬆散的顆粒,質地由堅硬的石質結構演變為酥軟的土質結構的工序。

陳腐:將開採後的紫砂泥經過經翻曬、粉碎、風化、研磨、過篩、和水拌勻的過程後,和水製作成適當尺寸的濕泥塊,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如地窖)貯存,進而改善泥料性能的過程。

明針:在茶壺生胚製作完成時,將生胚表面,作精加工的修整、刮平等修胚動作,又稱「牛角」。

推牆刮底:紫砂壺成型過程中,壺內壁出現凹凸不平時,為了使表面光滑平整,藝人們使用工具去進行整理的工序,此工序會在紫砂壺底留下類似太陽光芒的痕迹,即所謂的「太陽線」。

太陽線:紫砂壺底部看上去類似於太陽光芒般的線條。這些線條是「推牆刮底」工序的產物,只有手工紫砂壺才會出現。

目數:泥料的粗細程度。目數越大,泥料越細膩。沖茗越能聚香和傳香。


茶山:長期使用(不洗內壁)的紫砂壺,壺內會有茶跡,這就是茶山。

包漿:紫砂壺經歷長時間養出來的自然光澤,區別嶄新紫砂壺發出的「賊光」,這種光含蓄溫潤不張揚,是養壺最直接的表現。

以上,就是經常會看到的紫砂壺術語。除了這些,你還知道哪些紫砂壺術語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甌葉文化 的精彩文章:

no zuo no die,聽聲音不能辨紫砂壺好壞,只能把紫砂壺敲壞

TAG:甌葉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