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淮海戰役前,粟裕為什麼拒絕執行「南下方案」?原因其實是這個

淮海戰役前,粟裕為什麼拒絕執行「南下方案」?原因其實是這個

關於淮海戰役的決策部署,是毛主席和中央軍委,以及解放軍指戰員們經過反覆思考,多次協商才最終確定的。其實在決策部署淮海戰役之前,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曾給華東野戰軍下達了一個「南下方案」。這個南下方案是什麼呢?為什麼粟裕卻拒絕執行這個方案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1947年下半年,中原野戰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向國民黨統治地區實施戰略進攻。一下子調動和吸引了國民黨軍在中原的大半兵力,發揮了決定性的戰略作用。可是,由於千里躍進,中原野戰軍一直經受著無後方的極大困難。因此,如何粉碎國民黨方面對大別山的「清剿」,並在中原地區取得大量殲敵的勝利,是當時解放軍急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提出了一項戰略意圖,就是派遣華東野戰軍的一部,渡過長江南下,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心腹地帶開闢新的戰場,逼迫國民黨部署在中原的主力南下,從而為在中原地區創造大量殲敵的戰機,達到改善中原地區戰局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南下方案」。

接到「南下方案」後的華東野戰軍代司令粟裕有些犯難,他一直在思考是把國民黨在中原地區的主力吸引到江南去有利呢,還是盡量將他們殲滅在長江以北好呢?粟裕認為,華東野戰軍10餘萬人南下轉戰,孤軍深入,勢必要遭到敵軍重兵的圍追堵截。沒有後方依靠,物資、彈藥、傷員都無法解決,能生存就算是奇蹟了,很難達到重創國民黨的目的,更難以迫使蔣介石將中原主力南調。

再者說,國民黨在中原地區有4個主力,其中第5軍、第18軍是蔣介石的精銳隊伍,全部機械化裝備,蔣介石是不會把他們調到江南河網地帶的,那裡無法發揮他們機械化的優勢;而第7軍、第48軍是屬於桂系隊伍,蔣介石哪能讓桂系勢力進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從這些情況分析,國民黨在中原的主力不可能去江南。反過來,如果解放軍10餘萬人南下,就削弱了在中原打大仗的力量。

於是,粟裕急忙將自己的意見上報給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毛主席極為重視,即刻複電讓粟裕北上面談。兩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徹夜長談,粟裕說明了自己顧慮,還設想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區再打幾個大規模的殲滅戰。橫下一條心,殲敵主力於長江以北。

粟裕的這個不經意間的設想,啟發了毛主席。經毛澤東進一步的思考,和中央軍委的共同決定,「殲敵主力於長江以北」就成了後來淮海戰役的整個指導思想。實踐證明,「殲敵主力於長江以北」是正確的,這是毛主席、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同協商民主決策的結果,也是偉大的人民解放軍優良傳統作用下的一個光輝成果。讓我們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十史 的精彩文章:

蔣介石的福將劉峙,為什麼成了「豬將」?他為何說自己是童養媳?
遼瀋戰役爆發之前,陳誠的老婆跑到衛立煌家中哭訴,所為何事?

TAG:二十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