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有風險,相思須謹慎
當人墜入寂寞時,就容易滋生情思。有情思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文化。從歷史的角度看,當相思遇上文化,是一件極為美好且值得慶幸的事情。
假設有這樣一幅場景:凋落的花瓣隨水飄流,孤獨遊盪的小船上,一襲長裙的美女不時遙望遠方,滿臉愁容。如果你是一個有文化的路人甲,你在想什麼?
答案可能會有無數種。可以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像是一個單身狗找到秀色可餐時的興奮,汪~汪汪~~;可以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卻是一個羈旅之人恍若看到家鄉愛人而流露出的離愁;也可以是「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是深陷相思時捕捉住細膩且深刻的人生感悟。
相思是一種病,古往今來皆如此。它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強烈的孤獨感,並伴有臆想、幻聽、全身無力、睡眠困難、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種癥狀,極易在孤身男女中傳播感染。目前全世界尚無特效治療藥物,除非病灶自行消失。正所謂「思悠悠,恨悠悠,恨到見時方始休」。
當醫藥科技無能的時候,其實有比它更厲害的東西,那就是文學或暴力。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種專治相思的奇葯,叫閨怨詩。如果一旦病情發作,只要吟唱或揮毫寫下那麼幾句,整個人頓時會神清氣爽。剛才還在哀嘆「可惜舊歡攜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的你,立馬會翻臉說「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閨怨詩據說源起於中國南方音樂,而南音之始恰是閨中少婦的思念之嘆。數千年前,天下洪水泛濫,背負著家族恥辱的大禹很忙,在全國各地治理水患,他的妻子塗山氏之女成為名符其實的留守婦女。孤獨寂寞的她,常常站在家門口又盼又望又思又念,有一天還情不自禁地唱起來:「候人兮猗(兮、猗都是強化情感的感嘆詞)!」這就是中國第一首閨怨詩,大意是你知不知道,我等到花兒也謝了!
古代社會雖然人口流動少,但戰爭、商賈和後來的科舉讀書人等,也製造出大量留守家庭。在交通、通訊等極不發達的時代,年輕男女的情愛被距離催釀得愈發濃烈。
怎麼辦?寫詩!這一點似乎與弗洛伊德「文學是性慾的升華」理論很相吻合。
中國文學史綿綿不絕幾千年,閨怨詩長盛不衰(有QQ、微信和陌陌的年代除外),且深受社會各屆人士喜愛,上至帝王將相,下至低層有文化的人,無不用其療傷,或自醉或自喻,把留守婦女變成一個燦若星空的文學形象群。
孔子說《詩》三百「思無邪」,所以其閨中情思自然是少不了的。比如《衛風·伯兮》:伯(指老公)兮朅(qiè,威武)兮,邦之傑兮。伯也執殳(shū,古代兵器),為王前驅。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思念很深,到了自毀形象的地步!
比如魏文帝曹丕寫過: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想你想到哭了!
詩仙李白《子夜吳歌》很誇張: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思念很給力,但衣服遭了罪,不擔心被搗爛嗎?
唐代王昌齡的《閨怨》顛覆了價值觀: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相似的還有李商隱的「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在愛情與麵包之間,她願意選擇廝守的愛情!
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真是流水無情,而望眼欲穿!
宋代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一切都是月亮惹的禍!
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好一幅孤獨寂寞冷的景象!
張先寫的:沈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嫁給風一樣的男子還不如嫁給風!
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有股鐵漢柔情的味道,因為對於男人,除了愛情還有價更高的東西!
才女李清照寫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宋詞寫閨怨是最入微入情的,可能與那個醉生夢死的時代有關,類似的還有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秦觀的「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等等。
綜上可以看到,相思與文化的相遇,不僅留下了優美的文字與凄美的意境,也成就了有趣的文化現象,更重要的是還告訴你,女人與其節食減肥,不如戀一場相思,讓閨怨來得更猛烈些。
當然歷史除了留下美好,也還有不堪。比如當沒有文化或不屑於與文化為伍的人被相思纏身時,則會讓暴力升級,《左傳》就有這樣的記載。
春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是一個好色之人,他娶了很多老婆,生了很多兒子,其中有一個很寵愛的老婆叫蔡姬。魯僖公三年,他陪蔡姬在湖中劃著小船,輕輕盪起雙漿,好不愜意。情到深處意濃,蔡姬突然起意用力左搖右晃,小船被盪得風雨飄搖,姜大爺嚇得臉色蒼白,趕緊叫蔡姬打住。
這一幕把蔡姬逗樂了,從未見過霸主老公如此狼狽的窘態,她開心地繼續撒嬌搖晃,事情因此就變嚴重了。上岸之後,盛怒的姜大爺把蔡姬休了,派人將她送回老家蔡國。沒有你的日子裡,才知道相思是一種病。姜大爺很快就召蔡姬回齊國,但她拒絕了,因為任性的蔡姬回去後很有個性,把自己嫁了人。
姜大爺估計不會寫詩,所以決定將相思升級為暴力。第二年,他親率霸主軍團打到蔡國,把前妻搶了回來,了卻一樁相思未了情。只是苦了蔡國,它像李白詩里石板上的衣服,被「閨婦」齊國的棒槌搗得稀巴爛。
姜大爺的後代中有一個叫公子陽生的,由於國內君位之爭而避難到魯國。魯國上卿季康子將妹妹季姬嫁給了他。兩年後(魯哀公七年),公子陽生返國奪得國君之位,是為齊悼公。
在江山與美人之間,齊悼公先江山後美人。魯哀公八年,當國內局勢基本收拾完畢後,他愈發思念遠在魯國的季姬。「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孤獨是多麼痛的相思啊!他連忙派人去迎接季姬,可是季康子拒絕了。
為什麼呢?齊悼公也許知道,也許不知道,但《左傳》肯定知道是為什麼。據《左傳》記載,因為季姬出軌了,而且對象是她的叔叔季魴侯。或者是出於恐懼,或者是出於羞恥,所以季康子不敢把季姬送回思念她的齊國。相思如此折磨人,齊悼公肯定不會就此罷休,於是他也訴諸武力,帶兵攻下三座魯國城邑。
一種相思,三座城池。最後當然是大團圓結局,季姬回到齊悼公身邊,齊悼公還給魯國三座城。
寂寞有風險,相思須謹慎。讀史就要以史為鑒,所以不應將相思暴力化。相思與文字相遇,才是勝卻人間無數的相逢。閨怨詩留下的眾多千古名篇,更是許多人一輩子都不會捨棄的內心芳華。
只是我們也許應該檢討當下,當女人們都不住進「閨中」,而是活在「網上」的時候,閨怨詩還會存在嗎?或者說還會有情深意美的詩篇嗎?在思考的過程中,我看到幾種奇怪的現象,梳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當相思遇見權力,等於交易?
當相思遇見財富,等於拜金女或吃軟飯?
當相思遇見婚姻,等於墳墓?
當相思遇見互聯網,等於約炮?
當相思遇見打工潮,等於離婚率?
當相思遇見白話文,等於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
如果這些設問都成立,那麼反映新時代美好情感的時代之音在哪裡?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到了現在總不能僅剩下電影院票房,和流行音樂排行榜吧!


TAG:兩岸猿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