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衡會戰國軍本來可以得勝卻慘遭失敗,只因為蔣介石的一個小心思

長衡會戰國軍本來可以得勝卻慘遭失敗,只因為蔣介石的一個小心思

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長衡會戰發生之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線到處都是凱歌般的進軍,日軍失敗已是大勢所趨。對蔣介石來說,首先考慮的已不是對日軍的積極出擊,而是主要在準備戰後權威的確立。共產黨力量的勃興,當然要儘力對付,國民黨內非嫡系派別的活動,也需要防範。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同日軍在真正意義上展開決戰便無從談起。

中國軍隊在整訓

薛岳的長沙、瀏陽決戰計劃,是在考慮到其他戰區兵力配合的基礎上作出的,但蔣介石在5月31日的來電中不僅不讓第4、第7、第6戰區的兵力加入決戰,連第9戰區原有的第10軍、暫2軍亦不能用於會戰。衡陽戰事方殷,蔣介石的代表對美國人將租借物資分配給薛岳的部隊大為不滿——「因為蔣對他的忠誠有懷疑」。該城堅守40多天,中國軍隊在其周圍的軍隊曾達約10個軍,但統帥部從未有效地決戰。軍事實力的保存,在蔣介石看來才是首要任務。

行軍中的日寇

對廣大士兵來說,許多人憑藉愛國的熱情在作戰,他們連最基本的生活待遇都得不到維持,甚至連生命安全也難以保障。至於役政上的弊端,更是罄竹難書。此次會戰期間,第62軍「進至衡南兩日不得飽食,影響戰局極大。即一般部隊,糧食亦多系就地設法,甚少由後方追送者」。兵員素質的基本情況必然又影響到軍民關係。在第9戰區自己所作的會戰檢討中,就專門談及軍隊的「紀律廢弛,戰志不旺。整個戰場,我軍多為退卻作戰,軍行所至,予取予求,民不堪擾,而部隊之逃散,尤甚驚人」。

互幫互助的抗日軍民

中國守軍的廣大士兵和中下級軍官,在愛國熱情的驅使下,同仇敵愾,奮不顧身,可歌可泣。日軍迫近衡陽前夕,城內的非戰鬥人員已經疏離一空,但仍留下了數百名男女民夫和船民。他們為前線送彈藥、修工事、縫補、洗滌,許多人在戰鬥中獻出了生命。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四卷》,2016年版。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雷曉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創作主體、說唱者、觀眾大部分是八旗子弟的子弟書,是一種怎樣的藝術形式?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