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好的宣紙可以這麼玩

好的宣紙可以這麼玩

宣紙

宣紙是中國傳統的古典書畫用紙,是中國傳統造紙工藝之一。宣紙「始於唐代、產於涇縣」,因唐代涇縣隸屬宣州管轄,故因地得名宣紙,迄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2002年安徽宣城涇縣被國家確定為宣紙原產地域。

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宣紙的原材料有且只有青檀樹皮和稻草,楊騰桃汁作為分張劑必不可少。 宣紙按加工方法分為原紙和加工紙。按紙張洇墨程度分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按原料配比分為棉料、凈皮、特種凈皮三大類。規格按大小有四尺、五尺、六尺、七尺金榜、尺八屏、八尺、丈二、丈六等等;按紙面紋理分有單絲路、雙絲路、羅紋、龜紋等。宣紙製品有素白冊頁、印譜、信箋和仿古對聯等等。

2006年宣紙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9月30日,宣紙傳統製作技藝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勞動人民創造出種類繁多的紙品,其中尤以宣紙最負盛名,文房四寶中的「紙」,自宋朝以來就專指宣紙。

「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是古人對宣紙最美妙的評價

史籍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唐。乾符年間,書畫評論家張彥遠著《歷代名畫記》中雲「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

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及其附近諸地,都屬宣城管轄,以宣城為集散地,故而以府治名稱「宣紙」。

南唐時宣紙中出現一種珍品——澄心堂紙,其紙薄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長者可達五十尺為一幅,從頭到尾,勻薄如一。

南唐後主李煜視這種紙為珍寶,贊其為"紙中之王",並特辟"澄心堂"來貯藏,故名"澄心堂"紙,供宮中長期使用。澄心堂紙質量極高,但傳世極少,千金難求。

北宋揚州太守劉敞曾有幸在任上時得到百張澄心堂紙,他興奮異常,寫詩道:「當時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萬軸」

後來,劉敞又送了十張紙給歐陽修,歐陽修做詩:「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到起草作宋史的時候,才動用澄心堂紙,可以想見其慎重的程度

到了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得到澄心堂紙也感慨「此紙不敢書」。

宋 李公麟澄心堂紙繪《五馬圖》(局部)

蔡襄《澄心堂帖》

拓在澄心堂紙上的《淳化閣帖》 安思遠藏本

宣紙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故有「紙壽千年」之譽,是傳統手工紙品最傑出的代表。

現在的宣紙是由稻草和青檀樹皮混合製成的,這種配料製法始於清代。

製作經過浸泡、灰掩、蒸煮、漂白、打漿、水撈、加膠、貼洪等十八道工序,如果細分則可超過百道。

宣紙基本分為兩大類:生宣和熟宣。

生宣具有吸水性能強的特點,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水暈墨、達到水走墨流之藝術效果。

生宣久藏為好,剛生產出來的宣紙過於凈白,久藏後色澤柔和,用墨用色更具韻味。為了能使新的生宣能取得陳紙的效果,可以將紙在風口掛放一段時間,經過這樣處理的生宣紙稱為「風紙」。

生宣適合寫意畫,用筆不用講究工細,注重神態表現和抒發感情。

熟宣配染膠礬,故而紙質較生宣硬,吸水能力弱,具有著水後不滲化的特點,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熟宣紙就適合繪畫工筆畫。

熟宣不宜久藏,藏久要脫礬,出現滲墨現象。

宣紙承載了中國千年書畫的輝煌,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的《富春山居圖》歷經660餘年的世事沉浮,但基本保存完整。

就是這樣薄薄一張紙,生命力卻如此之強。它就是宣紙,因為有它為載體,今天我們才得以看到這些精美的作品,通過泛黃的書畫去體悟「咫尺千里」的藝術境界。

2009年宣紙製作工藝被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宣紙的大部分生產環節已實現機械化,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是現代工藝宣紙,而這種紙一般情況下,只能保存二百年。傳統宣紙製作工藝的保護仍然有漫長的路要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家論壇 的精彩文章:

中國書法,中國人的驕傲!
研墨,是一種情懷!

TAG:書法家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