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把脈不神秘

中醫把脈不神秘

一個花白鬍子的老頭,一身粗布長衫,一把草根樹皮,一根針,還有一個陳舊的脈診枕,這大概就是大多數人對於傳統中醫的印象了。在行外人看來,中醫是神秘的,她的神秘不但在於那些玄妙的陰陽五行理論,還有那門深富傳奇色彩的「絕活」—把脈。

很多人對中醫把脈的了解來源於影視劇,在這些影視劇中,醫生往往不需要詢問,僅僅把三根手指頭往病人手腕上一搭,捋兩下下巴上的鬍鬚,沉思片刻,很快就把病情說得頭頭是道,隨即就能扎針上藥了!

多麼簡單快意!這種場景符合大多數老百姓對醫學和醫生的期望!

不過這畢竟是藝術創作,在現實中,這樣的情況不是完全沒有,但至少也是萬里挑一。完全憑把脈來定乾坤,這不但要求醫生有極高的水平和豐富的經驗,也要求患者的病情簡單、典型!

呵呵,別想太多了哦!把脈沒那麼神!

早在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就已經對脈診進行了豐富的總結和解說,比較典型的脈象有浮、沉、大、小、滑、澀、細、疾、遲、代、鉤、盛、躁、喘、數、弦、濡、軟、弱、輕、虛、長、實、強、微、衰、急、散、毛、堅、營、石、搏、靜、緊、結、動、短、緩、絕、橫、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勁、洪、滿、疏等。

是不是看得頭都大了?這還只是一小部分呢!據統計,《黃帝內經》中記錄的脈象總共達一百多種!

我們知道,現在的中醫把脈,基本上只摸手腕處的脈搏(橈動脈搏動處,也稱「寸口」),但以前可不是這樣!在《黃帝內經》中,脈診可是要從頭到腳摸遍全身主要的動脈搏動處的哦!這在書中稱作「三部九候」。到了後來,社會上出現了一本據說是千古名醫扁鵲(就是那個中學語文課本里把蔡桓公「看死」的高人)所著的書,叫作《黃帝八十一難經》,這本書首次提出了「獨取寸口」的觀點,也就是說以後醫生把脈可以只按手腕那旮旯,這樣就大大簡化了把脈的流程,也避免了一些摸來摸去的尷尬,真是一箭雙鵰!

儘管如此,後世還是沒有完全丟棄「獨取寸口」以外的方法,比如,東漢末年的長沙市市長、全國名老中醫,史稱「醫聖」的張仲景非常重視脈診,還對「獨取寸口」進行了批判,他指責當時的一些醫生「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認為一概獨取寸口,對脈診不嚴肅、沒耐心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為張教授嚴謹的學術態度點個贊!)。

後來到了西晉,出了個王叔和,此人據說是張仲景的學生,他總結、簡化了當時的脈學成果,寫出了《脈經》這本中醫史上最重要的脈學專著。王叔和的思想似乎有點和他老師相違背,他進一步強調和推廣了「獨取寸口」的方法,將前人書中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脈象簡化成為了24脈,即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這樣看上去眼睛沒那麼暈了哈!

王叔和的《脈經》一問世,很快就成了醫療界的暢銷書,並且一直流傳至今,自此以後研究脈學的中醫們,無不是以此書為尊。

當然,脈學的發展不可能就此打止,後世的醫生們還出了很多脈學專著,其中最出名的是李時珍的《頻湖脈學》,可不要以為李時珍只是個喜歡遊山玩水和玩弄花花草草的江湖郎中哦,人家可是聞名於世的大科學家!看過《本草綱目》的人都會被它全面詳致的記錄、廣泛的文獻搜集和實地考察,以及科學的編次分類所折服!有點跑題了啊!

話說《頻湖脈學》實際上主要繼承的還是王叔和《脈經》的理論,只不過多了3種脈象,但是李大科學家對這些脈象進行了更詳細的解讀,並且編成了歌訣以方便醫生們記憶,這樣就使得《頻湖脈學》也成了暢銷書。

介紹到這裡,各位親可能會說,你扯了這麼多沒用的,我還是不知道中醫把脈是咋回事啊!

這麼跟大家說吧!脈診是個比較主觀的東西,其實質就是通過脈搏跳動的強弱、大小、長短、鬆緊等等一系列參數來反映人體的生理或病理狀態。現代人對中醫診脈進行了不少研究,還發明了「脈診儀」,這種儀器通過精密的感測技術,可以把中醫裡面不同的脈象轉化為電子屏幕上的不同波形。電子屏上的波形是很直觀的,普通人用肉眼就很容易看出差別,但是若要用三根手指頭去感受出這種差別,不經過長期、大量、刻苦的訓練是絕對做不到的(心疼中醫學子們3秒鐘)!中醫有句話叫「有諸於內,必形諸外」,脈象和人體狀態肯定存在對應關係,中醫把脈就是通過指下這些十分細微的感覺差異來推測病情。

舉幾個栗子,浮脈的特點是脈搏似乎浮在表面,輕輕一搭就摸得到,它對應的是表證或虛陽外越之證,也就是傷風感冒、大病久虛之類的病;沉脈的特點是脈搏比較深,需要用力壓一壓才摸得到,它對應的是里證或腎病等;弦脈的特點是脈搏又長又緊,像按在緊繃的琴弦上一樣,嚴重的甚至可以震動手指,它對應的是肝病、痛症等。還有大傢伙兒特別感興趣的「喜脈」,主要表現是寸脈部位脈象滑、數,同時有飲食嗜好變化、月經停止。至於其它的脈象,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問度娘哈!

但是,以上只是十分粗淺的解釋,根據人的高矮胖瘦、體質、年齡、性別的不同,各種脈象的意義也有不同。另外寸口脈又分為「寸、關、尺」三個部位(見下圖),具體到每個部位,脈象的意義又會發生變化。甚至四季更替也會對脈象產生影響,比如正常人春天的脈會偏弦,夏天會偏洪大,秋天偏浮,冬天偏沉,是不是又神奇到你了?

下面我要說到一個關鍵問題,不少人曾經問過我的,就是中醫看病是不是一定要把脈?如果我去看中醫,這醫生脈都不摸就開藥,是不是說明他是庸醫?這個真不一定!中醫雖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但《難經》中也說過「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切」就是指的脈診,可見一些水平特別高的醫生,在某些場合只看看病人的臉色、五官、體態、精神等,對病情就能判斷個八九不離十了!說實話這種醫生我還沒見過,如果你們有見過的請務必告訴我,我要去拜師!明末清初有一個著名的醫家叫陳士鐸,他說過「辨證不辨脈者,以證之易識也,苟能知症,何必辨脈哉」,也就是說對於一些表現很典型的疾病也可以不用把脈!

說到底,脈診就是中醫用來診斷病情的一種輔助手段,它是有科學依據的,但是絕不能代替望、聞、問等其他手段,我說三遍,脈診只是參考!只是參考!只是參考!這跟現代醫學中不能用抽血化驗或CT、磁共振來診斷所有疾病是一樣一樣的!

如此看來,影視劇里那些「懸絲診脈」的場景您就當藝術欣賞就可以了!

不可否認的是,中醫脈診學裡面也有一些臆想、故弄玄虛甚至是迷信的東西,這些是我們應該加以批判的,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我們對這些內容要謹慎地進行揚棄!

關於如何學習把脈,此刻我想起了大學中醫診斷老師說過的話:「你們要想對脈診有所體會,摸幾十隻手是不夠的,摸幾百隻手也是不夠的,摸幾千隻手可能還是不夠的,摸上萬隻手才能有點體會!」好吧,就講到這裡算了,我去哭一會兒……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求本國醫 的精彩文章:

TAG:求本國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