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慘遭「封殺」,中國晶元到底和美國差了多少年?
「
中興遭遇晶元危機給國內其他科技廠商敲響了警鐘,面對升級的貿易摩擦,國內晶元廠商與國際巨頭差別有多大?國內通信企業有能力度過這次危機嗎?
」
美國政府禁止7年內向中興通訊出售元器件、軟體和技術,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到高科技領域,國內通信行業集體感受到「芯痛」。
4月17日,中興通訊在港交所公告稱,因尚需就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激活拒絕令對本公司的影響進行評估,將延期披露2018年一季報,股票繼續停牌。
中國高級晶元90%以上依賴進口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佔全球份額一半以上。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到5411.3億元,同比增長24.8%。但這一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主要的產品卻嚴重依賴進口。
2013年以來,中國每年需要進口超過2000億美元的晶元,而且連續多年位居單品進口第一位,2017年更達到歷史新高:2601億美元。中央第九巡視組副組長季曉南曾透露:「中國高級晶元90%以上依賴進口,高檔晶元現在是第一大進口產品。」
以中興通訊為例,其去年向供應商採購金額超過百億元。中興通訊2017年財報顯示,中興向最大供應商的採購金額為31.69億元,占本集團年度採購總額5.46%,向前五名最大供應商合計的採購金額為106.12億元,占本集團年度採購總額的18.28%。不過,中興並未披露供應商名字。
事實上,在中興的手機、基站、交換機等各類核心產品中,外來零件佔比超過6成,來自美國的部分佔25%至30%。僅僅晶元(還不包括為數眾多的元器件)領域,中興通訊就有多達數十家美國晶元供應商,更為致命的是,在中興通訊幾乎所有產品領域、所有細分環節都有著美國晶元的身影,而國內的晶元少之又少。
雖然中興有1-2個月的備貨,如果不在這個時間內與美國方面達成和解,就意味著如果用完了當前的存貨,中興可能很快就將無米下鍋。
一旦上了美國的拒絕合作名單,歐洲、日韓等『半導體聯盟國』很大程度上不會再和中興合作。退一步來說,即使其他國家願意提供替代品,中興也需要更換基站和晶元、重新設計原設備以及進行長時間試驗等,過程可能長達幾年。
誰在壟斷晶元技術?
中興事件的慘痛教訓,實則反映了中國通信產業在高端晶元技術上的整體缺失。看似龐大的中國電子產業,卻處於產業鏈的最下游。
IC Insights報告顯示,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達到了4385億美元,前十大半導體廠商佔據了整個市場58.5%的份額。
這些廠商分別是三星、英特爾、SK海力士、Micron、博通、高通、德州儀器、Toshiba、英偉達和恩智浦,並沒有出現中國廠商的身影。
這裡給大家一個參考數據:十大巨頭中,三星電子的銷售額為656億美元,最末的恩智浦半導體的銷售額為92億美元,而國內最大的半導體企業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2017年銷售額約為61.6億美元。
近日火遍朋友圈的晶元產業圖也很好的說明了中國的現狀:儘管有政府扶持,中國晶元的自給率還是幾乎沒有太大突破。
全球晶元基本上可以分為:通訊晶元、計算和控制晶元、存儲器晶元、音視頻處理晶元、電源管理晶元、感測器晶元、驅動晶元、以及上述晶元組合的系統晶元(SoC:System on Chip)。
其中計算和存儲晶元兩大類約為1000億美金的銷售額。存儲晶元分別被美國、日本、韓國的三星、海力士、東芝、美光、英特爾等幾家巨頭企業控制。計算晶元主要包括:被英特爾和Arm壟斷的CPU,被英偉達、AMD壟斷的GPU,被德州儀器壟斷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即數字信號處理器)。
而在通信晶元行業,大致可分為基站晶元和消費終端晶元。前者是中興等信息通訊技術服務商所要用到的,而後者主要用在智能手機等數碼類產品上。
從第三方報告來看,高端的通信晶元基本上被外國廠商壟斷。這一市場的核心玩家均為高通,且從份額來看高通均保持著市場龍頭地位。技術諮詢公司Canalys認為,65%的中興手機都包含高通晶元。
高通的競爭優勢是從進入智能手機時代開始的。這家成立於1985年的公司,從1989年開始累積的CDMA專利和技術,這些專利技術成為今天市場難以逾越的壁壘。英特爾曾幾度想要擠進移動設備市場都無功而返。這一領域要想實現國產替代,需要較長時間。
研究機構Canalys分析師賈沫表示:「目前來講中國晶元行業要反擊還很困難。主要是因為中國在半導體領域,從原料加工到製造的科技實力都比較有限。最上游缺乏強有力布局,即使如華為、小米都可以推出自研SoC(system on chip),但是在更上游的比如CPU(中央處理器)依舊依賴英國ARM公司的解決方案。目前還沒有能力獨立推出全自主化的SoC。」
AI晶元是彎道超車的絕佳機會嗎?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慧帶來了晶元格局的變化。過去的20年到40年間,最重要的晶元是CPU,比如英特爾和高通的CPU。但AI爆發後,英偉達的GPU迅猛上升,隨後誕生了一批多元化的AI晶元公司。
針對深度學習等神經網路演算法的新型計算單元,即AI專用處理器,得到快速發展。中國在這些領域完全與國外晶元廠商在同一起跑線上,多家國內晶元開發商競相發布了自己的AI處理器晶元:
國內已發布的AI專用處理器
國內不少投資人認為,雖然中美晶元領域整體差距在10年以上,但AI相關領域是難得的同一起跑線行業。中國有最大的市場,如果能夠結合人工智慧不同賽道去做晶元,通過差異化戰略,先在中國市場實現突破,再推廣到全球,也不失為一條出路。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開發通用性AI晶元尚有難度,不過安防攝像頭和自動駕駛是AI晶元應用比較多的兩個場景。兩者相比較,安防攝像頭這一場景更適合創業公司,是 AI 晶元創業者比較好的試錯場景。
4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中國將不計成本加大晶元投資,也體現出國家對於晶元行業掌握核心技術的決心。根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發展戰略,人工智慧晶元在安防、軍事、視頻人工智慧演算法等方面都有用武之地。中國政府寄希望於通過智能設備感測器、自動駕駛汽車等領域的市場需求來培育中國的新興企業。
得晶元者得天下,國家崛起中首先要保障晶元行業的崛起。中國經濟發展的下半場重點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這條路很長,但也只有靠自己走下來。
【科技雲報道原創】
轉載請註明「科技雲報道」並附本文鏈接


※「容量」成區塊鏈發展最大瓶頸 金融將是最快落地應用場景
※蘋果全新AirPods支持「Hey Siri」,智能耳機將成為智能音箱的「替代者」?
TAG:科技雲報道 |