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記拾零:我的榜樣是這些文學老人

日記拾零:我的榜樣是這些文學老人

這是一個榜樣輩出的時代。各種各樣的榜樣,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我們心目中的坐標。曾經,我們以學習雷鋒為榜樣。如今許多榜樣,正在我們身邊不斷湧現。

榜樣也不是亘古不變的,對於每一個人自己心中的榜樣,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年齡段,有的越來越偉岸,有的偏離了方向,慢慢褪色,漸漸淡出我們的視野。

今天我想說,如今我的榜樣是這些文學老人,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受到他們精神和力量的感染,令我如痴如醉,讓我激昂亢奮,催我努力向前。

先說雷達先生,這位從天水市新陽鎮走出去,壽齡75歲的老人是中國文學評論界的奇葩,他的文學步履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無論是論文集、散文集、評論集,還是修編的教科書都是用部來度量,用篇的計算數量簡直就是天文數字。最讓我欽佩的還是老人在《作家》雜誌開設的「西北往事」專欄,雷達先生在該專欄的文章主要講述生命中的大西北,每篇一萬多字,有《多年以前》《黃河遠上》《新陽鎮》《費家營》《韓金菊》《夢回祁連》等多篇。這些文章在微信公眾號上一經披露,點擊率特別高,專家和讀者紛紛留言激賞,場景熱烈壯觀。

而這些文章大部分寫於2015年、2016年,可想而至,作為一名70多歲的老人,身體又不很好,幾乎每天都在堅持思考和創作,至到2018年3月31日那個令無數讀者悲傷的日子,雷達先生的筆才完全卸下來,他用自己畢生的心血為後來人書寫了一卷美麗的文學圖畫,天不假年,他的驟然仙逝也留下了隴人對他永遠的哀思。

二說高平先生,作為令無數後輩高山仰止的高產文學作家,過去,現在,乃到將來,老人一直是甘肅文學界的一面鏡子。他用一面奔跑的旗幟,將崛起的隴原文學深深烙刻在中國的視野。文學克隆真實,作家關注民生,因為一篇尋找「賣瓜的小女孩」的文章,牽出了一段感人的曠世奇緣,也讓更多的張掖作者領略到了這位原甘肅作協主席的風采。

最近在登學先生「海拔3500米」的微文中,看到己經86歲高齡的高平先生僅2017年在各類報刊雜誌上就發表小說、詩歌、隨筆、評論30多篇,出版了紀實文學作品集《徒步入藏》,並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了「高平高山父子詩畫展」,老人的長篇評傳體小說《倉央嘉措》一版再版,在全球掀起了倉央嘉措熱,讓人崇拜之至,敬而仰之。

三說蕭滋雲老師。今年已經是76歲的蕭滋雲老師是山丹文聯的退休幹部,是《焉支山》雜誌的創刊人,也是焉支山筆會的創始人,是山丹文學界的奇才。今年節後上班第一天,我和文聯的同志去給蕭老師拜年,親眼看到了他爬在電腦桌旁打字寫稿的感人情形,他說他一分種能打70多個字,用的還是五筆打字。蕭老師最可貴也最讓我們敬佩的是他的執著和毅力,他一輩子最出彩的就是他用一生的心血繪就的巨著《蕭滋雲日記》。從1957年開始寫日記,到目前為至,整整堅持了61年,近2000萬字,他說湖北有一位友文答應幫他申請「世界吉尼斯記錄」。

至少在甘肅,他是名至實歸的「隴原日記第一人」,沒有人能超越。不僅如此,他幾十年如一日,不計報酬,始終堅持對青少年一代日記寫作的輔導指導,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真正發揮了一名文學老人傳幫帶的作用,是焉支大地永遠不老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在他的感染和引領下,山丹本土作家省作協會員達到25人,是張掖各縣區人數最多的。

再說王祝壽老師,長雷達先生一歲,與蕭滋雲老師同齡的王祝壽也是山丹傳奇式的鄉土作家。因為傳奇,是因為他起初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一名鄉村赤腳醫生,一直在衛生戰線上奮鬥,甚至連省作協都沒有加入,但是卻獲得了眾多讀者文學老師的美譽。前些天,各單位都在集中植樹,70多歲的他空跑幾趟找我,等我們正式見了的時候,才知老師是專門過來給我贈送他的散文集《心跡》,我視如珍寶,又誠惶誠恐,感動之至。回到家裡,花了一個星期的晚上時間,一字不落地全部拜讀完,一種鼓舞震撼的力量油然而生。

這本《心跡》已經是老人詩集《山花詩詞集》、散文集《足履印痕》之後的第三部作品集了。他的作品非常樸實,不飾雕琢,無論是《打麥場上的笑聲》,還是《吃返銷糧的歲月》,讀來韻味悠長,像品嘗一杯焉支山谷採擷來的山茶,傳承了一份厚實的文化基因。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好多作品都是在退休之後,且經歷了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大病後完成的,正如甘州區政協王洪德主席給他集子寫的序言「人生可貴是追求」,這句話放在勤奮的老師身上是最恰當不過了。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不僅僅是他們,在我們身邊,退休不退精神,花甲不褪鬥志,把讀書寫作當做畢生的追求,矢志不渝,宵旰憂勞的文學老人越來越多,花甲之年宏偉藍圖才描畫,古稀之年收拾行裝再出發,耄耋之年忘記年齡還奮鬥,至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們為這個多彩的世界播撒了榜樣,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時時看到奮鬥的目標。在山丹,當代名儒,已故的郭興聖老人,一生飽讀詩書,早年主編《山丹縣誌》而聞名遐邇,退休後親自校注《甘州府志》,直至印刷出版。還有已故的常正老先生,在山丹文史、教育界碩果飄香,像《山丹史話》中很多重量級的史料文稿都是老先生退休後的傑作。還有韓登文、周春林、高希鑒、郭勇等等老前輩,每每碰到他們都是形色匆匆,或在修志著書,或在研習書法……,拼將餘熱發餘光,用他們的勤奮和毅力,詮釋著「人生何懼桑榆晚,秋色滿園勝春天」的真諦,把自己的文學人生修葺得五彩繽紛。

早些時候,中央組織部、中央電視台聯合錄製過一台個性節目《榜樣》。裡面有段解說詞:榜樣是一種力量,是一面旗幟,是一座燈塔。這種力量穿透心扉、激蕩心靈;這面旗幟指引方向,給予信念;這座燈塔照亮黑暗,激勵向前。我覺得,這段話放到這些文學老人身上最合適不過了。

(2018年4月17日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焉支漫談 的精彩文章:

登學先生的人文情愫

TAG:焉支漫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